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七章:常守道朴万物自宾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七章(无为篇第三章)
常守道朴  万物自宾
(原第32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解】
1、朴:这里形容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不引入注目、平凡不起眼的东西。
3、天下莫能臣:臣,使服从。此句意为没有人可以凌驾于道之上,即天下臣服于道。
4、万物将自宾:宾,服从。道为主,万物都是“道”的“宾”。
5、自均:自然公平。公平不是平均,而是恰到好处地给,万物各取所需。道看似无情,实际上常与善人。生命体验法则:利万物而不争。要根据接收者的状况决定给予爱的方式、形式、状态,真正的爱要恰到好处地给。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始,指万物的开始。
7、知止可以不殆:知止是一种智慧。三次元喜欢把每件事做到极致,四次元知道在哪里止,再重新开始,只做到与自己能力相匹的就好。在最好的时候“知止”,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止的速度越快,频率越高,体验的更多。
【释义】
道,无影无踪,看似平凡不起眼,但是天下没有谁可以凌驾其上。当君王奉守她,则万物井然有序自然运行。就如同天作地合,以降甘露,不需要人为来分配,万物都会得到滋润。当人的意识介入,就创建了人为的思想、派别、观念、体系。有了体系,就要明白这体系是常有,不能阐释常无。所以不要拿已有的体系去评价判断别人。当知道“有”的局限,就不会制造观念和意识冲突,就可以更和谐长久地发展下去。就想道无处不在,似大海容纳江河一样容纳一切。这无限的意识就是道的体现啊!
【释意】
法因人而有,因人而生,所以法是个性化的,有着人的主观“意识”。道是根据天地相合的程度,自动化发生。道虽无情又无限,但她只做恰到好处的事。恰当好处地做到两方面:一是知足,创造时的能力用得恰到好处,不会累;二是知止,把握时机,进退自如,见好就收。以进为退,更易达到目标。何为引领者?把众生看不见的显化出来。“无”是众生看不见的,所以不信;当引领者从“无”中创造出“有”,众生接受利益就开始参与。
当“化而欲作”、“莫之令而自均”,做到这两条就可以“始制有名”,按照道来设计系统就可以不殆。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六章(无为篇第二章)

化而欲作  无为自成
(原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指没有事情是它做不到的。
2、守之:即守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我生长,乃至全自动化。“道”翻译成科学的语言就是全自动化,可以自动更新与升级。
4、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欲望有膨胀等偏离道的情况出现,自然得到纠正。镇:通“贞”,安定、纠正。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质朴。
【释义】

道,从不刻意去做什么,但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君王若能顺道而为,万物将自动化运行。即使有人好像脱离了“道”,我们也不去过分强调对方“背道”之名,不去回应和强化,对方的行为得不到关注和支持,慢慢就不再生出杂念。当妄念去消,重归于道,万物再归于自然运行。

【释意】
化而欲作是关键。法做事,就想改变,改变人、改变事物。道不改万物本性。道从“欲”入手,欲如果依靠自制能力强行压制必不长久,当经验过并圆满之后,就无需再体验,会自然剥离。欲,是谷+欠。谷分别有形之谷、无形之谷。有形之谷提供我们生命中成长的物质能量,无形之谷提供我们生命中成长的精神能量。每个人内在都是圆满具足的。内在圆满,外在有“欠”,造成一个“欠”的感觉。如果把“欠”补上并体验完整,一个人内在和外在就都完整且圆满了。“欠”的感觉就是宇宙运行的动力,“欠”与“谷”彼此相辅相成,永无止境。
欲本是中性的,欲的好坏取决于满足“欲”的方式,是以和谐的方式达到,还是以破坏的方式达到。“和”是道运行的方式,破坏及争斗则代表着法,包含着有能量的对抗和挫折。当你知道众人之所欲,则无需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别人身上。道把“欲”看成集体意识,要根据集体意识创造DNA。宇宙赋予的“欲”,都不难得,因为都源于自然。人为了自己头脑创造出来的假“欲”,通常是“贵难得之货”,要很费力地去推广与传播。将“难得之货”变成“不贵难得之货”就做到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此句意为:做到不欲,即可无为取天下。满足代表着内在的知足。如果内在不知足,拥有再多的钱也是不知足。为何不知足?因为有后顾之忧,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不知足。因此,道的核心,是要让与系统相关的人无忧,天之道可以让众人无忧。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 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六 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章是行事方法论,原理是阴阳必然互相转换.我们 ...

  • 道恒无名 化而欲作 不辱以静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 大道永恒,自然.无争:有功不居,有名不就,故而大道无名.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三七章

    道经·三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吴澄:道之无为,久而不变,非特暂焉而已,故曰常无为.虽一无所为,而于所当为之事,无一不为也.若无为而事有废缺,则亦何取其无为也哉?此之无为,盖性焉安焉者也. 原成: ...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七章:正奇妙用无为自化

    <道德经新译>第十七章(国篇第八章) 正奇妙用 无为自化 (原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

  • 《道德经新译》第三章:大道泛兮左右万物

    <道德经新译>第三章(道篇第三章) 大道泛兮 左右万物 (原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民篇第五章) 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原第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民篇第三章) 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原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第四章国篇) 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原第80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三绝三弃见素抱朴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国篇第二章) 三绝三弃 见素抱朴 (原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 ...

  • 《道德经新译》第七章:道行天下无往不利

    <道德经新译>第七章(道篇第七章) 道行天下 无往不利 (原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

  • 《道德经新译》第六章:道生万物冲气为和

    <道德经新译>第六章(道篇第六章) 道生万物 冲气为和 (原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 ...

  • 《道德经新译》第四章:用冲不盈渊兮似宗

    <道德经新译>第四章(道篇第四章) 用冲不盈 渊兮似宗 (原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