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

  七年级教材的编写,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以下分项简述七年级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框架。

  一、四个关键词

  1.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语文教科书积极发挥育人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融会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

  教科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

  教科书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教材的选文,既保留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开发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利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新篇章。比如:

  友善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等;

  提倡爱岗敬业的:《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等;

  倡导自由平等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王》等;

  歌颂富强、伟大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统编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琅琅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初中阶段计划选编古诗文123篇/首(包括阅读单元和“课外古诗词诵读”),除课标推荐的61篇/首外,还选入《卖油翁》《<世说新语>两则》《狼》《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等62篇古诗文。古诗文篇目数(123篇/首)约占总篇目数(239篇/首)的51%。另外,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统编教材坚持在初中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拟选入29篇,占全部选文数量的15.1%。这些文章,有的是领袖人物的诗词、文章,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纪念白求恩》《沁园春·雪》《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些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向往光明、讴歌祖国、怀念故土家园的情怀,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光未然的《黄河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还有一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行业领军人物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也选入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

  统编教材还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优秀的选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树立领土和凌海主权意识。如七年级所选的《观沧海》《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文章,都能在这方面发挥功用。

  2.语文素养

  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为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高的视野。新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能力发展等;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科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讲读课文后设置了“积累与拓展”栏目,通过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等题目,引导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言语材料;写作中专门设置了“文从字顺”“语言简明”等专题,引导学生把握习作语言的基本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语文生活”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言语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的半径;课后补白系统,将学生的言语经验上升为理性总结,强调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读读写写”栏目,聚焦识字写字,更是夯实学生语言根基的重要板块。

  教科书编写把思维能力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七年级教科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专门设立了一个以“联想与想象”为主题的单元(七上第六单元),选取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神话演绎作品《女娲造人》等,并配合阅读单元,设计了写作专题“发挥联想与想象”,其中的一些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畅想未来,自由驰骋想象力。在其他单元中,也选入了一些切合青少年丰富想象的文章,如王家新诗歌《在山的那边》、刘慈欣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等。

  除此之外,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方面,新编教科书都非常重视,以各种方式做了有针对性地落实。

  3.阅读体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读书少,除了课本、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本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辅之以课外篇目推荐、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讲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讲读的延伸,是讲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又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课外阅读,有的融会在课文学习中,是从课文生发的阅读,包括同主题阅读、同风格阅读、比较阅读等;有的以独立栏目的形式存在,自成系统,拓展古典诗词阅读视野,或构建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在新教材中,课外阅读不是单元教学的附庸,而是整个阅读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精打细磨

  新版教科书延续了人教版教科书严谨、科学的编写风格,调动各方面力量,精细打磨教材,使新版教科书呈现出崭新的风貌。教材编者、责任编辑严把质量关,从文本选择、导读转撰写、练习拟制、活动设计、插图绘制,到推敲语言、规范注释、统一体例,从宏观到微观,都锱铢必较,不放过任何一个修正完善的机会。比如,每篇课文的注释①,涉及课文出处、作者介绍、文题解释等内容,孰先孰后,教科书编者制定了详细的规范,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出处力求最权威注本;作者生卒年、籍贯、评价等,均依据《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做注。

  编写组还在教育部支持下,充分调动各方面专家学者,参与教材建设。先后参与七年级教材审稿的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达200人次。仅古诗文注释一项,就邀请了张联荣、柳士镇、张双棣等数十位古汉语专家把关;编者语言,也专门请教材副主编、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动笔润色修改。

  二、体系与框架

  七年级教科书每册6个单元,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内容。

  (一)阅读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能力培养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各单元人文主题排布如下:

  能力培养包含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七年级上册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略读和浏览。阅读策略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编排的方式则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各单元阅读能力点安排如下:

