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欧·亨利小说》绝妙的叙事手法,读懂金钱社会与人性的纠葛
《麦琪的礼物》插画
文/璇儿
图/《欧·亨利小说》插画
前言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欧·亨利小说选》收录了作者广为人知的佳作,如《麦琪的礼物》、《剪亮的灯盏》、《最后一片叶子》、《警察与赞美诗》、《哈莱姆区的悲剧》等。
初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时,我们往往会叹服作者精湛的故事编排,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结尾啧啧称赞,但是当我们了解作者,熟悉他绝妙的叙事手法时,我们才真正意义上走进小说的内部世界,体悟作者笔下的金钱社会与底层人性的纠葛。
不满足浅尝辄止的故事情节,读懂小说背后的深层含义,会更有力量。
欧·亨利
作者其人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莫泊桑、契诃夫二人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欧·亨利曾有过一年的逃亡生活和三年多的牢狱经历,监狱算得上是他创作短篇小说的阵地。他托监狱外的朋友将小说转寄到出版社,至此“欧·亨利”的笔名,广为世人所知。
小说背景
小说反映的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正处在一个资本高度集中、城市极具扩张的发展进程中,拜金主义弥漫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加剧了人口贫困,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无序。
正是这样一个充斥着金钱关系竞争的社会下,欧·亨利用绝妙的叙事手法,勾勒了底层鲜活人物的人性纠葛。
本文将从欧·亨利的叙事手法出发,理解小说里勾勒的金钱社会与人性纠葛。
01 叙事的典型意象
细致描述人物服饰,常与金钱挂钩。比如《剪亮的灯盏》中,洗衣房的烫衣女“卢”,穿着“一件很不合身的紫色衣服”、戴的“长了四英寸羽饰的帽子”、做着不太体面的烫衣工作,每周至少能挣十元;
商店女郎“南希”,身上的呢料短大衣用的是廉价布料、却是时兴的样式,努力省吃俭用,让自己过得体面,想要钓到“百万富翁”,爱用服饰来给男人估价。
金钱与服饰
欧·亨利笔下不乏对人物服饰的刻画,且服饰与人占有的金钱紧紧联系, 很少例外, 隐喻了金钱至上、以貌取人的社会风气。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小人物的人性纠葛才登台亮相。
02 受述者:智者和愚者的二重组合
「小说的叙述主体由四部分构成,作者、叙述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即故事的讲述者,借叙事者之口,故事情节层层推进,叙述者讲故事的假想接收对象称为“受述者”」
欧·亨利叙事的厉害之处,便是运用了智者和愚者的二重组合。将受述者假定为二,一面是智者,一面是愚者。智者严肃认真,喜欢思考严峻现实、志趣高雅,愚者逃避现实,爱听热闹有趣的故事。
当故事符合常态认知时,便是智者受述者站上风,而当故事荒诞滑稽时,愚者便挺直腰板。
这种组合的具体表现是交待贴近现实的背景,先稳住“智者”,再不停往里面加入“滑稽”和“巧合”的佐料,吸引愚者,保证两方都能把故事听下去,最后峰回路转,结尾惊呆了愚者,又让智者充满反思、拍案叫绝。
如《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想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打算吃个霸王餐,刚到饭店门口就被服务生赶出来、拿石头砸商店橱窗的玻璃、扮演挑衅女性的流氓、在街上大喊大叫……苏比希望警察将他抓住,可他们却认为苏比不是个坏蛋。
愚者在夸张重复的叙事中,感到滑稽可笑,智者虽觉故事荒诞不经,但好在“古老的广场长椅上,垫着报纸,难以抵挡寒冷”的流浪乞丐形象真实,贴近生活。智者愚者都对后文显示了兴趣。
当苏比路过老教堂、听到里头传来的赞美诗时,他的灵魂受到洗礼,他决心重新做人,他相信通过努力,他能成为一个人物,结果却被警察抓走,判处“莱克威尔监狱过冬,监禁三个月”。
一心所愿,屡次行恶,未能成功,反而一心向善后,理想破灭,回到原点。
愚者感到可笑,认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智者却读懂了人性的可悲,金钱社会下,作恶多端的坏人可能被放过,但底层贫苦人民无辜入狱、无处申诉,难有正常谋生的机会。
智者和愚者的二重组合与欧·亨利的现实生活有渊源。一方面他是严肃有原则的短篇小说家,需要智者来传达精神内涵和小说主旨,另一方面他又是底层人物作家,为迎合金钱社会大众的趣味需求和消遣心理,又必须刻画一个愚者形象。
03 智者和愚者的组合,拿捏喜剧和悲剧的错位
愚者发笑,小说的荒诞叙事是个喜剧;智者悲痛,出乎意料的结局尽显小人物的悲剧色彩。
《还没讲完的故事》中达尔西是个生活拮据的女工,虚荣心强,当阔气的皮吉约她晚上吃饭时,她欢呼雀跃,却因为看见了相框里的基奇纳将军,高尚的精神人格被刺痛,心中的自我约束起了效果,她拒绝赴约。
