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了胜利。于是,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就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

民间第三种说法,是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唱秧歌)

(扭秧歌)

(戏曲秧歌)

(戏剧秧歌)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这是有关海阳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得不说,“扭秧歌”这个特殊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歌舞的画卷上,也涂抹了重要的一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