  根据统编教材的编写方案,七、八年级以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等的学习为主,九年级集中学习议论文。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以感性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发展理性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七、八年级也适当选入一些议论性文章,以随笔、杂文为主,如《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每个阅读单元由4篇课文组成,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每单元3篇现代文,1篇古代诗文,在培养一般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浅易文言文。文、白混编的目的是降低难度,造成一种缓冲,便于与小学语文教材衔接。

  各单元的课文分“讲读”和“自读”两种类型(目录中,自读课文标有“*”),凸显两种课型不同的功能。讲读课文,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三个层次的练习,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要点。自读课文,随文有“批注”,课后不设练习,以“阅读提示”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精要指导;主要由学生根据讲读课所学,自主阅读,实践运用。之所以如此处理,原因有四:(1)“精读”和“略读”都是阅读方法(例如“精读课”也要教“略读”的方法),用作课型名称容易误导教学。(2)实际教学中有教师将所有都讲成“精读”,严重挤压学生阅读空间,课外阅读量也明显偏少。名称这样改动,分出层次,强调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3)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4)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下面对教科书的一些创新之处做些说明。

  1.关于“预习”

  新编语文教科书在讲读课文前设置“预习”栏目,兼有助读和作业的双重功能,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前认真预习课文。设计原则是灵活多变,语言简明;既能启发阅读思路,又不限制学生的阅读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每课有两道题目,分别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设计,旨在激发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期待,布置资料搜集,提供阅读方法,引发深入思考。教学时,可事前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有些问题,也可作为课堂导入活动。

  比如《春》的“预习”:

  ◎ 春天展现美丽的世界,春天带来新的希望,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你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文?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回忆一下,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 这是一篇散文,又像一首诗。朗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第一道题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学习本文时是秋天),并联系描写春天的诗文,把握文人笔下春天的特点,旨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第二题点出课文的整体风貌——— “像一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因此要在阅读中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这是在指点阅读策略。

  2.关于“读读写写”

  为落实课程标准“识字写字”的学习目标(累计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新编教科书在原人教版教科书相应栏目基础上,做了更为科学化的处理。一是以专门设计的软件,提取课文中的的二级字和部分较难的一级字,以此为基础,确定“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有老师认为没必要学的名词“喉咙”“蟋蟀”“陛下”等,因其中含有二级字,也列了出来);二是专门请书法家以正楷字书写,提供硬笔书写的范本。

  3.关于“旁批”

  新编语文教科书在一些自读课文旁设有旁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旁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有的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有的则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计,有几个原则:

  (1)点评准确。选取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避免个人化观点的呈现;

  (2)指向关键处。在文章的肯綮处做批,避免关涉枝节问题;

  (3)指向文本细读和语言文字的品味。不出关涉全局的题目(以避免与课后练习的重复),也不出向课外拓展的题目。

  (4)力求一定的思考深度,避免过于简单的提问,避免同质化提问。

  (5)语言简明生动,避免烦琐枯燥。

  个别自读课文,因印张限制,未设置批注,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鉴其他批注课文,模仿进行批注点评。

  4.关于课外阅读

  如前所述,新编语文教科书的阅读体系呈现三位一体的结构,课外阅读被纳入阅读教学的常规流程中,因此,在讲读课文的“积累拓展”和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中,我们提供了一些阅读篇目,供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拓宽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比如,七年级上册,学习了《散文诗二首》,推荐阅读《泰戈尔诗选》和《繁星》《春水》;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合“名著导读”,阅读《朝花夕拾》的其他文章;学习了《窃读记》,推荐阅读《书癖》《忆读书》《书的抒情》;学习了郑振铎的《猫》,推荐跟夏丏尊《猫》、靳以《猫》和王鲁彦《父亲的玳瑁》作比较阅读;等等。粗略统计,课外阅读推荐的篇目,每册在10篇(部)以上,可以有效解决课堂教学阅读量受限的问题。

  (二)写作

  写作专题与各单元阅读既相互配合,为共同完成单元学习目标服务,又自成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系统。写作的指导力避功利主义,即不向应试靠拢,不进行纯技法指导,避免写作的套式化;实践题目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以“提示”的形式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审题立意。

