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市徐家村:南州世家孺子风
冬天的早晨霜气凛冽,触目道边山茶花洁白,好似流云轻盈朵朵缤纷。出南山沿丰抚线向东,山寒水瘦,枯枝秃桠飞白天空,大地进入蛰伏期,没有绿树如荫的点缀,原野清冷。过杜市镇大城邹再转入徐家村,可以看到桥头一台状地凸起,形如“铜鼓”,这里就是被当地人称为“铜鼓寨”的地方。铜鼓寨中西周时期古城址,而今烟火散尽,旧迹尘封,化作山峰兀立,只有槎水安然在脚下蜿蜒。溯流望去,河面间或泛起丝丝闪亮,跃起动人的音符。进入村口,一衣带水,左边是塘,右边也是塘,池塘里波光静谧,水鸭们悠然划过。塘畔古树还挂着些许秋天的斑斓,落叶浮水,宛若遗落在梦湖的绒毛,浣衣女子弓着背,池塘倒映着她的神采。恍惚中感觉自己置身于迢遥的宁静中,没有车马的喧嚣,没有现代快节奏的紧促,在古拙与沧桑中放慢脚步,时光倒回。
徐家村距离杜市集镇五六里,丰抚线左拐进入,地处旱里(平原),村庄长条形,禾场空阔,牌楼建于乾隆时期,“恩荣”下面刻着“南州世家”,可惜两边精美的石雕被盗,现在用水泥糊上显得格格不入。原来这里百姓乃南州高士徐孺子后裔,寻踪溯源,一世祖徐韬为南唐侍御史,封金紫光禄大夫,为徐孺子三十二世孙。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归林而居剑邑觉溪,筑室曰“上居”(韬公十一世孙有别号称“觉溪”者,后辈遂以祖号沿袭地名,又称秀市角陂,1958年潘桥水库筑坝,浩大的角陂也随之沉没于湖底,据传为明朝魏国公徐达的老家)。韬公有四儿,第三子徐晟,避黄巢之乱入赘宜黄县塘墟涂姓人家,夫妇终老异地,儿子徐全于唐庄宗同光乙酉年(925)扶灵归故里,喜源坑山水形胜树木葱茏复定居,四子徐銶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居南兰一带,现在张巷镇旧名叫凤嘴街的地方。徐仲谋又从南兰析分到黄台,原有黄氏遂叫黄台徐家,下传六世有端公极公,端公居村东,极公居村西,兄弟繁衍生息。后来徐永泉建总厅,扩东西中道路要巷,敬宗睦族正礼仪,屈指算来也是千年古村了。而徐氏由南昌分支丰城自安贞公以来也是枝繁叶茂,清人盛逢澜曾谓剑邑城中:十巷常有八九徐。
徐家村现在有一百二三十户人口,六百多人,年轻人多外出谋生,留下“3861”部队。午间太阳暖和些,老人才坐在墙根下横木料上聚在一起翻阅阳光晾晒往事:“站在茅窠岭上望一望,望见徐家好地方。村东村西三者井,中间三条麻石巷,禾场面前七者塘,柴有烧来饭有吃,嫁进门来好女客……”听着老人们七嘴八舌哼唱自创的民间小调,实在忍俊不禁,不由蹲身聆听。“我老家是丰城街上,当初嫁过来,门往东门往西啥都不晓得,爷老子作的主,说杜市徐家村,他晓得是过日子的好地方。”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老婆婆笑得爽朗。“哼,冒有三份仙骨,你还嫁不到……”老头子满是自豪呛一句,一来一往中他们争不出子丑寅卯,看样子都有六七十了。不过对于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言语中却透着无限的深情与热爱。就连走在身边的会计小徐,三十来岁的他也如数家珍,不时穿针引线。
“小时候,我们这里有学堂,学堂里人在面前天天过操。”手一指呵难怪禾场这么大,附近饶家、何家、邬家、彭家等四向村子都在这里就学。“小时候,我们这里骡马嘶叫,村前村后哪里都听得到。”难怪岁月湮没了历史繁华。原来早先这里周边都是山林,前面有出口,其余山围着,风景比这更美,连着后面的两个山头,整个呈燕子形,燕子窠里安家好。最早牌坊门楼有七座,后毁于特殊时期,村前池塘有七个,大塘小塘,泥沙塘,新塘,胞衣塘,马桶塘,雷家塘名字等各有讲究各有专用,犹如七星伴月守护着家园。后背山是龙脉,中间有一处隔断,叫老虎跳涧。村头民国有天府庙,庙中住过能人异士教授村民习武强身,有功夫练得厉害的,从张巷托三块豆腐回家,拿磨打伞(举过头),粗布衣服用手一拧就断,只要他往院墙上一坐,土匪是不敢进村的。说话的老人九十多数了,目光仿佛模糊在岁月深处,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总之他们沉浸在避想中:“再向前,东边十八只书箱出门……”“原来还有一块门额上书:下榻流徽,很多人来观瞻,后来不知所踪了。”穿过一排穿斗式旧屋,小徐不无遗憾。村子里正在新的规划,那些残损的老居都要推倒,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但不管怎样,对外面打拼倦乏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恬淡而惬意。
事实上据谱传民国时期黄台徐家村有两兄弟抒写传奇。兄徐定海,号丰轩,幼时学木匠后弃艺经商独闯于汉,为人慷慨勤俭兼之信誉卓著,五十岁时家资已累万,不尚浮华淡然处之。不到二十年,田连阡陌屋沿巷阶。尤为乡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弟徐定贵,号伯培,多有义举,先独起南州书屋,后为兄筹划善心举措。清光绪间杜市乡绅范昇创办育婴会,兄率先捐百金促成。宣统乙酉年(1909)村中建敬惠公祠堂。港下罗家桥四方通达,桥坍时又与兄费千金重修,方便百姓。民国二年(1912)冬,兄弟又在村里创办黄台浚智国民学校,延师教化子弟,凡此种种周贫恤孤等慈善事业,兄弟同心合力不倦,而且同居六十载,子侄众多无一怨望,一乡称叹,谁说陵谷变迁古道沦亡,斯二人为表率矣。
当然历史浮沉大浪淘沙,解放初期黄台徐家也有一对兄弟充当红色故事里的反面人物形象:徐克信与徐中和兄弟。徐克信被第十兵团司令夏威亲书任命国民党国防部“青年救国团赣中义勇总队”少将司令,胞弟徐中和为中校团副。他们潜回家乡设秘密据点扩展组织,蛊惑青年人参加救国军,最后在安徽皖南山发现1956年公审后处决,《追魔记》里有详细叙述。老人们说起来至今叹息,据说徐克信毕业于黄埔军校很有军事才华,如果早一个钟头坐上了去台湾的船只,或者在历史的关头选对了方向,命运可能就不是这样,但人生从来就没有如果,只有后果与结果。
(感谢徐家村徐院刚先生支持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