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湖塘燕山村:宦海沉浮有谁知
燕山村位于湖塘集镇西南约3公里处。这里地势窄仄,地处偏远,形若飞燕,因此有“燕坑”之名。但正是这个小小的村庄,历史上却书香四溢,名播九州,辉煌一时。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明洪武年间“廷对第一”的文渊阁大学士朱善。
燕山朱姓以朱环为一世祖。朱环(842-937),字舜臣,其先祖为吴郡新安(皖浙一带)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避黄巢战乱迁于安徽歙县之黄墩,唐天佑三年(906)被封为总兵,率三千戌卒镇守婺源,封大制置茶院元帅,后世称为“茶院公”。朱环九世孙朱清,于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出任丰城县令,此后定居于丰城东门外。朱清之孙朱祥温(1145-1216),中淳熙甲午年(1174)进士,先后担任袁州府推官和同知之职。绍熙四年(1193)因遭兵难避居于赣江对岸的穆湖,因祈求国泰民安,故有“逢水则止,逢坑则居”的梦兆。其后,他的三个儿子梦仙、梦龙、梦炎分别定居于穆湖佑田坑、湖塘燕山坑、高安社山坑,后世分迁各地,不一一俱表。
燕山坑即是现在的燕山村,朱梦龙定居时间约为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为茶院公十二世孙,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建村历史。到后来,三支后裔为了纪念三兄弟开基之恩,让他们“生则同母,死则同穴”,在燕山建“三公墓”,供后世瞻仰。又建“三婆墓”于距燕山约四华里的梅林石溪下麦畲,与“三公墓”遥相守望,“生则相三公而开基,死则偕妯娌而荫子孙”。
燕山朱姓建基之后,南宋朝已进入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燕山朱姓族裔隐居世外,与世无争,却也惬意得紧。朱梦龙传至八世,有雪涧、月涧、洞云、碧泉兄弟几人,隐居林泉,吟风弄月,好不自在。他们还与梅林石溪一位叫涂应雷(号桂庄)的大儒,一起谈诗论文,成为至交。后来,洞云之子朱隐老(字子方)还成为涂应雷之子涂更生的乘龙快婿。在书香熏染下,朱隐老成为一代经学名家,所著《皇极经世书说》一书被后世广为流传。朱隐老之子,便是本文的主角朱善。
朱善(1314-1385),字备万,号一斋,自幼精通经学,长大后以当私塾先生为生,曾被富州(丰城)守强立聘为府学教授。1352年发生元末农民起义,各地官府自顾不暇,朱善也丢了工作,不得已回到家里,杜门绝迹,著书立说,先后完成《诗经解颐》、《诗经辑释》、《史辑》等著作,一时声名鹊起。
明朝建立以后,南昌知府许方慕名把朱善请去,担任府学教授。到洪武八年(1375),已过花甲之年的朱善被推荐到南京参加朱元璋亲自主持的廷试,以“廷对第一”,被誉为 “状元”,授修撰之职,掌管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一年后,因为“奏对失旨”,也就是说起草的奏书不合朱元璋的意,被贬谪发配到辽东。
关于“奏对失旨”,其实是官方文书里的一种含糊说法,真实的原因在朱善后来的文章中有非常明确的解释。其在《与南昌胡知府书》中说:“……一日,大臣领旨宣谕曰:'汝居翰林逾年,而家属不至,是不欲久居于此也,其速以取以来。’”就是说,朱元璋见朱善在朝中待了一年多还不把家属接来,是没有打算长期干下去的意思,责令他立即把家属接来。《上李布政书》中说:“岂期山川悠远,音信罕通,老妻卧病,久而不至。是致圣主赫怒……”是说朱善回家接家眷时,因为路途遥远,加上妻子病重,耽误了时间,这才惹得朱元璋雷霆震怒。在朱善《祭夫人刘氏文》中说:“而子以久病不痊,迁延数日,竟不能至,致主上震怒,而我与子俱有辽东之行……”是说因为没有按限定时间回到京城,朱元璋一怒之下,把他一家人发配到辽东。
自古伴君如伴虎,何况面对的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朱善不敢怠慢,带着重病在身的夫人刘氏,踏上了迢迢发配之路。途中,刘氏九死一生,每天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一天晚上,刘氏病痛交加,差点没死掉,朱善望着痛苦不堪的妻子,老泪纵横,作《老妻连年抱病,是夜几亡》诗道:“万里携妻去,其如老病侵。呻吟尝在耳,痛苦自伤心。狐死依先垅,禽飞返故林。只愁中道折,空使泪沾襟。”一腔愁苦,却是何人知?