  七年级写作,一方面关注写作的一般要求,如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语言有怎样的要求(“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思路如何展开(“思路要清晰”“发挥联想和想象”),内容如何明确而集中(“如何突出中心”“怎样选材”)等;另一方面,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两方面内容穿插安排,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训练专题,并非只是本次训练时才要注意,而是在该次训练进行着意的提示和强调,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写作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践证明,全面训练与散点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升。

  两册书的写作专题安排表如下:

  (三)综合性学习

  新编语文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分为3个系列。一个是“传统文化”专题,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资料搜集、阅读、讨论、辩论等活动,紧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一个是“语文生活”专题,让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在生活中寻找语文学习的资源,在活动中积累言语经验和言语材料,学会跨媒介学习,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还有一个是“综合实践”专题,倡导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借助“资料夹”中提供的连续性、非连续性和混合文本,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任务,培养学生多种类型文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七年级教科书每册有3个综合性活动,分别隶属于以上3个系列。

  七年级教材综合性学习安排表如下:

  本教材综合性学习的编写,突出活动步骤,指导较为详尽,目的是搭起脚手架,方便学生发挥主动性,更有效地开展活动,以适应更广大地区学生的需求。根据调查,课改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容易流于形式,难于收到理想效果,原因之一在于设计过于笼统,不够细致。本教材力图加强对这一新型课的指导,使之更具体,有可操作性。

  教材在起始年级框架设计中,没有将口语交际单列,而是将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学段要求融入课文学习和综合性活动设计中,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开展口语实践,培养口语能力。这样做可以避免空泛,使学生言之有物。为加强对口语交际的指导,教材以“小贴士”的形式,每次提供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力求简洁而灵活。比如七上《少年正是读书时》增加关于讨论的相关指导:

  讨论时,注意力要集中,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

  听别人发言时要有耐心,明白了就用点头、微笑等方式作出回应,不理解时也可以适当表示出疑惑。

  要讲究文明、礼貌,别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插话或随便打断。

  相关口语指导项目安排如下:

  (四)名著导读

  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重视整本书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名著导读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重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阅读败坏了阅读品位。因此教材设计了名著导读栏目。要纳入教学计划中,成为阅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当成附件,根据情况选用。

  新编教科书每册各安排2次名著导读,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荐课外阅读2部。旨在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设计思路是,除介绍某部书的内容、写作特色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以期收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之效。一些阅读方法,如跳读、猜读、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等,适合长篇著作的阅读,以往教材较少涉及,本教材都有所加强。

  七年级名著导读安排如下:

  为了照顾更多同学的阅读趣味,扩大名著推荐的范围,争取让更多的书目进入学生视野,名著导读栏目新增“自主阅读推荐”板块,作为主推荐名著的补充。教材提供简短的导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自行安排阅读。书目的选择,考虑了两个因素:

  1.可读性和经典性结合。既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玄幻作品,又不能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推荐过深、过难、脱离其生活的作品。所以,教材推荐了学生爱读的《基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等,也会推荐一些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创业史》《红岩》《猎人笔记》《湘行散记》等。

  2.与阅读方法相契合,或与主推荐名著类型相同。比如,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推荐阅读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原因即在于此。《湘行散记》是经典散文集,与《朝花夕拾》类型相似;而且这部作品对学生来说有所隔膜,学生未必会主动去读,因此需要教科书的引导。《红岩》《猎人笔记》的选入,也是与各单元主题相契合的。

  (五)课外古诗词诵读

  为增加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充分利用初中学生记忆力好的特点,教材设计了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每册安排2次,每次4首,配以简明的注释和阅读指导。所选诗词除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经典名篇,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六)补白

