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张兆红:爷爷的羊皮大敞

爷爷的羊皮大氅

文/张兆红

“红娃,过年呀,帮你奶把爷的羊皮大氅取出来”。

爷爷是大荔县城东南洛河边边上的人,只到过年便会操着“南安”人特有的厚重乡音,让把他的羊皮大氅拿出来,当过年的新衣,逢着拜年来的乡邻亲戚,便一番炫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温饱是究极每个农村家庭的日常问题。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加上“内迁”移民的一贫如洗,我们村谁能有件严冬御寒的半截羊皮袄,那就是富裕的财东家,代表着奢侈与荣耀。进入七十年代,一件上好的羊皮大衣,依然是非常夺目,让人眼红。爷爷在村里算得上有名的刚强人,特别爱面子,视如珍宝的羊皮大氅,在爷爷内心,不知又增加了多少自豪。

爷爷说皮袄不叫做,叫熟。熟件羊皮袄很复杂,要经过洗皮、熟皮、铲皮、揉皮、裁剪缝制、顺毛等工序,那一道都是技术活。条件稍好的人家,在皮匠做好后让裁缝再做个青石布面,或者卡机布面挂上,就是件相当阔气的羊皮袄,跟现在的名贵夹克和名牌服装一样,体面的让人羡慕。

羊皮袄一般分长袄和短袄,相当于现在的大衣和一般的短棉袄样子,爷爷喜欢把自己的羊皮大衣叫羊皮大氅,也是“南安”人的叫法。羊皮做衣,最大的特点是防潮、防水、保暖耐用。有句顺口溜“白天穿,黑夜盖,下雨时候毛朝外。”白天穿那不用说了,太暖和了;黑夜盖是说的那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下场雪,屋檐椽头的冰凌滴溜一波未融化又起一波。数九寒天的晚上冷得出奇,热炕上盖件羊皮袄,能暖和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一点感觉不到寒冷。羊皮袄在冬春农忙晚上浇地时,连铺带盖,隔寒保暖;春秋两季雨天多,爷爷们把毛翻在外边穿,怕的是皮子淋雨后发硬,甚至本来柔软的皮板子会变脆裂缝,一件上好的皮袄就糟蹋了。反穿的皮袄,雨滴挂在毛尖上,稍微抖一下就会慢慢跌落,渗不到皮板子上,也很难湿到里面的细小绒毛。

羊在大荔一带虽不是稀缺却也不像大西北草原地带“畜牧”丰富,那时的农村又属于集体,私人一般不敢养羊,拾掇一件皮袄的羊皮就的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人一辈子也穿不上一件心仪的皮袄,也是很平常的事。爷爷最早是一件对襟短羊皮袄,黑布面的前襟和袖子磨的油光发亮,皮匠缝制的针脚明显而潦草,羊毛黑黄黑黄,听奶奶说是上辈留下的,爷爷一年基本穿三季,冬天睡觉盖在我身上,剩下一季叠起来放炕头,偶尔当枕头。待有了羊皮大氅之后,奶奶把这件外观不忍目睹的皮袄拆了,清洗打理后一片一片用针线对搭起来,再给后边配了大红底子绿碗花的被面子,就妥妥的缝制成了条羊皮褥子。这羊皮褥子用处可大,我哥上学工作铺在身子底下隔潮取暖,到我儿子住校时我妈也给装上铺床,至现在可能以后再没人用了,妈妈却仍舍不得扔的压在席梦思床底下的柜子里。

爷爷的羊皮大氅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远在甘肃省天水市的大姑妈,为孝敬千里之外的父亲和公公,特地请市内有名的皮匠给熟的,中式领子带翻毛,上窄下宽摆的有型,黑卡机布面子透射出大气沉着,对襟边缝纫机走过的线匀称笔直,两排像将军站岗的黑色圆钮扣给威严厚重的羊皮大衣增添了些跳动的活力,白生生细长长光滑顺溜的羊羔毛让人不忍碰触,爷爷掉了颗门牙的嘴巴看着更是笑开了花。欣喜过后舍不得穿就让奶奶放进黑色的衣柜里珍藏起来,倒是来亲戚朋友便拿出来“炫耀”“显摆”一番。

有年腊月,快到爷爷八十岁生日时,巷里来了个照相的,妈妈就叫到家里给爷爷奶奶都照个相留作百年念想,爷爷高兴的像个孩子,赶紧让奶奶把他的羊皮大氅取出来穿上,正襟危坐后,手不自觉的把大氅的两对襟掀开,露出雪白雪白的羊毛,照相师傅再三提醒,衣服没整理好,爷爷就是不动,最后照片上就留下了一抹黑里耀眼的白。

后来到爷爷八十四岁去世的时候,也没穿过几次心爱的羊皮大氅,叮嘱妈妈,把宝贝不要卖了或给其他人,一定要留给爸爸。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审美情趣发生变化,取暖设施比当时先进的不是一点,冬天也不像以前那么冷,人们早已把羊皮袄看得无所谓了,爸爸也就没穿过爷爷那崭新而厚重的羊皮大氅。

而今承载了爷爷辈曾经艰苦岁月的羊皮袄,已作为尘封的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跟随爸妈进城十多年的爷爷的羊皮大氅,从每年晾晒到隔年晾晒,唯有不间断补充的樟脑球的味道,伴随着业已暗淡的黑卡机布面和渐趋泛黄的羊毛,在衣柜的角落里保持着厚重的状态,让我可以慷慨铿锵的喊一声:

“爷,让您骄傲的羊皮大氅依然好着呢!”

