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王凌琴:七夕月下拜织女

七夕月下拜织女

文/王凌琴

巧丫丫,乞巧来,桃儿罢,枣儿吃,

年年有个七月七。

泡巧芽,端清水,请下七姐洗白手。

蒸花馍,摘瓜果,请下七姐来教我。

一碗茶,两碗茶,请下七姐洗白牙。

一碗油,两碗油,请下七姐梳光头。

尺子量,剪子绞,看谁活儿做的好。

搭机子(织布机),支撑子(绣花撑)。

织布绣花赛能手。

每年一进七月,桃儿熟罢,枣儿渐红,村里的女娃们就唱起了“乞巧歌”,开始为七月七准备了。

先是泡“巧芽”,找几只洁白精致的茶杯,盛上清水,分别放进小麦碗豆等五谷种子。从下种的那一刻起,羞涩的少女便把心中的秘密和希冀一同种下了。希望觅得好姻缘,希望今生幸福,希望心灵手巧,希望……数不清的希冀此刻就在水中生根发芽.虔诚的盼望,伴着几分担心、期待,东邻的桃叶来到西舍,悄声地问:“麦花,看看你的巧芽…”南巷的瓜女来到北街,抿着樱唇笑:“灵芝,看看你的巧芽…”巧芽在少女们流昐的目光中渐生渐长,长出嫩绿的枝叶,等待着七夕温柔的月色。

七月七终于到了,案板上摆着女人们早早蒸好的面花(花馍),一朵朵盛开的玉兰、荷花,一只只飞翔的紫燕、老鹰,还有精致的砚台墨盒。女人心思,全部蒸进了这面花里,在“七タ”这一刻呈献于“巧姑”面前。这时,无论是少女还是少妇、老妪,此刻,她们视织女为知已了,愿意在这一刻同她亲密接触,如同迎接前世的亲姊热妹一般。

到了下午,开始装扮“巧姑”了,俗称“缚巧姑”。由德高望重儿女满堂的年长妇人主持,她们用葫芦、木桶、擀仗、蒜辫等物扎成人形,再穿上华丽的服装,戴上精致的头饰,“巧姑”便扎成了。

傍晚,新月初上,村庄溶入了朦胧的月色里,庄严的时刻来临了。村中间,人影僮僮,轻声细语,女人们的心里满是甜蜜、温暖,有条不素地做着乞巧前的准备。“织女娘娘”此刻正坐圈椅上,她凤冠霞披,端庄安祥,满怀悲悯地望着眼前的一切。面前的供桌上,放着各色时令水果、面花,还有一杯杯姑娘精心装扮用红绸带束起的“巧芽”,两只烛台,光芒摇曳出一片柔情,一只香炉,静待虔诚的上香。

仪程开始了,所有的女人们分列两旁,执事兰娘居中,身后站着七个女娃,随兰娘上香跪拜。接着兰娘致词,言说村女笨拙,请娘娘下凡指教云云。礼毕,乞巧的女娃面向巧姑,就席而坐,随即被大床单蒙住,兰娘一声“奏乐”,两旁站立的女子手执瓷碗,两碗相扣厮磨,这是最原始最古朴的乐器,奏出了真正的“村乐”。乐色质朴单调又悦声动听。此时,香炉里香烟袅袅,沁入人的心扉;祭台上烛光明灭,辉映出些许迷离,天上新月隐入云中,把夜色氤氲成一片幻境。漾出了无边的神秘……这一刻,所有的人仿饮了醇厚绵香的米酒,她们醉了、醉了,沉醉于美妙的瓷乐和夜色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遥想千年前,唐代大诗人社牧正是置身在这朦胧的夜色里,心有所动,

才写出这首千古绝唱吧?

一个时辰,兰娘轻喝一声“停”,瓷乐停止了。随即,兰娘指挥两名小伙子,手拿簸箕,朝姑娘们煽去。几分钟后,喜剧就要到来。只见人们揭去被单,接受神谕的姑娘们正闭目盘膝,正襟危坐,兰娘发话了:“女子们,把娘娘教给你们的本事都拿出来,让姐姐妹子大娘们开开眼界。”