  语文知识如何呈现,是教材编写的难题。以往教材以及教学往往追求语文知识呈现的系统性,加上考试的约束,学生容易陷入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效果不好。本教材注意到这一情况,有意在语文知识呈现方面“弱化”系统性,尽量规避概念灌输式的编法,按照“课标”要求做到“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大都穿插在思考题和相关的提示中,有的打算在教师用书中体现。语文知识的呈现“弱化”系统性,不等于教材没有自己的知识系统。事实上,我们根据“课标”的提示,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还是梳理出数十个基本知识点,按照教学梯度,以补白的形式,安排在一些课文后边。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本教材在空白之处,设置了数十则知识短文,介绍一些语法、修辞知识。尽量用课文中的例子,以贯彻随文学习的思路;内容不求全面,突出基础性,少用术语;写法上,由具体语言实例导入,采用归纳法,语言力求简洁、生动、好懂。这些补白文字不要求占用课堂时间,仅供学生课外阅读参考。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不要死记硬背一些条目。

  两册书补白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主要特点

  (一)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编教科书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刻意突出人文性或工具性,也不把两者割裂开来,因此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

  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双线组元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两条线索互相掣肘的情形,对此编写时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力求保证两条线索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七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七—九年级”学段的起始阶段,基于该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选择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些感性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涉及高深的人文话题,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之类的主题,均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据此选择的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保证阅读策略的各个点均衡排布、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根据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设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点。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所选4篇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所以我们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可以说人文主题和能力培养做到了协调配合。

  (二)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度开发新选文

  课标要求:“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据此,本套教材将经典性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选文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比如,七年级教材所选的《春》《济南的冬天》《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白求恩》《猫》《背影》《最后一课》等,都是经典篇目,久经教学的考验。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它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经典文章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沥,虽然其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不过时,但时代可能与学生有些距离。为此,本套教材也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像七年级上册所选的《植树的牧羊人》,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再如七年级下册的《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大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初步统计,新课文开发量占全部课文的37.5%。如果再加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新选的古诗词、练习中提供的课外阅读篇目,比例会更高。以下是七年级教材各单元新课文开发情况:

  (三)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

  新编教材丰富了作业系统的层次,每个讲读课文文前有“预习”,文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思考探究”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积累拓展”题,又分“积累”题和“拓展”题,前者重在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后者侧重拓展延伸,或仿写、续写、改写,或课外实践,或讨论话题,或比较阅读。“读读写写”中提供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些词语当中有要求掌握的生字)。

  这样的作业系统贯穿整套教科书始终,从课前预习到课后练习,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理解到语言积累,再到课外拓展,多层次,多途径,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配合课文的精读,培养和建构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从题型上看,本套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思路更为灵活,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以往教材的课后习题忽视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要求学生调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的题目较多。本套教材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设计了相当多的题目,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说出自己的感觉。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篇课文中几乎都有这样的题目:

  课文读起来有点儿童话的味道,清新,活泼。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有,试找出一些语句或段落作为例子,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春》“思考探究”第二题)

  课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很细腻,读起来很新鲜,能唤起读者对事物的细微感觉。试举一二例,说说这些语句引发你怎样的感觉。(《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第二题)

  四季的雨,有着不同的个性。你最喜欢作者笔下哪个季节的雨?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雨的四季》“思考探究”第一题)

  发挥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所展现的情景。(《古代诗歌五首》“思考探究”第三题)

  《天净沙·秋思》中,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构成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想象画面呈现的情景,假设你身处画中,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古代诗歌五首》“思考探究”第四题)

  (四)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

  首先,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细分,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写明白,一个是要写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其次,写作专题的设计强调调动学生兴趣。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二是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比如七上第一单元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一些习焉不察的事情,像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等。这些细节,很多学生可能真的想不出,他就会到生活中去有意识观察,无形之中提升了他的观察能力,也可能帮他找到了一个写作的素材。三是写作实践中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结合,前者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似于热身,利于学生更好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与想象”第一题设计了一个小活动,饶有趣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

