【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我们的老家是陕西“汉中”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我们的老家是陕西“汉中”
陕西 郭松林
2006年10月,陕西省汉中市荣获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颁奖词说: “汉中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每一个细节都印证着民族的成竹在胸。”
汉朝起源
历史上的汉朝对中国的影响所及,是空前绝后的。一个朝代,影响古今两千年,“汉”,最终成为东方这片古老土地的民族称谓,包括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以及文化心理认同。而在汉朝诞生的过程中,汉中是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邦在沛县(今江苏徐州)举起义旗,势力渐大。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之后,实力雄厚的西楚霸王项羽替楚怀王论功行赏,封分群臣,却违背“先入秦者为(关中)王”之约,先是听从谋臣范增之计,预设杀机四伏的“鸿门宴”,准备搞掉劲敌刘邦。未果后把刘邦封分到秦岭之南的“荒蛮之地”汉中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台区)”。同时,以秦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封王关中给予钳制。
汉中处在秦岭巴山之间,在秦岭巴山的屏障下,在滔滔汉水的滋养下,犹如世外桃源般安静存世。但由于秦巴大山的阻隔,自古交通极为不便。先哲们在悬崖峭壁上通过火烧水激,开凿了栈道,联通了关中与巴蜀。古栈道蜿蜒如史,彪炳千秋,它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巧夺天工的栈道艰险如天梯,是建设者的生命丰碑,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伟大创造,更是体现华夏文化的恢宏高地。如今,古栈道是汉中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当初,汉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建议,一把火烧毁来时的子午栈道,借以表示无心北返东进,以消除项羽的疑心。刘邦来到汉中后,得以在富庶的汉中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扩充实力。筑坛拜韩信为大将,进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直至平定三秦,逐鹿中原。最终,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从而一统天下,建国立业,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年。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2月,汉王刘邦登上帝位,先定都洛阳,不久迁到长安。登基的刘邦,念念不忘汉中这个给他带来福运的兴龙之地,认为汉中是他的发祥地,也必将给新建立的汉朝带来好运。于是,刘邦颁布第一份诏令,以汉中名为国号“汉”,以驻跸汉中为纪元始年。自此,随着汉王朝的兴盛,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服、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南宋诗人陆游作诗赞誉:“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
如今,汉中留下汉王刘邦的不少历史印记。古汉台是刘邦的行宫,饮马池是刘邦放养军马之地。汉王山,是刘邦登高远望故乡的一处山峰。汉王镇则是刘邦驻军的军营,惊邦河是军营旁的一条河流,因为夜半三更河水徒涨,洪水漫灌军营,刘邦受到惊吓的一条河流······
天府之国
汉中是陕西省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如诗如画、时尚现代的城市。“天府之国”说的是这里,“西北小江南”说的是这里,“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说的也是这里。这里的山川形胜、人文历史、气候生态、特产珍宝等等,无不在用事实告诉你——汉中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从我国地理版图上看,汉中处于“雄鸡”的“心脏”位置;从地理经纬度上看,处于祖国版图中央;从地理环境上看,在我国的北方之南、南方之北;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看,处于淮河、秦岭一线之南。被秦岭巴山拱卫,形成汉中盆地。
独占历史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汉中,在汉水的滋润下,不仅是华夏骄子,也是人间福地。当长江以南还处于草莽丛生的蛮荒时代,当轩辕黄帝正率领北方部落在黄河岸边逐猎的时候,华夏民族的另一位祖先炎帝神农氏,便选择肥沃丰腴的汉江流域栖居。在汉江沿岸,尝百草、垦荒莽、播谷物、务稼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文明。
汉中,一片江南风光,却属西北地区。而提起大西北,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寒冷干燥、旷野荒芜、少雨缺水联系起来。初次造访汉中的旅人,常会有着黄土高坡和大漠风情的思想准备。当他们翻越连绵不断的秦岭山脉时,一路上会为群山的苍莽和道路的险峻而感叹。而一旦出了石门古关,眼睛便会为之一亮,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汉江如带、川原平阔、田地肥沃、塘库棋布、茶园果林、翠绿青黛、明黄丹朱、宛如彩带、鹅鸭引亢、市井繁闹,好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胜景。是的,大自然对汉中这块土地是慷慨和偏爱的,秦岭山脉高耸,如同天然屏障,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加之茂密山林的涵养和盆地凹形的聚热效应,使汉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非常适合居住养老。
