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尜

窗外的雪,纷纷扬扬的,屋顶上,已经白茫茫的了。

客厅里的几棵草花,还在开着,给枯燥的冬天带来了几许灿烂。一缕茶香,淡淡地缭绕着。

坐在窗前,看着乌蒙蒙的天空,想着刚刚看过的书里提到的一个简单而又古老的游戏,竟然有些走神。

打尜,一种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的游戏,而今,却又被别人的文字生生地唤醒。也许,老家的人不认识“尜”这个字,直接读成“尖”的音了

尜,用一柞长、拇指粗的木棍,削尖两头,就做成了。材料到处都有,家里草垛旁堆放着的干树枝,就可以做出很好的尜。当然,最好的材料还是腊条,坚硬,中间没有空芯,耐用。

打尜的玩法很简单。在墙根画一个方框,方框外面画一条线,将尜放在线上,用一根木棍(或木板)敲击尜的一头,使尜弹起,然后迅速将尜打向远处,另一个人去捡这个尜向框里扔。如果扔到方框里,打的人就输了,再换对方打。如果扔不进去,就继续打。技术好的人,能打好远,让扔的人总也扔不进去。

每天放了学,来不及回家,把书包往墙边一扔,就开始玩了。寒冷的天气,也能玩得头上冒汗。天黑了,大人来喊回家吃饭,才会恋恋不舍地回去。临走时,当然不会忘了约好明天再来。

打尜技术最好的当属拴住。拴住刚上初一,手脚灵活,眼睛也好使,几乎没有打空的时候。别看他平时不爱学习,可一玩起来,就是一副生龙活虎的劲儿。村里的孩子都愿意和他一伙儿,有时候,甚至会以替他做作业来讨好他。

拴住有个哥哥叫锁住,上初二。和拴住不一样,锁住喜欢学习,成绩总是优秀,可玩的技术就大打折扣,不是打不着,就是打偏了,被人一下子就投死了。拴住从来不和他哥哥一伙儿,嫌他丢人。

锁住上初三那年,父亲病了,住了几个月的医院,本来就不厚实的家,更难以为继了。父亲就说,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了,下来一个,帮着家里干活吧。可是,让谁下来呢?做父亲的也拿不定主意。

锁住说,我下来吧,让弟弟去上学。拴住说,还是我下来吧,哥哥学习好。两人都争,父亲的眼里有些湿润。孩子懂事,可做父亲的却没有能力,心里有愧啊。

没办法,父亲说,你们两个来个比赛吧。打尜,谁赢了谁去上学。

结果出人意料,技法娴熟的拴住失误连连,甚至出现了连打三次都不中的情况。锁住赢了,一个人跑到草垛的后边哭。

锁住上了高中,又考上了大学,他把自己新领到的校徽寄给了拴住。锁住的书包里,总放着一只尜,看书的时候喜欢拿在手里,尜的身上,油亮亮的了。有人不认识,锁住说,这是弟弟。听的人,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打尜,并不只是小孩子的游戏,有些好玩的大人也会玩。

邻居家有个哥哥,也喜欢打尜。成了家,玩心还是不改。冬天,地里没活了,就会和几个年轻人结伴玩。媳妇劝,口头答应着,一转身,又去玩了。媳妇生气了,说,我和你玩,你要是赢了我,今后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要是输了,就得听我的。哥哥根本没把媳妇放在眼里,爽快地答应了。

媳妇说,咱们换个玩法。不比打,比扔。谁扔得准,谁赢。哥哥说,就按你说的。

媳妇在墙边画好了方框,走到两丈开外,拿起一个粗重点的尜,眼睛瞄了瞄,胳膊抡成一个圆弧,“嗖”地扔了出去。尜在空中翻滚了几下,准确地落到方框里。哥哥脸上的肉跳了跳,也拿起一个尜,瞄准了扔过去。可是,用劲儿有点大,尜碰到墙上,又蹦出了方框。

哥哥气得跺了一下脚,说,再来。媳妇说,你先来。

三轮下来,媳妇三比二,赢了。哥哥没有话说了,有些丧气地跟着媳妇回了家。

以后的日子里,不见哥哥在街上打尜了,倒是经常看见他和媳妇推着小推车,到处赶集卖自己串的盖帘,还有自己绑的笤帚。忙到年底,收成不错,媳妇的脸上都是笑。

有一次,趁着媳妇高兴,哥哥问她怎么扔得那么准。媳妇笑着说,在娘家时,经常放羊,羊不听话,就拿石头打,时间长了,当然准。哥哥伸了伸舌头,不再言语。媳妇看看哥哥,不服咋的,再比比?

想到这里,自己忍不住笑了。当年的自己也喜欢打尜,棉袄的口袋里经常装着大的小的尜,尜的尖头刺破了棉袄,棉花露在外面,白花花的。

这么多年了,街上没有孩子再玩这样的游戏了。当年的哥嫂都已经年老,去了城里,帮儿子带孩子去了。锁住留在了城里,拴住在家种着几个大棚,每年都会去城里给锁住送新鲜的蔬菜。尜,已经成了茶余饭后的话题了。每次说起,心里涌起的是一股暖意。

外面的雪还在下,那些旧日的时光和那些时光里温暖的画面,就在这样的雪天里,伸展在我的眼前。那些遥远的的记忆,还有记忆里那些熟悉的人,那些简单的游戏,让我有了穿越回去的冲动。

平常的日子,平常的生活,竟让人如此留恋。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有多少人为了自己原生家庭赔尽自己的一生?