作者简介:张兆红,笔名梦儿,斋号润玉阁,大荔教育工作者。好书法,主功魏碑,兼习《圣教序》,偶尔线条练习写写篆书;好文字,写我本真,简简单单。常言生的平凡,活的恬淡,学无止境,勿做平庸。一生无知,归于自我。

(0)

相关推荐

  • 皮匠用磨刀棒制作

    皮匠用磨刀棒制作

  • 【三秦文学】刘玉功:【招 弟】(小说)

    招   弟 作者:刘玉功 作品展示殇 阳光染红窗纸的时辰,脑畔上传来招弟清脆的歌声: 四妹妹当炕上搓绳绳, 白格生生小腿上一片片红, 坡底下传来了口哨声, 实实地急死个人! 叫一声三哥哥你耐住个心, ...

  • 祖父的羊皮袄

    祖父的羊皮袄  作者  |  赵云平 周日难得在家休息,然我已养成早起的习惯,起床后出门行走在村南的小柏油马路上. 在"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的秋末冬初,道路两旁白蜡和国槐的落叶 ...

  • 徐茂|| 记忆中的老物件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 ...

  • 口外大皮袄(中)/张志军

    大皮袄是用经过鞣制的羊皮制成的.羊皮的鞣制技术是怎么来的?这恐怕与张家口"陆路商埠"以及蒙汉.中俄的货物贸易有关. 明中叶,明廷与蒙古俺达汗议和,在张家口设"茶马互市&q ...

  • 故乡旧事——牛皮匠

    本文作者:蔡红宇 牛皮匠是姓牛的皮匠,不止做牛皮,也做羊皮.马皮,所以应唤作为牛--皮匠,而不应为牛皮--匠. 牛皮匠是从外乡搬来我老家的,以前住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了.牛皮匠的爷爷辈和我的祖父辈们一 ...

  • 散文||爷爷的三宝

    爷爷的三宝 爷爷在世时根本不晓得何谓权利,但他追求幸福的权利.吃饱的权利和存活的权利始终没有放弃过,他努力将有限的生命拉长.变宽,使其更具深度,延续到更遥远的将来.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爷爷的故事,他从 ...

  • 大荔文苑|张晓亚:美丽的张家

    美丽的张家 文/张晓亚 "东北西南,张家华原",地处大荔县城西南70余里的张家,南接华县,西临渭南,是名副其实的"鸡鸣闻三县"之乡,虽然比较偏远,但却风景如画, ...

  • 【大荔文苑】刘玉丰:我为“大荔冬枣”点赞

    我的家乡大荔县自古就是很有名的枣乡,我小时候就是在打枣.拾枣.晒枣.蒸枣的生活中嬉戏打闹渐渐长大-- 记得小时候的枣树都是高大而又粗壮就像一把巨大的雨伞.还未到收获的季节,比我大的哥哥们顽皮得爬上去, ...

  • 【大荔文苑】李冬花:八十年代的大荔县城

    八十年代的大荔县城 文/李冬花 八十年代,县政府大门坐西向东.武装部是坐北向南.現在的县政府和武装部,调换了一下位置. 城关镇坐南向北和过去老武装部是斜对面.北大街向北是北关大队的庄稼地.西大街是汽车 ...

  • 【大荔文苑】李世居:我爱上大荔段家垣

    我爱上大荔段家垣 文/李世居 有人问我,怎么这几年总是在段家垣拍风光,其实, 我是对段家垣还是情有独钟,这里不但有远古的魏长城遗址,大荔猿人,而更多的是是"天高云淡"在沟壑.洛河乾 ...

  • 【大荔文苑】张兆红:那个年月,我的村庄

    那个年月,我的村庄 文/梦儿 在户家乡的东石和刘官营两村中间有个叫"北寨"的村子,是我从小长大的家.       北寨村在1959年秋收后,从南三十多公里,洛.渭两河夹角的仓西村迁 ...

  • 【大荔文苑】张兆红:大荔有梅次第开

    大荔有梅次第开 文/张兆红 "快走,看梅花去--" "俗!赏梅懂不?大惊小怪没见过似的--" "就是咱城边的梅园花开了我想去看看嘛--" 我 ...

  • 【大荔文苑】张兆红:破五的眼泪

    破五的眼泪 文/张兆红 破五的鞭炮响起 春天的脚步又近了 抗疫前线 传来一股清流 妈妈曾经说过 过年时节不能流泪 要欢欢喜喜 讨得一年的好运 而破五的今天 刚一睁眼 瞬间泪奔 "武汉是能够过 ...

  • 【大荔文苑】张兆红:有一种记忆叫“运动会”

    有一种记忆叫"运动会" 文/张兆红 运动会是每个学校必不可少的大型体育活动.最近各中小学幼儿园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当看到我们实验幼儿园大中小年级,不同年龄段孩子们在运动项目中的表现 ...

  • 【大荔文苑】张兆红:十一年,不曾忘记的情谊

    十一年,不曾忘记的情谊 文/张兆红 QQ有条留言,手机来了条消息,都是四川德阳一所小学的刘老师在中秋节前一天发来的祝福.关怀牵念的信息梦儿发了半年,问候祝福的消息刘老师送了十年. 十一年前,QQ作为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