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信之:曾经的你
当我们每个人从青春走过,义无反顾的奔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时候,回顾过去,就像《老师好》、《致春春》这些电影所表达的情绪一样,有些恍如隔世又有些似曾相识。
过去发生的一切就像一场陌生而真实的梦,不再那么真实,而对于未来,似乎也不再像刚刚毕业那样有无限种可能性和憧憬,在不断的探索的过程中最后只剩下了一条路,就是眼下正在走的路,因此当我们停留在这里的时候,仿佛不再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是一条笔直到甚至一眼可以望见终点的路,人生下半场也就此开启。
我们把这种场景叫做“四十不惑”。
事实上,四十不惑是孔子在表达自己的状态,我遇到的更多人在此时不是“不惑”而是“大惑不解”。想想看,人在四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按照中国人自己73或者84岁的理解,正好是人生过半,这个时候,不自然的就会对过去的人生有些遗憾,而对未来开始困惑。
当我听到一些临近30岁左右的年轻人跟我说自己老了的时候,不由的暗暗吃惊,但是想想,90年出生的人群已经走到了而立之年的边界,不由的感慨时间果然是一把无情的刻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是老了,因为老了分两种,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德鲁克的夫人多丽丝.德鲁克在100岁的时候还自己去爬山,给自己写人生的传记,90岁的时候自己开车去俱乐部打网球,德鲁克在90岁的时候写下石破天惊的《21世纪管理挑战》,杨绛先生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在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科斯教授102岁时出版《变革中国》……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他们的经历已经在告诉我们,身体年龄不是最大的负担,对这个世界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坚持学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更可以优雅的老去。
所以我们身边或许真的有一些“老了的年轻人”和“年轻的老年人”吧,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更早的进入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呢?让自己可以成为自己曾经梦想中最好的自己呢?
为什么是人生下半场?
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人生下半场吧,他大约出现在我们如上所说的35到40岁的光景。
这时候我们会困惑于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了现在正在做的这些事情吗?一份获得了晋升的工作?一份还不错的收入?一个已经建立的家庭?这些都是自己在刚刚毕业时期待的,现在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然后,接下来的40年,是否就是重复这些事情,完成自己人生的表演?我们时常说“男子悲秋,女子伤春”说的就是这个阶段:女人看到春天的花儿落了,就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便想到青春易逝而感到伤心,秋天都是结果的季节,男子看到这个庄稼、果树硕果累累的,再一想到自己的事业、成就一无所成,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
然后,这与知识工作者的身份有关,对于工作了40年的体力劳动者来说,在到达迟暮之年之前,他们早就已经身心俱疲,身上所有的能量几乎已经耗尽了,可以说,他们的一生已经结束了,这时候,能做的就是慢慢的享受天伦之乐,平静的等待着上帝的召唤。
可是,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却不是这样,他们的一生也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生产资料-知识,没有因为年华的老去而失去,相反,在岁月的积淀中他们反而越来越丰富,他们完全有能力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30年前让他们感到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此时,平静的像一潭死水,而此时,他们完全可以再工作15-20年。
人生就像是一场比赛,上半场我们在拼命与对手搏斗,在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挑战一项又一项的记录,我们有激情,有体力,不怕失败,不断争取胜利,可是,到了上半场结束的时候,我们会问:“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吗?下半场也是这样的吗?”
身为当今社会核心群体-知识工作者的一分子,你一定机会无限,凭借辛勤劳动来养家糊口的时代已经远去,如今的工作取决于你的既得知识和学习能力,这就使你自己成为个人生产方式的主宰者。这一变化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的。有了内化的知识,劳动者再也不会被限制在某一固定的地理区域内了,因为知识不依存于任何雇主或行业。
换言之,有时候我们会忘记,其实我们是一个自由的人。
而一个自由的人,是应该去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
从成功到有意义的人生
从成功到有意义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启发,对于人生的思考在引领着我们前行,或许在某一时候我们会陷入焦虑,然而当我们开始追随自己的内心的时候,有价值的人生才会到来。这里有三个问题是一定要回答的,它们分别是: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做事?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这三条在我们前面的文章中都有过专门的论述,这里要说明的,当我们对上面的三个问题给出了答案之后,个人,特别是知识工作者自己才会知道哪里是自己的位置。
当然,大多数人无法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做出这样的决定,而且也不应做出这样的决定,实际上,在25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的人大有人在,我们需要慢慢的探索,去了解自己的优势,去明晰自己做事的方法,去认识自己的价值观。相较于人生下半场来临之时的焦虑,早一点开始的探索更具意义。
第一,把你的技能与你的激情结合起来。如果你幸运的话,他们会自然而然的一致,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会这样的,这正如前文所说的一样,这就意味着你得去寻找,不要怕去问问怎样才能让爱好与特长重叠起来。如果你真的在某方面很有天赋,而在另一个方面有激情,那么肯定有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桥梁,那个地方就是你的机会而不是一个陷阱。
或许你会认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激情存在于哪里,所以探索的过程才会很有必要,无论是兴趣爱好的培养,还是人生阅历的增加,甚至是参加非营利组织的活动,对此都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宅在家里不愿意走出舒适圈的人会明确自己的激情所在。
第二,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职业。你也许已经有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你也许你已经在某些行业里有了一些工作经验,或许,如果你足够幸运,你已经找到了你想要的职业。所以,你得去问问那些已经在这个行当工作的人们,发几封电邮,问问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很多人愿意回答你。而且这些将很有可能成为你判断工作是否合适的线索。这些人的建议可能不够完全准备,却完全值得你去参考。
当你了解完毕了特定的职业,还要去了解特定的企业,不要随随便便的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需要运气,但更需要的是规划工作的能力,1988年2月2日,彼得.德鲁克在与大卫.哈伯德博士的对话中谈及了找工作的不二法门:
“当你决定把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承诺给一家机构并为其工作的时候,关于领导力和使命,你应该问未来的雇主什么样的问题呢?我的建议是,先将这个问题搁置,真到你更多地了解了自己和这个机构。不过接着你应该问自己:‘你学习到的东西足够多吗?’‘你有足够的挑战吗?’‘这个组织是否利用了你的长处,或者你所能做的吗?’‘作为一个人类的群体,这个组织是不是不断给你带来挑战,让你雄心勃勃地想做出更大的贡献?’‘你是否因创造力得不到发挥而痛苦不堪?’……这是组织的第一道测试,那就是发动人力资源,提出挑战,使他们不断成长。我的下一个问题才是:去看组织的使命宣言,那是不是一个可以让你有所作为的使命?”
