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第七讲:打破常规
阅读:
所有一流的决策者都遵循一条非常简单的规则:在重大事务的决策中,如果大家的意见都一致,就不要做决定,先暂停一段时间,让每个人都有时间考虑一下。重大决策是有风险的,应该有争论才对。如果大家都一致赞同,只能说明大家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1990)
解读:
团队管理是要管理一多人组成的团队,因此管理的挑战必然是完全不同。
打破常规的以色列
以色列的人口只有710万,建国时的国土面积仅有1.49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部分都是沙漠。国土四周都是敌对性的国家。建国至今,以色列与它们已经发生了1948年独立战争、1967年六日战争、1973年赎罪日战争、1982年与2006年两次黎巴嫩战争等多次战事。以致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贝宝(Paypal)公司的总裁汤普森在收购了一家以色列公司后,乘飞机前去视察时,突然十分恐慌:“我是在这里买了一家公司吗?我飞到了一个战争区!”
但为什么强敌环伺、战事频仍、环境恶劣、资源匮乏这些足可致命的因素都没有阻挡住以色列发展的步伐呢?以色列的成功显然是有悖常理的。它的成功秘诀绝不是我们惯常熟悉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而是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的“紫蓝青绿黄橙红”。
有一部电影叫《世界僵尸大战》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一观点,当布拉德.皮特主演的联合国官员来到唯一没有被僵尸占领的城市以色列时,政府官员说出了他们得以在乱世生存下来的真相:我们犹太人有一个习惯,当三个人都在陈述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时,我们就会派人去调整一下。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曾经总结说:怀疑和争辩,这是犹太文明的象征,也是今天的以色列的特征。在犹太教和以色列人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怀疑和争辩的文化,一种解释、反解释、重新解释、反对性解释的开放式自由问答游戏。
英特尔公司内部的官僚化曾经非常严重,但是来自以色列分部的员工却给英特尔公司好好上了一课,并最终成就了其在世界范围内更大的成功。英特尔公司是以电脑芯片起家的,电脑芯片的运算速度的提高一直以“时钟频率”的提高为基准,但一再提高“时钟频率”会带来更大的功耗。功耗壁垒由此成了制约瓶颈,但谁也不敢经易加以否定。只有“不受约束”的以色列员工,敢于另辟蹊径,找到解决方案,然后就是粗鲁无礼的一再坚持,几乎是迫使英特尔公司的高层采纳了他们的方案,而这一变革最终竟然成了英特尔公司的生命线。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军队都是其最等级森严的组织。但以色列的军队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几乎没有等级之分。在以色列,每一个权力人物——包括总理和军队政要,都有一个绰号,包括普通老百姓在内,都可以用绰号来公开称呼他们。比如,前任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沙龙的外号分别是“比比”和“阿里克”,20世纪80年代的国防部参谋长摩西·列维的外号是“高佬”,后来的摩西·亚阿隆则被称作“妖怪”……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以色列人不拘礼节、不受等级约束的特性。而当这一特性体现在战斗中、创业中、工作中时,都非常自然地展现了巨大的效力。
一切大的机构,无论是军队还是企业,都必须始终防范顺从、集体思维的出现。否则这种整体性的趋势会促使机构轻率地陷入某种可怕的错误。遗憾的是,大部分军队,还有众多的企业,都更愿意为了纪律而牺牲灵活,为了体制而牺牲主动,为了可控而牺牲创新。
而以色列为了最大限度地防范陷入制度僵化,甚至会在战争胜利后对军队进行结构的创新(在赢得1948年独立战争后,以色列对军队体制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开展了深度的变革)。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组织甚至在失败之后也不会轻易这样做。新的体系、制度不一定比旧的好,但引进新鲜的思想会有效防止军队思想的僵化。而思想的僵化往往是胜利之后的罚金,也是日后失败的伏笔。
广泛性的争议、质疑,正是最大限度发挥群体智慧,最大程度实现创新的肇因,打破常规,鼓励不同意见,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君子和而不同
德鲁克曾观察到,有效的决策者都要从不同的见解开始进行决策,他们会使用这些不同意见做为决策过程的生产因子,他们会鼓励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同时他会让提出意见的人思考,将意见放入现实验证时,会发生什么事。总之,他们把问这些问题当成一个习惯,并通过这些问题让每个人的见解经过现实的检验。
