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王凌琴:龙池庵 紫微观 马阁老
龙池庵﹒紫微观﹒马阁老
文/王凌琴
大荔县西下寨镇南五里的沙苑边上,有一个村庄,叫龙池庵村。说起龙池庵,据说有这样的来历。

远古时候,经历禹王治水,渭河下游地区出现了沙丘与河滩,这里杂草丛生,荒无人烟。后来来了一个箩匠(做磨面箩子的匠人)开始在这里住下来,游牧放羊,时间久了,他终于定居,这儿才开始有了人烟。后来人慢慢增多,渐渐有了村落。再后来,佛教传到了这里,吸引了众多的百姓,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开始有了尼姑庵。在佛教鼎盛时期,尼姑庵由一个发展成两个,周围群众便把这里叫“庵里”。这个村名传了很久很久,村庄也越来越大了。

村子南边的沙苑中有一个大大的涝池,总是蓄满了水。清波荡漾。不知哪个朝代,一天天气突变,乌云遮日,狂风大作,煞时乌黑一片,电闪雷鸣,忽然从东南天上飘来了一大团乌云,落入池中就不见了。雨过天晴,人们才发现,池中卧了一条龙,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啧啧称奇。村人认为龙王是神,是吉祥物,于是在池边烧香磕头,保护龙王。时隔不久,又是电闪雷鸣,天降大雨,只见电光一闪,池里那条龙腾空而起,朝东海去了。

从此后,人们就把那个涝池叫做“龙池”,把“庵里”叫成“龙池庵”了。
龙池庵得名后,很长时间,风调雨顺,民富物丰,一派繁荣,不知什么时候,华山神也派道士来这里化缘传经,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道观,敬奉“紫微大帝”。并在观里广植紫薇。紫薇叶茂花繁,花盛时期,整个道观像被罩在花海雾中,人们就称这里为“紫微观”。

到了明朝,马坊村有个马自强,上京赶考,路过龙池庵紫微观前,忽然天降大雨,他便到紫微观里避雨。进观看见紫微大帝端坐神龛,便想抽签预知未来,并在神前许愿,如果他能考中,他愿修庙还愿。结果,马自强抽了一个上上签,到京后,他果然一举成名,中了进士。
他当官后,步步高升,进入内阁任事,同州府人都叫他马阁老。
马阁老升任之后,为了国家大事,废寢忘食,殚精竭虑,伤了身体,一日,他身染重病,卧床不起,病中便回思自己平时都做错了什么事。夫人心细,想起他曾经说过在紫微观避雨许愿一事,马阁老忆起当年,当即派人去同州龙池庵村,重修紫微观。紫微观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于是立碑纪念。

紫微观传到二十四任道士时,因道士姓袁,人们也将紫微观叫袁庙。后来回汉起了冲突,庙宇被烧了。
回汉冲突过后,龙池人在村上修建避难的寨子,城门楼上记载,寨子和城墙都是清朝同治十年(1872)重新建造的,紫微观却消失了。
民间传说往往是虚无缥缈的,它寄托了民众美好的愿望。但《大荔县志.熊志》记载了清朝马朴先生写的一篇《重修紫微观碑》,印证了这个故事。碑文云:
同西南三十里大道之南有紫微观,传自宋元,屡经兵燹(xian),兼为流沙所蚀,虽多修葺,不承权舆(开始)。然左右皆百家之居,前临沙苑,旧有巨池,龙兴云雨,茂林环之,今犹胜槩存焉,故名“龙池庵”。明公胜旅,时多临访。自嘉靖乙卯震后,半栖砂砾,半属薪樵........

前代崇祯中,马坊头马观察醵(ju)众重修,并出己资置香火地百亩,此碑文即记重修之事也。至国朝乾隆中,有本村人将马公之碑藏埋土中,另立一碑于庙,将香火地攘为己施。立碑之日,风雷大作,新碑折为三段。道士及村人等惊惧,复出马君之碑立之此龙池庵村。耆老相传,各如此说。故录此篇入志,庶久而不至湮没也。
读此碑文,内容同民间传说相呼应。龙池庵村有巨池,有紫微观,马观察马阁老曾修过紫微观,并捐资购得田地百亩,以供香火之用,并立碑记之。由此可见传说非虚也。

令人惊奇的是,碑文记载了另一个故事:乾隆年间,有村人把马观察(马阁老)立的碑藏了起来。另立新碑,碑文中把马观察捐的地写成是自己捐的,欲贪天之功为己功。谁料立碑时,风雨大作,新碑折为三节。村人道士俱恐,赶紧刨出马公之碑立之。此事当地耆老口口相传,意在惩恶扬善,彰显天不可欺,马朴先生在重修紫微观时写了这篇碑文记叙了此事。
如今,紫微观和石碑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还在。志书中言之凿凿的记载还在,告诉后人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