不幸的是,在到达徐州时,刘氏已经气息奄奄,一命归西。朱善将爱妻草草安葬后,已是夕阳黄昏,悲痛之下写了《八月丁丑至城下,老妻病殁,仓卒葬毕,日已瞑,挥泪登舟而去》的诗:“病妻中道陨,仓卒奈渠何?老眼泪虽少,中心痛已多。叔浆惟自奠,薤露竟谁歌?永作他乡鬼,孤魂寄薜萝。”悲痛不已的朱善带着独子朱叔服继续北行。
大约朱元璋觉得朱善不会对他的皇权产生任何威胁,于是产生了怜悯之心。朱善到辽东还不到两个月,就接到“彼虽有罪,悯其年老,宜特放还”的诏书,本以为“临老投弃荒远,无复生还之理”,没想到出现如此转机,感慨之余,又写了一首《诏许还乡》的五言律诗:“今晨闻好语,有诏许还乡。书籍虽重理,田园未尽荒。亲朋应送酒,童稚或牵裳。却说途中事,悽然暗感伤。”这一切都发生在洪武十一年(1378),等到朱善取回刘氏的遗骸回到燕山老家时,已是次年的二月。从奉旨接家眷,到发配充军,到“诏许还乡”,到安全返家,整整折腾了一年。这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有些不公平,可是到哪里去讲公平呢?
朱善忍着巨大的悲痛,怀着复杂的心情,打算在家终老余生。他把多年来撰写的各种奏章、书信、诗文找出来,进行分类审校,相继完成《一斋集》(16卷)、《辽海集》(5卷)等文集的校订工作,这也是朱善重要的传世著作。而以《辽海集》为文集名,想来也大有深意。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又想起这位老成持重的文学大家来。“(洪武)十七年,上思用老成,驿召善还京,以为待诏。”朱善以七十一岁高龄,回到朱元璋身边成为“待诏(顾问),此举足以说明朱元璋对朱善的仰重。到洪武十八年(1385)春,朱元璋命朱善担任礼闱主考(会试主考),科考一结束,马上超级提拔其为奉议大夫、文渊阁大学士,朱善的仕宦之路达到了顶峰。
不过,朱善颠沛游离的一生也走到了终点。“是年,忽遘危疾,上遣医调治。”朱元璋马上派御医给他调治。朱叔服见父亲病危,得赶紧回家去,得到朱元璋准许。朱善拖着最后一口气,回到家时,还气若游丝地说:“感荷圣恩,无以报也。”说完就气绝身亡,享年七十二岁,至此,一代文星就此陨落。据说这一天,“乡人见有星如虹坠其舍”,家乡很多人都看到天上的文曲星落在了朱善家的房子上。当然,这是对朱善的一种崇敬溢美之词。
朱善从辽东回家时,曾在村后修建“潜峰精舍”。潜峰是朱隐老的号,潜峰精舍除了摆放父亲的各种著作之外,还成为族中子弟读书的所在。此后多次修复,一直延续至清末,至今已荡然无存。朱善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象环十九岁早逝。次子逢掖(叔服)传承父业,先后担任南昌府学教授、南昌府学据德斋训导、兴化县儒学教谕、缙云县知县、江阴县教谕等职,中间还担任湖广、浙江、广东等省乡试主考官。朱善子孙后裔均以诗书传家,纯朴之中不乏儒雅之气。
朱善作为丰城著名的历史人物,至今仍散发着耀目的光环,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不过,世事莫测,宦海沉浮,又有谁识得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