对组织高层决策的最新研究表明,凝聚力较强的团队并不会更加强调共识、忽视不同意见,或陷入团体迷思。实际上,文化强大的组织其决策质量更高,因为成员彼此沟通顺畅,能够提出不同观点而不必有多余担心。
我们应看到,强大、统一的组织文化有暗面:如果任其发展,组织容易变得同质化。如果领导者不断吸引、选择、保留相似的员工,组织中观点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将会受损。
当然,在确定性较强的环境下,统一文化是优势,但在快速变化的行业和市场中则是个问题。强势文化可能为自身所缚,难以合理应对外界变化。在这样的组织中,领导者不善于发现变革的需要、考虑异见、学习新知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甚至会产生“习惯性麻木”,进而进行条件反射型决策。
为平衡强势组织文化,领导者需要保留批判思考的空间。即便是错误的反对意见也非常有用,它能打破不经大脑的共识,激发原创思考,帮助组织找到新的问题解决方案。简单说,领导者应让提出异见成为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组织的环境应能支持员工公开表达批判性意见,并因此受到尊重。
统一文化和异见似乎是矛盾的,但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催生创新理念,并防止强势组织文化滑向狂热。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学和心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最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创新不是赌博,成功企业都有自己的“不服从”文化”的文章,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试图将二者间的张力转化为创造力:
明确价值取向。
领导者可以设计一个框架,要求员工在对立的观点中进行选择,让最佳理念脱颖而出。如果企业不能明确价值优先次序,业绩将会受损。但领导者提出的组织价值观不能超过4项,超过越多,员工越有可能做出不同解释,或侧重于不同的价值。组织价值观应按重要性排序,这样当面临互相冲突的选择时,员工知道什么更重要,这就是所谓“和”的部分,是价值观层面的互动。
明确价值取向后,管理者应不断审视反思。当新员工不同意现有价值秩序时,应鼓励他们提出反对意见。新员工还没有被体制吸纳,拥有最新鲜的眼光;如果不在熟悉组织文化前及时说出想法,他们恐怕也将逐渐认同主流声音。
征集问题,而非解决方案。
领导者都希望员工提供解决方案,但这无意中会带来一个后果:调查研究不够充分。
如果总被要求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你就会带着确定的结论参加会议,从而失去从多个视角了解情况的机会。如果团队中不同的人掌握的信息不同,明智的做法是先把问题汇总起来,再寻找解决方案。
不要指定唱反调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者查兰·尼米特(Charlan Nemeth)的研究表明,指派专门唱反调的人并不能克服证实偏差(即过于关注支持自己观点或决策的信息)。人们嘴上说考虑反对意见,最终还是会坚持己见。
为改变这种状况,反对意见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为了作秀;团队也必须相信唱反调的人是真诚的。在这种情况下,团队会寻找更多不利于主流意见的信息,并对最初的偏好更加谨慎。为履行程序而提出的反对意见很少得到有力支持,也很难被认真对待;真实的分歧才能激发思考。真诚的持异见者会激励团队创造更多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
带头接受批评意见。
很多管理者最终还是推行服从文化,因为他们的自我很脆弱。研究显示,不安全感导致管理者不愿征求意见,并对建议采取防御姿态。员工会马上明白情况,于是保持沉默,避免惹麻烦。为克服这种障碍,管理者可以鼓励别人在公开场合给他提意见。为让员工提出质疑,管理者也可以先主动坦承自己的弱点。
若想真正建立原创性文化,员工必须能够毫不拘束地表达最疯狂的想法。但即便从不曾有人因言获罪,员工还是常常害怕发声。
为从根本上消除恐惧,管理者可以奖励提出建议的员工,即便他们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管理者还可以分享自己不靠谱的想法。如果组织对错误想法没有一定宽容度,服从文化便会抬头。
总而言之,若想在组织内激发高质量的原创性思考,关键是要让更多人说话。当然,如果一开始遇到挫折,你就会知道你设定的目标其实相当高。
思考:
当我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同意见是更多了还是更少了?是否有员工愿意在当场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这些想法是否是在毫不拘束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对我们的决策质量提升有什么样的帮助?
如何可以激活组织内高质量的原创性思考,让更多的人愿意说话并肯于直言其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