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在汉中这块福地休闲养生,汉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学研、医养、旅居、兴业”“四个在汉中”的建设蓝图。汉中在不远的将来,必定会成为世人青睐的美好城市。
汉中物产丰饶。独特湿润的气候促进了汉中农耕经济发展,农作物品种繁多,土地肥沃,务作精细,一年两熟。天道酬勤,汉水滋润,使天汉这片沃土处处鸟语花香,四季瓜果飘香,年年五谷丰登。
有山则秀,有水更灵。汉中,既得名于汉江,更得到汉江的滋润。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汉水发源于宁强县的嶓冢山,一路接纳百流,滔滔东去,冠秦巴而襟汉中,割峡谷而奔郧襄,开荆楚而吐云梦,出汉口而入长江,曲折回环1500公里,在秦巴山区和中原大地的腹部,拓出了一片锦绣沃土。
悠悠数千年岁月,浩浩汉江以它那母亲般的情怀,把福祉洒向芸芸众生。如今,汉中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一江清水送北京、泽津冀的重任。
放眼看汉中:汉江两岸、菜花泛金、桑林簇秀、茶园叠翠、稻麦金黄、莲荷玉立、翠竹成林。
回首望秦岭:山林中,号称“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或翱翔于云中,或栖息于竹林,或腾跃在林间,或昂首在山端。
如今,汉中又肩负着秦岭保护的历史重任,让中华龙脉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有效保护,为子子孙孙呵护好这块上天赐给的福地。
历史名城
在秦岭巴山的护卫下,在滔滔汉水的润泽下,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更有历史的沧桑。登高鸟瞰,整个汉中确像一个硕大的玉盆,汉中古城就雄踞于玉盆的中央。
汉中建城,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可上溯到公元前771年,据今已有2792年历史。《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秦“左庶长城南郑”,这是关于汉中筑城的重要记载。刘邦为汉王后,对秦城进行了扩充。北魏《水经注》记载:汉中“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内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镛漆井,皆汉所创筑”。汉中古城,自秦汉以来“人们丛聚,城廓岿然,树表分道,列为市廛,四通八达,路区相连”。
汉代以后,历经朝代更迭,战火频仍,古城多有损毁,故历代多有修城之举。尤其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汉中知府费震在宋、元城的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了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汉中老城的格局;清代,除沿用明城墙作防御外,还在商业繁荣的东关修筑外城,与府城相连,扩大了古城的规模。至清代,这里商贾辐辏,会馆林立,反映着城市专业街道特点的伞铺街、碗铺街、管子街、皮坊街、会馆巷、米市巷等至今仍沿用其名,市内铺面栉比鳞次,行店大院古老深幽。“虽繁盛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都会”。
汉中,因占据着北控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带汧陇的战略优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经济繁盛之境。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汉中的百般诱惑使得历代英雄豪杰为其竟折腰,纷至沓来,虎踞龙盘。谱写出叱咤风云的壮举,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伟业。鞠躬尽瘁的武乡侯诸葛亮、发明造纸术的龙亭侯蔡伦、开通丝绸之路的博望侯张骞、不畏权贵的东汉太尉李固,都长眠于汉中。浪花淘尽英雄,热土上的故事谱写了汉中的辉煌历史篇章,英雄们也在后人的景仰中流芳百世。
古老的文化总是与悠久的历史亲密结缘。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在与璀璨文化的碰撞中,激起朵朵绚丽的浪花。千百年来,不少文人墨客、儒臣戎将、或途经汉中,或在此为官,留下了数以千件赞颂壮丽山河、吟咏自然风物、抒发怀古之情、倾诉家国之思的名篇佳章。仅唐宋两代,就有50多位著名诗人写了数百篇与汉中有关的诗篇。南宋时,汉中是抗金前线。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在这里度过8个月的军旅生活,忧国恨金使他诗如泉涌,并一改风花雪月之诗风,以后的作品常镶嵌着这段生活的履痕。石刻之风,兴于秦而盛于汉。是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和珍品。石门十三品出自汉魏,年代久远,古拙自然,灵动飘逸,是摩崖石刻中的瑰宝。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曾以“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的诗句,抒发了他对石门汉魏十三品的挚爱之情。
2005年7月20日,当代文学大师余秋雨慕名来到汉中,对这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留下深刻印象。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那就是汉中!汉中这样的地方不来,那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民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自己的老家”。
郭松林,男,65岁,陕西省汉中市委政法委退休干部,陕西省作协会员,现定居陕西汉中。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