    上次亲戚庙会后,孔先生问我,"那个不能喝酒却偏爱喝酒的是你家哪个亲戚?不能喝还要跟我拼酒?然后好多人都说别理他" 我说:"他就是那样的人,一辈子好吃懒惰,家里俩个儿子,全 ...

  • 过年肉

    备年货,割肉灌香肠,晾上阳台,儿子放学一进门就欢呼:"好香啊,妈妈可不可以来一串?"这馋相,让我想起馋嘴的童年,想起那无以替代的过年肉. 过年肉曾经是新年重头戏,带来的满足.幸福感 ...

  • 暖心微小说:月亮之殇

    from:桃花源间 林茜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请好假,再和丈夫带着孩子坐飞机倒汽车地赶回家中,母亲已经永远地走了. 林茜在母亲病重时回家探望过几次,每次都是呆不了一个星期,不是单位上打电话催,就是家里孩 ...

  • 河南14岁少女被老汉囚禁6年,被迫生3个娃,找到时母亲已认不出

    2018年1月,别人都在全家团圆过年,李艾玲却还在大街上发传单,她家还缺少一个重要家庭成员,如果不找到这个年都过不好,而那个缺席的家庭成员就是她的女儿小茉. 李艾玲是个单亲妈妈,丈夫在小茉出生不久就抛 ...

  • 【纯美小说】青涩槐花(二)

    为梦想撑一支长搞 青谷穗 有读者问我,雨秋有这个人吗?现在过得怎么样?我说现实中真的有这个人的影子,似乎又不是这个人,但是家乡的槐花是有的,只是这些年渐渐稀少了.想起了槐花,便会想起那农村,想起父母, ...

  • 【纯美小说】青涩槐花(十三)

    为梦想撑一支长搞 青谷穗 或许是因为自己书生气太重的缘故吧,从小我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从未做过几件比较令人咋舌的事.做事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岁至中年, 也觉得自己怯懦懦地一路走来, ...

  • 【望安山文学】凌雪||苦命的奶奶,深深的爱 (散文)

    苦命的奶奶,深深的爱      作者:凌   雪     主编:非   鱼        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在我刚呀呀学语时,父亲最常问的一句话:"梅呀,谁最亲呀?"我都会说:& ...

  • 冰尜旋转的童年

     冰尜旋转的童年 冰尜,亦称"冰陀螺",是满族标志性体育运动器具,用于儿童冬季游戏,曾经流行于关东地区. 冰尜常为木制的,也有一些用子弹壳做的. 冰尜是一种类似陀螺的东西,是上世纪 ...

  • 老北京的家常美食比肉还馋人:煮尜尜儿和炒窝头

    煮尜尜儿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工资低,生活都比较困难,餐桌上粗粮多.细粮少,每天熬白菜和玉米面窝头吃得"醋心",看见它们是"张飞吃豆芽---大眼瞪小眼儿&q ...

  • 2021,一月上旬的随想:不同于高洪波的“尜”

    2021,一月上旬的随想:不同于高洪波的"尜"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育部审定2019)教科书上第20课是一篇叫<陀螺>的课文,该课文脚 ...

  • 鲁西南记忆——打尜

    作者:老管 朗读:李民 鲁西南记忆--打尜.mp311:52 来自管天管地管空气 打尜,是小时候在北方平原地区流行的一种儿童游戏,流传的范围应该比较广泛,不是仅限于鲁西南周边地区.打尜的叫法五花八门, ...

  • 打尜的规则玩法 打尜在各地都叫什么名字

    打尜简介 打尜是一种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传统民间儿童游戏,用长约10厘米,直径4厘米左右的木棍,将两头削尖.就做好了一个尜,在地下画一个方框,将尜放进框里,再用一根木棍去敲击尜的头.使尜弹起,然后迅速将 ...

  • 尜(随笔)

    陈万贞 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喜欢玩手机,上网打游戏,有的玩得入了迷,甚而至于忘记吃饭和学习. 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高级的玩具,我们那时候的游戏是玩投杏核.抽老牛(陀螺).打尜.老鹰捉小鸡.玩具虽然简单, ...

  • ●津沽浮世绘 尜尜汤

    ●津沽浮世绘 尜尜汤 田恒玉 将玉米面里放入适量的盐与五香粉,合成面团后,摊在面板上,拍成半寸厚的面片,再用刀将其切成菱形的小面片.然后,再将菱形面片放在干面粉中摇几下,便成为中间粗两头尖的尜尜模样. ...

  • 煮尜尜、芸豆饼、煤炉子……北京胡同里的冬日往事

    霜降 节气 过,寒风乍起,让人恍然间有了入冬的感觉. 早年间北京的冬天是齁冷齁冷的,农谚说"霜降见冰茬",按节气说这时候气温已经接近零度了,还剩一脚迈进冬天了.在气象历史上最冷的1 ...

  • 难忘儿时打尜尜

    安学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每值数九寒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我便想起了儿时和伙伴们在冰上打尜尜的趣事. 真佩服先人造字的想像力,"小大小"读&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