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溯源】被后世书家奉为“书圣”的王羲之
艺术精品课堂/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303- -361年),宇逸少,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县北)都乡南仁里。他出身东晋第一流高门,王导从子,王旷子。年幼的时候患有“涩讷'之疾。年长后却聪颖过人,深受从伯王敦、王导的钟爱,被视作“佳子弟”。他信奉道教。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内史、右军将军,后人称之为“王右军”。王羲之擅长 各种书体、尤其以草书、行书、楷书见长,引领了一个时代的书风,以致于在书法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后世书家奉为“书圣”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来又学习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正书,学习并且能够变通。在接受钟繇的书风后以篆人手,继承了秦篆的用笔方法,又将其融人楷书。他善于博采众长,在整体取势方面精心研究,推陈出新,创造出妍美流便的新体。他的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 等;行书有《哀祸》、《姨母》 、《丧乱》、 《二谢》、《得示》、《何如》 等;草书有《十七帖》、《快雪时晴帖》等。王羲之之所以能够在书法史上拥有“书圣”的地位,除了成绩突出和影响深远外,与封建帝王的倡导也有很大关系。
王羲之对东晋书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继承了前代书家的艺术成果,然后进行变法创新,尤其是对钟繇的书法,他剔除了钟繇楷书的隶意,形成新体书。宋刻钟繇《宣示表》是王羲之的临本,与钟繇的《荐季直表》相比,就可以看出王羲之所作的改进和创新,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剔除掉了隶书式着意于横向翻挑的飞扬笔势,拉长竖笔,强化纵势,字形也由横扁变得方整;二是将笔画排列趋向匀整,改进了字中的“黑”与“白”的比例,避免了大开大合的不协调;三是剔除了汉魏旧体的“质朴”而变为符合东晋士人欣赏趣味的““精美妍妙”。从《姨母帖》和《兰亭集序》可以看出王羲之对于行书的改进和创新。《姨母帖》多用理性控制,用笔多率直横张,转笔处即见灵动,字的大小不按笔画的多少而是以章法需要来安排,章法上有行无列,行气跌宕,行与行之间有穿插避让,是王羲之行书早期的作品。《兰亭集序》 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晚年的佳作,是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雅集,为唱咏诗集所作的序。通过对各种书体的改革创新,使得其对后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称颂。
艺术|文化|品牌|视觉|分享
@画家的朋友圈2021
谢谢阅读!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