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8T【天坛】特种邮票
1997.10.16发行 全套4枚(1~2,3~4各连票)发行量2648.55万套
(4-1)T 50分 祈年殿(3429.35万枚)
(4-2)T 50分 皇穹宇(3429.35万枚)
(4-3)T 150分 圜丘 (2648.55万枚)
(4-4)T 150分 斋宫 (2648.55万枚)
邮票规格:50×30毫米 齿孔度数:12度 版别:胶印
整张枚数:16枚(4×4,第1、2图连印各8枚∕张;第3、4图连印各8枚∕张)
设计者:马刚、王虎鸣 印制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位于北京崇文区天桥南大街和永定门大街东侧,是“圜丘”、“祈谷”二坛的总称,为明、清两代皇帝祈天、祈祷丰年和祈雨的场所。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皇帝要到天坛来举行祭天、祈谷和祈雨仪式。
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天地坛大祀殿南建圜丘以祭天,在京城北建方泽以祭地,同时建日坛及月坛。圜丘竣工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皇帝下旨:“圜丘、方泽今后称天坛、地坛。”明确了分祀天地之制。天坛有坛墙两重,分内坛墙和外坛墙,俯视整个坛墙形状为“北圆南方”。外坛墙周长为6553米,南北墙距1657米,东西墙距1703米,墙内总面积约273万平方米。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无门,只有西边有门两座:北部叫“祈谷坛门”;南部称为“圜丘坛门”。解放后增修了东门和北门,现在的南门是拆除外坛南墙后,暴露出来的内坛南门“昭亨门”。内坛墙周长为4152米,南北墙距1283米,东西墙距1025米,墙高3.53米,内坛总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内坛中间有一道东西向的隔墙,与内坛东西墙相连接,将圜丘、祈谷两坛分成两部分。圜丘坛部分,东南西三面开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北门叫成贞门,开在北面隔墙凸出部位的正中。此外,成贞门以西的隔墙上,还有三间方形大门以沟通两坛。在祈谷坛部分,东西北三面内坛墙上,亦各辟一门,俗称东天门、西天门和北天门。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皇穹宇和斋宫等。
天坛建筑摆脱了历来以中轴线对称的布局设计,内坛并不在外坛的南北正中线上,祈年殿和圜丘坛的中心联线和东西内坛墙的距离也不相等,即不在内坛的南北正中线上,内坛位于外坛内偏东,内坛中轴线又在内坛偏东。这样的布局使轴线和外坛西墙的距离能延长近200米。对于原来只有西门出入的天坛来说,能够使人进入时顿感视野开阔,建筑宏伟。连接南北两坛的轴线是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这座台基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表示上天庭要经过遥远漫长的路程。在丹陛桥和东西天门相对的位置上,有一条曲尺形、拱券顶的隧道穿过台基,这是祭祀用的牲畜从牺牲所赶往宰牲亭的通道,名走牲路。
天坛建筑群有别于我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处王家宫殿园林,它有着中华民族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近600年来,天坛在我国历代皇帝和亿万人民心目中,是净化心灵、祈祷太平、醒悟朝拜、祷告国泰民安与上苍对话的神圣殿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修葺和绿化,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北京著名的游览胜地。
1997年10月16日,为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邮电部发行了《天坛》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天坛·祈年殿”。画面以洁净恢宏的天空和几簇祥云为背景,衬托出天坛主体建筑,即祈年殿的庄严肃穆、辉煌巍峨,寓意这座坛殿的寂静祥和与神圣不可亵渎的理念。