第三、找一个行业的资深专家或者是临近行业的专家。一旦你已经决定了并且准备开始工作了,去找一个资深的专家—在那个行当做的比较成功的人,多问问那些行业的强人,或者是在网上找一些,让他们指导你在该行业取得成功。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其实不是靠“计划”取得成功的,我们只有在上述的三个方面做好准备之后,成功才会水到渠成的到来。而通过了解我们所属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名普通人,即可以努力工作,也有能力胜任工作。虽然在其他方面你可能表现非常一般,也有机会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描绘梦想清单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讲的, 兄弟两个人,他们家住在一座摩天大楼的第80层。这天两个人深夜回家,恰好忘记了看通知,电梯停了。
兄弟俩背着沉重的大背包,在楼底下商量,决定一鼓作气,开始爬楼。爬到20层的时候,开始觉得背包很重了。两人商量,决定把背包存在20层,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取,卸下了背包,两个人觉得很轻松,说税笑笑地继续往上爬。
爬到40层楼的时候,两人已经很累了,开始互相报怨指责。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阿?弟弟说:我忘了看通知,你为什么不提醒我呢?两个人就这样吵吵闹闹,一路吵到60层。
到了这个时候,两人实在疲惫不堪,终于懒得吵了,觉得还是应该安安静静地继续爬楼。当他们终于爬完了最后的20层楼,两个人相互一看,不约而同想起了一件事:钥匙忘在20层的背包里了。
这个故事像极了我们的一生,头20年我们活在父母与老师的期望里,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艰难的前进,虽然我们自己并不想背上这个行囊。
20岁当我们走入社会的时候,终于可以放下包袱拥有了自己的生活,顿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轻快的向前走。走到40岁,所谓年近不惑时候,所有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事业遇到了瓶颈,身体也大不如前,生活不再充满新鲜,人开始变得疲惫、颓废,抱怨连连。
走到60岁,这时候大概到了孔夫子所谓的“耳顺”之年,少了很多指责和对世事的抱怨,终于走到80岁。站到最后的这个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那个东西叫梦想。
想来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少有超过40岁的,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爬坡阶段,每天都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就好像一辆行进中的火车,正在急速前进中。但是除了前进之外,我们也需要学会刹车,停下,让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的躯体,然后自我反思: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我们愿意投入毕生的精力去努力做到最好的事情吗?
或者,我们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梦想的清单,而不是在走到生命终点时才发现上错了跑道,抱憾终生。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什么是你希望自己能留下来的?哪些事情是你一定要去做的?哪些目标是一定要实现的?然后,我们再回到起点,时刻活在当下和愿景中,我们的每一天都将因此而充满能量,哪怕会遇到挑战和挫败,也不会气馁,如同孔子所说的“君子固穷”一样,在人生的穷途困境时仍然能坚持自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论语.里仁篇》第5有一段空孔子的内心读白,说的更加具体且直白,道出了孔子所“固”的“穷”是什么,也道出了孔子的人生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段内容的大意是,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卑微,是每一个人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子身上,他是不会逃避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人生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会有片刻的时间脱离人生正途,在匆忙急迫时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頓时也坚持如此。”
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清单,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这辈子一定要做的事情?找回曾经的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原则,就是找到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命中注定的约会。
曾经的你
这首充满悲伤情感的歌曲,是一首对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歌和无悔宣言,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从西安历尽艰难走过来的许巍能够闯到现在是一个看似平凡的不朽传奇,但真实的过往其实和世间每个人没什么两样,“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有难过也有精彩”,“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疗伤”。因此,这是许巍写给自己的《曾经的你》,但更是写给世间每个人的《曾经的你》,每个有理想的年轻人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都是孤寂的。
最后送上本歌的歌词,祝每个年轻人都能梦想成真,而且就算是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我们的笑容依然可以温暖纯真。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
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
如今你四海为家
曾让你心疼的姑娘
如今已悄然无踪影
爱情总让你渴望又感到烦恼
曾让你遍体鳞伤
走在勇往直前的路上
有难过也有精彩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
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
有多少正在疗伤
不知多少孤独的夜晚
从昨夜酒醉醒来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
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
有多少正在醒来
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好男儿胸怀像大海
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
这笑容温暖纯真
每一次难过的时候
就独自看一看大海
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
有多少正在醒来
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好男儿胸怀像大海
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
这笑容温暖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