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
桐油 - 中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桐油
别称
桐子油(《纲目》)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大戟目
科
大戟科
属
油桐属
种
油桐
用量
外用:适量
毒性
有毒
贮藏
晒干置于干燥通风处
目录 |
1入药部位 2性味 3功效 4主治
|
5相关配伍 6用法用量 7使用注意 8形态特性
|
9生长环境 10药理作用 11相关论述
|
---|
入药部位
植物油桐的种子榨出的油。
性味
味甘、辛,性寒。
功效
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
主治
喉痹,痈疡,疥癣,臁疮,烫伤,冻疮,皲裂。
相关配伍
1、治中风口噤、痰厥、不省人事,桐油用鸡翎蘸,扫入喉巾,吐痰即活。(《万病回春》)
2、治一切疮疖,桐油一斤,放锅内略滚片时,不待白沫尽,即下飞过炒黄丹五两,细细筛下,候黑色。即成膏矣。贴(患处)。(《疡医大全》丹油膏)
3、治慢性溃疡,桐油、鲜桑白皮适量。捣烂,敷于创面,干后再换,直至痊愈为止。(《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擦;调敷或探吐。
使用注意
临床仅外用,严防误食中毒。
形态特性
落叶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色,近光滑;枝条粗壮,无毛,具明显皮孔。叶卵圆形,长8~18厘米,宽6~15厘米,顶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浅心形,全缘,稀1~3浅裂,嫩叶上面被很快脱落微柔毛,下面被渐脱落棕褐色微柔毛,成长叶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贴伏微柔毛;掌状脉5(~7)条;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几无毛,顶端有2枚扁平、无柄腺体。花雌雄同株,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萼长约1厘米,2(~3)裂,外面密被棕褐色微柔毛;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倒卵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顶端圆形,基部爪状;雄花:雄蕊8~12枚,2轮;外轮离生,内轮花丝中部以下合生;雌花:子房密被柔毛,3~5(~8)室,每室有1颗胚珠,花柱与子房室同数,2裂。核果近球状,直径4~6(~8)厘米,果皮光滑;种子3~4(~8)颗,种皮木质。花期3~4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
药理作用
1、对肠胃刺激作用。
2、泻下作用。
3、致癌作用。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摩疥癣虫疮,毒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