祈年殿在内坛北部的祈谷坛,为三层,圆形,上层直径68.2米,高1.82米;中层直径79.6米,高1.83米;下层直径90.8米,高1.91米,总高5.56米。3层坛各出8阶:南北两面各三出,东西两面各一出。各阶皆为9级。3层坛面周围均有石护栏,各层栏板数均为108块,共324块,护栏以下是须弥座式的坛座,护栏的望柱下面都有排水嘴。祈年殿就座落在祈谷坛上层坛面的正中,南向,前为祈年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改建,称大亨殿,这时的三层檐为三色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再次整修,将三层檐瓦一律改为纯青琉璃瓦,并更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1889年9月18日)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历时6年,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才完工。现在的祈年殿是1970年10月开工重建,1971年9月完工的。殿内北侧圆形石台上的雕龙宝座和东西两侧石台上的宝座,分别安放上帝神主和皇帝祖先神主,宝座后都有木质浮雕屏风。每年正月上辛日,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来此叩头礼拜,祈祷丰年,遇到天旱,还来此祈雨。
(4-2)为“天坛·皇穹宇”。画面以一片近乎神秘的空间色彩萦绕皇穹宇的殿顶,来渲染一种纯朴的古代宗教思想氛围,图案上回音壁外郁郁葱葱的松柏古树,表现了这处皇家园林的宏大盛景。左下角一枝九龙柏,则寓意一条巨龙直对殿顶腾空而跃,融入苍天,也寄寓着设计者对中华巨龙腾飞的祈愿。
皇穹宇位于圜丘的北面,是放置圜丘神牌的地方,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初名泰神殿,后改为皇穹宇,原是一座重檐圆顶的殿堂。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建成单檐圆形亭子式殿堂。殿高19.2米,直径15.6米,蓝琉璃筒瓦,攒尖顶,鎏金宝顶,汉白玉石台基,周围有石护栏,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14级,殿内天花板为贴金龙凤,8根金柱上为贴金缠技莲,殿正中布置了汉白玉雕花石座,座上设龛,供奉“皇天上帝”神牌,其前方两侧各有4个方石台,是放置清代8个祖先神牌的地方。皇穹宇两侧,各有配殿5间,也是从前收藏配祀神牌的地方。皇穹宇和东西配殿用一座圆形墙壁围起来,因为围墙的弧度建筑得很规则,墙身又磨砖对缝,非常光滑,从一面对墙壁小声说话,另一面墙壁上能清晰地听到话音,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此外,还有皇穹宇三间石、对话石等。
(4-3)为“天坛·圜丘”。画面以浩瀚无垠的蔚蓝天空为背景,衬托出独具特色的白棂门与圜丘主体,寄寓凡人在圜丘台上与上苍对话的意境。
圜丘坛也叫祭天台,是天坛的主要建筑,皇帝祭天的大礼,就在这里举行。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曾大加扩建。明朝的圜丘坛是用蓝色琉璃砖筑成的,间或用了一些汉白玉石料,同时建成了三库、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待清乾隆扩建时,将坛面全部换成了艾叶青石,这种石料来自京郊房山区,石质润滑、细腻,硬而耐久。坛为圆形以象天,南向,分为三层,每层四面出阶各9级。上层坛面中央是一块圆形中心石,外铺扇面状弧形石块9圈,内圈9块,每向外一圈数量递增9块,第九圈为81块;二、三层坛面也按此排列,每层四周的栏板数目和台阶也是9或9的倍数。古代以奇数为阳数,而9又为阳数的最高数值,这种布局,正体现了古代对周天分布的认识。圜丘坛外围有趟墙两重,内士蠹圆形,外士妻方形,地墙四面各有4柱3扇白石棂星一座。圜丘坛以东,建有神厨、神库、三库、宰牲亭等,用以收藏祭器、乐器和备制祭品。圜丘坛东南方有一座燔柴炉,祭祀时,用松柏木点上火,将事先宰好的一头小牛犊送入炉内燃烧,在整个祭天仪式中,此炉一直不熄火。在西南方,有望灯台,上设长杆,高悬大灯笼,因皇帝祭天,都在黎明前举行,此灯用来照明。此外还有燎炉12个,在仪式结束时,点起所有的燎炉,将“祝板”、“祝帛”等供品送入炉内燃烧,做为祭天仪式的结束。
(4-4)为“天坛·斋宫”。画面则以格外洁净的写意,来表达历代帝王净身斋戒的寂静氛围。
斋宫位于祈谷坛的西南部。皇帝到天坛祭天,需斋戒三天,其中两天在故宫进行,最后一天要到斋宫来斋戒。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重修,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都曾重修。其坐西朝东,呈正方形,面积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正殿和寝宫,都是绿琉璃筒瓦顶。正殿为仿木砖石结构的装饰庑殿顶,共5间,内部为拱券顶,无梁檩,故称“无梁殿”。殿内有宝座、斋戒铜人石亭、时辰亭,为皇帝斋戒处。寝宫在正殿之后,亦为5间,是皇帝斋宿时的住处,旁有熏沐殿,供沐浴之用。另外,由于皇帝在此居住,因此,防御性设施完备,共设置了内外两道壕沟和宫墙,形成戒备森严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