  故事接龙。小组同学围坐一圈,由第一个同学开始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

  再次,注意与课文的照应和配合。写作教材的编写注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写作指导”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指引。

  最后,写作实践加强了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帮助学生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思路要清晰”第二题的“提示”:

  1.文章强调的是“回家晚了”。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2.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3.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回家晚了”的原因,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

  这个“提示”较为详尽,既帮助学生将话题展开,提示写作的内容,又附有简要的写作提示,可以说给了学生写作足够的辅助。

  (五)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项目,自新课改以来,成为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它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本套教材的综合性学习,缩减了活动数量,每册书仅安排3个,使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时间;目标设定上,由过去宽泛的打通课堂内外、沟通各学科内容,限制为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生活和综合实践三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改变了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过去的综合性学习,教材重在提供学习内容和大致方式;活动交由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教材并不关注过程。带来的结果就是有些活动天马行空,大而不当,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每个子活动,各组各行其是,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教师很难协调统一。本套教材把大多数综合性学习整合成一个大的活动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分出活动步骤,条分缕析。实施中,学生分组,以辅助活动形式分步骤实施,完成各自任务,最终归结到主要活动中来。

  在行文上,则给出活动的具体建议。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个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主要活动是组织成立文学社团,分为三步骤实施:(1)读书写作交流会;(2)布置读书角;(3)创立班刊。在第一个步骤,教材给出了详尽的活动建议,包括筹备工作的具体事项、筹建小组的分工等内容,活动时,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拟成立社团的实际情况,将工作具体化或增补遗漏事项即可。可以说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大为加强。

  此外,在综合性学习中引入多种文本的阅读,也是教材的一个创新点。这主要在“综合实践”类活动中的“资料夹”中体现。比如七上《少年正是读书时》,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讨论当下阅读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教材附了三个文本,要求活动过程中作为参照。资料一、资料二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料三是两则连续性文本。资料一,提供了近六年来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指标,主要是国民阅读率指标和阅读量指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图表数据,并能对照指标,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资料二,提供了一份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填写问卷,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资料三,提供了两篇名家谈读书的文章,要求学生在讨论读书方法、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进行借鉴。

(0)

相关推荐

  •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古诗文的编排与教学(上 )

    杨 祎 统编教科书选入古诗112首,文言文14篇.统编教科书中古诗文选文首重经典性,凸显育人价值,编排遵循一定的序列和逻辑,重视版本的精审和信息的准确性.建议根据年段特点和板块功能落实古诗文的教学目标 ...

  • 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一.如何看待教科书选编的长课文.难课文 文章长短一直困扰着教科书的选文工作.多少字的文章适合选入小学低.中.高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一直没有科学的判断标准.语文教科书选文另一个较难把握的是文章的难易度.如 ...

  • 郑桂华: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学习活动的特点及教学建议(上)

    部编本语文教材单元学习活动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部分为例 语文教科书的组织方式对语文教学方式和育人取向起着相当大的影响.就选文类语文教材来说,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而不是单篇为单位来 ...

  • 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之主要特点

    (一)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编教科书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刻意突出人文性或工具性,也不把两者割裂开来,因此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 语文教材以 ...

  • 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编写思路

    七年级教材的编写,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 ...

  •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的风格与特点(上)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总主编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已于今年秋季陆续投入使用,七年级上册是其中的第一册.本套教材的显著特点是: ...

  • 八年级教科书编写说明

    统编语文八年级教科书的编写,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有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 (1-5题 22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每空1分,共6分) (1)____ ...

  •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七年级语文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勋 (xūn) 奠基(diàn) 澎湃(bài) ...

  •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合分人复分人得分一.积累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3分)A.元勋(xūn) 校对( ...

  •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题序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 ...

  • “胡骑”的“骑”读“qí”还是“jì”?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疑难知识梳理(马上收藏)

    <邓稼先>中,"说服"的"说"应该读"shuō"还是"shuì"? 答:"说"为多音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