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上海》的编辑打算 (草案)
(按)这是2004年10月,应某出版社要求,拟写的编书初步方案。
编辑部的要求
描述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对上海这个现代大都市所产生的影响,基本出发点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在e时代的变化,比如居家办公、网恋、网络婚姻、网上购物、网络游戏、网上旅行等,在个案展示基础上,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e时代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情感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发掘问题,商讨对策,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为信息社会的上海走向未来提供人文社会学的关怀和保障。
我的初步设想
(一) 书名
可以有几个名称可供选择:《网络上海》、《虚拟上海》、《soho上海》
(二) 形式
1、可采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导读式的介绍网络上海的各个方面,作者作为旁观者;
2、可采用报告文学式的、以作者“虚拟亲身经历”的直观身份,象泼墨似地展开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
3、主要是“指南性”地介绍网罗上海中的主要方面内容(有关网站、网址)。
上述三种形式请定夺。
(三) 脉络
如果采用第一种形式的,书的脉络主要由两条线交叉展开:一是网络上海中的要素:网民、网站、网缘等;二是网罗上海的重要方面,如:虚拟政府、虚拟社区、虚拟学校、虚拟医疗、虚拟交易市场、虚拟办公室等。以第二条线作为导入口,或以小故事开头,或以该类主要网站“打开”话题。
书的主要章节构思
序和前言
第一章:网络上海的缘起和发展
(一) 缘起的推动力量: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人的选择需求上升;
(二)当前上海的网民、网站以及网络生存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三)网络上海的发展趋势:普及与推广的结合、面上向纵深推进,如社区资源共享、网络民主、网络学习、网络交易等,边缘性、多样性、跨越性等新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
第二章:上海网民
(一) 代表基础性的一般普通网民;
(二) 代表引导潮流的名人网民,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作家等的个人网站及网缘;
(三) 百万家庭上网、老小孩上网
第三章:居家办公(soho上海)
(一) 上海soho族的主要职业及特征;
(二) 上海提供居家办公的主要网站,如“虚拟办公室”等;
(三) sohu族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网络社交
(一) 上海网民主要选择的网络聊天方式和电子邮件服务器;(二) 网络聊天的心理慰籍和社交作用以及向网络咨询发展的转化趋势
(三) 电子邮件的迅捷和经济给信息传播带来惊人的变化
第五章:网络婚恋
(一) 上海主要网络婚恋(虚拟家庭)网站及其人气等;
(二) 上海网络婚恋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三) 网络婚恋对传统家庭婚姻的冲击
第六章:网络交易
(一) 上海网上交易网站主要门类及其概况;
(二) 网上购物、银行、拍卖等交易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三) 网络交易推动网络创业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网络游戏
(一) 上海主要网络游戏方式和种类;
(二) 上海主要网络游戏及其网站;
(三) 网络游戏的利弊之争及对国民经济的推动
第八章:网络旅行
(一) 上海网络旅行的主要方式及其种类;
(二) 上海主要网络旅行网站及其人气;
(三) 网络自助游和虚拟游的兴起和发展
第九章:网络博览
(一) 上海网络博览的尝试概况(工博会等);
(二) 上海网络博览的发展空间;
(三) 上海世博会网络展览的构思
第十章:网络学校
(一) 上海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和概况;
(二) 上海主要提供网络教育的网站;
(三) 上海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网络医院
(一) 上海网络医疗体系的建立概况;
(二) 主要远程医疗网站;
(三) 网络医疗中远程诊断及社区网络的结合
第十二章:网络社区
(一) 上海主要街道网站及其概况;
(二) 上海虚拟社区网站及论坛;
(三) 网络社区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网络政府
(一) “中国上海”门户网站的概况;
(二) 浦东新区网站的概况;
(三) “数字上海”网络平台的建立及发展
编书基础
2001年7月,由邓伟志先生指导并领衔,我主要执笔的《关于建立中国网络社会学的问题》,荣获当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获奖论文。
该论文主要观点对现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如:中国网络社会学首先需要研究和回答当前社会中发生的颇有争议的网络现象问题。
如: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的关系和建设,电子“海洛因”(电子游戏)的利与弊,电脑“黑客”与“红客”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虚拟家庭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网络社会与现实的差距及相互渗透,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网络社会学,其定义可初步为“网络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在特定的网络社会生存方式下的团体和个人(网民)以及家庭、社区、政府、企业等机构、组织的社会生活(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根据这定义,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可基本分为:主体对象---网民的特征和心理。其中,可以划分几个层面。如:(1)个人网民、团体网民(再细分成企业、政府等);(2)男性网民、女性网民;(3)少年儿童网民、青年网民、成年网民、老年网民;(4)本地域网民、外区域网民;(5)中国网民、外国网民等。从对上述网民在网络社会的生存规律、特点分析,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新的、代表趋势的发展目标和社会调整机制中的重点和层面。主要载体---网站的类别和作用。其中,按不同分类法可细分为:(1)生活娱乐类、电子商务类、信息浏览类、网络技术类等;(2)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民间、个人等主办的网站;(3)ISP\ICP;(4)调查机构和评估机构;(5)信息收索引擎类;(6)性别、年龄类;上海人口老龄化提前,近两成市民为老年人。如何培养老年人上网,是丰富老龄生活的一项重要有益的举措。(7)网吧、网亭等。主体行为---网络的生存和现实意义。这里,涉及面相当广:(1)网络社会的缘起和发展趋势(包括网络社会产生的背景和动因、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等);(2)网民的网络生存动机和行为表现;(3)网民之间的交往、网民与网站的相互作用、网站之间的互联等;(4)网络的生存方式对现实社会的冲击和波动;(5)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生存规范和调整等;(6)网络社会的规范和法治;(7)网络道德与网络信用;(8)网络社会中群众参与国家政治、民主建设的途径和意义;(9)新的网络犯罪现象的预防和治理对策;(10)社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和作用等。
2002年,我编辑电子书《虚拟与真实》,主要是以议论文形式谈及上海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有关方面,多数文章已在报刊发表。可以作为本书的撰写线索。
2004年10月6日拟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