作者在前面大肆渲染了达尔西的欣喜若狂,跟别人炫耀,精心打扮,却用两三句快速交代了达尔西人性的转变:由虚荣到自律的转变,是由相框里人物的“监视”促成的,夸张怪诞是喜剧典型的叙事手法。
然而接下来呢?达尔西倒扣下相框,忽视基奇纳将军的“监视”,接受了皮吉第二次的邀约。
金钱之上的世界,金钱被奉若神明,达尔西企图用内心的精神支柱监督自己自律,最终走向失败。达尔西懂得自我约束,却约束力不够强,她的身上携带着人性“普遍的悲剧意义”,人性在金钱面前不堪一击。
达尔西的梦境戏谑着“您瞧,我只不过是放火烧了一家孤儿院,为了一点钱,要了一个瞎子的命而已,”讽刺了资本家的剥削,远比杀人放火犯,罪孽更深重的悲剧内涵。
04 陌生化叙事手法:平凡的语言、陌生的效果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说到: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 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必须设法延长」
精确数字的运用,既在反映真实冰冷的金钱社会,又刻画了人性对金钱的渴望。《还没讲完的故事》里这样描述达尔西的生活:“每星期要花六角钱”、“晚餐一元零五分”、“晚报六分钱”……总共“四元六角七分”;再如《麦琪的礼物》写到“一美元八角七分”,精确到几分几角的数字小说里常见。
用平凡的语言渲染底层人物的贫困,越精确反而带给我们更陌生的感觉,所有故事的开端无外乎金钱的窘迫,在冰冷的金钱社会里,鲜活的人性于细微处现纠葛。
05 正反向的叙事意识:反向渲染金钱氛围,正向烘托人性光芒
其一,反向意识,渲染金钱氛围。
《财神与爱神》里,儿子成功求婚是老爸安东尼用钱一手促成的,当他知道儿子正为爱情找不到机会时,便花钱制造了一次交通堵塞,为儿子赢得了表白的机会,金钱显示出超越爱情的力量,为了金钱遗忘爱情,以财富为基准的社会显示悲剧性现象;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事》里经纪人按部就班地赚钱,在忙碌之余向速记员求婚,才发觉昨晚自己已经求婚成功,再比如《迷人的侧影》、《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等,都在动用反向意识,强化金钱社会的符号和力量。
其二,正向意识,人性纠葛里的人性光芒。
①美好情感追求:向往纯真的爱情。《麦琪的礼物》,黛拉卖掉浓密的长发替丈夫吉姆买了条白金表链,为了配上他的金表、吉姆卖了表,替黛拉买了一整套发梳。
看似两人的礼物都没派上用场,但是“麦琪的礼物”转喻着所有平凡却始终爱彼此的底层夫妻,人性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即使在金钱面前屡次徘徊,最终却倾向了纯真的爱情。
《艾基·舍恩斯坦的迷魂药》更可见一般,查克没有使用那包爱情迷药,“如果你想得到这个姑娘,就该正正当当,别对这样有教养的姑娘耍什么花招”,最后阴差阳错间迷倒了姑娘老爹,两人成功私奔。完美结局隐含作者的情感态度,他企图勾勒出金钱社会道德沦丧下,人性仍对爱情保有忠贞。
②积极思想和生活追求:自我完善、希望憧憬。《剪亮的灯盏》里南希本是整天寻找百万富翁男人的商品女郎,但书中写到了南希人性的转变:她的价值标准开始变化了,美元的符号在她的头脑里逐渐模糊了起来,变成一些字母,拼成‘真理’和‘荣誉’的字样,偶尔变成‘善良’这两个字”。
拥有自我完善的情感和善良人性之后,南希的身上有一种比阔绰更好的东西,“眼睛里闪着比珠宝还要耀眼的光芒”、“她的面颊比玫瑰还要娇红”,作者动用“评论干预”,时常显身借他人之口传达自己的情感倾向。
总结
欧·亨利正是通过金钱社会的典型意象、智者愚者的二重组合、喜剧悲剧的错位、陌生化叙事、正反向叙事意识的绝妙叙事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国社会金钱至上,弱肉强食下,底层人物贫苦生活的画面。但不软弱,强烈的反抗精神体现在强大的人性光芒上。
精读《欧·亨利小说选》,鲜活的人物在金钱与人性中层层纠葛,抛开作者对社会现状的讽刺,着眼于个体生活,我感悟良多:
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商业社会、金钱至上的背景无法改变,通过正当手段赚到钱,养活自己,较为体面地生活下去,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永远不要抛却人性的善良,不为金钱名利奴役;
对生活满怀热忱,勇敢追求美好的情感;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下,保有自己的信条,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憧憬未来。去努力奔跑啊,努力笑……
参考文献
[1]欧·亨利.欧·亨利中短篇小说选[M].湖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
[2]聂世闻.欧·亨利小说的叙事模式 [J].阴山学刊,1995年01期.
[3]史鹏.浅评欧·亨利小说中所显现的人性意识[J].剑南文学,20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