随着兰娘的命令,“学艺”归来的始娘们开始献艺了,她们舞动灵巧的双手,或纺或织,或描或绣,或剪或裁,不一而足。围观的女人们开始啧啧称奇了,言说娘娘恩高灵验。最令人开怀的却是排在最后,年龄最小的憨妞,她竟在动听的瓷乐声中沉沉睡去,鼾声幽微,态势美妙,毫不嫉妒姐姐们的成就,也不在意众人的期盼,好一个稚气未脱不解风情的瓜女子。结束时,兰娘拉上睡意朦胧的傻妞,言称“瓜娃”,向娘娘谢罪。又惹起了一片银铃似的笑声。

岁月流逝,属于我们的“乞巧”的炉香早已燃尽,燃尽于“横扫一切”的“文革”的夏夜里,此后40多年,年年七タ年年忘,人们早已没有了那份古典的浪漫、质补的情怀,没有了那份宗教般的度诚和近乎天真的期待,聪明起来的人们正忙着挣钱和花钱而不知“今夕何夕”?回想当年那近乎愚钝的“乞巧”觉得好笑。其实,细细品味,正是“当年有个七月七”,我们脆弱的心才有所期待、有所希冀,我们单调的生活才泛起点点浪花与亮色。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0)

相关推荐

  • 【周纪合散文】乞巧七夕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乞巧七夕 原创/   周纪合 七月 又称巧月.织女牛郎的美丽神话给七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七夕又是女儿的节日,泡巧芽.缚巧姑.蒸炉食.买瓜果--进入六月 ...

  • 这一天,愿你有人牵挂,心中有爱!

    鹊桥相会,缘定三生.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又到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经过历史演变,人们又 ...

  • 七夕节探秘:甘肃西和乞巧节,流传在西汉水上游的秦人遗俗

                                  西和乞巧:祭祀织女的仪式             保存在甘肃西和县的乞巧风俗,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q ...

  • 七夕,乞巧

    物道君语: 世间一切美好都有尽头,但如星光年年不变,美好也总在循环往复. 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 小时候的七夕,还不是一个中式情人节.那时候住在老家,当天务农的人都会早早回来,准备巧果.花生.酒菜,供 ...

  • 大荔故事|王凌琴:柳园当年鏖战急

    当年鏖战急 一一柳园村怀古 文/王凌琴 大荔县城南边三十里,渭河从西边蜿蜒而来,洛河从西北潺潺东去,千年的时光里,渭洛夹流,激荡着,澎湃着,涌起了满地黄沙,这便是绵延百里的沙苑. 就在沙苑的东头,有一 ...

  • 【大荔故事】王凌琴:李良玉率众闹县城 孙蔚如围歼血满地

      李良玉率众闹县城   孙蔚如围歼血满地 --沙苑民国往事之三 文/王凌琴 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馑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从十七年至十九年的夏季,都没有收成,秋季地里刚刚长了些秋苗,七月里,突然 ...

  • 【大荔故事】王凌琴: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

    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 --八鱼故事之七 文/王凌琴 八鱼李氏家族是陕西大荔的名门望族,在他存在的二三百年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留下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楼,一座雕刻精美的石墓群,同时, 也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美 ...

  • 【大荔故事】王凌琴:八鱼石墓空穴探秘

    八鱼石墓空穴探秘 文/王凌琴 八鱼石墓群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村民称作"花墙陵",因为这个墓群周围筑有花墙,把整个陵园围在里面."花墙陵"南边临路有门,门口有碑 ...

  • 【大荔故事】王凌琴:美阳首镇的兴衰

    美阳首镇的兴衰 文/王凌琴 潘驿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发展,到了明代,成为左辅同州的美阳乡的首镇,被命名为"美阳首镇". 潘驿西边六七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做"庞家村" ...

  • 【大荔故事】王凌琴:白居易留诗潘驿桥

    白居易留诗潘驿桥 文/王凌琴 大荔县城西四十里处,有一个潘驿村(现为南潘驿.北潘驿两个村,隶属下寨镇管辖)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秦朝,为了方便朝廷政令的传达,便修建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到了唐 ...

  • 【大荔故事】王凌琴:龙池庵 紫微观 马阁老

    龙池庵﹒紫微观﹒马阁老 文/王凌琴 大荔县西下寨镇南五里的沙苑边上,有一个村庄,叫龙池庵村.说起龙池庵,据说有这样的来历. 远古时候,经历禹王治水,渭河下游地区出现了沙丘与河滩,这里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

  • 【大荔故事】王凌琴:缠沙往事

    缠沙往事 文/王凌琴 "沙苑来天地,夹流渭洛分". 关中东府一带,沙苑傍渭.洛二水东西横卧,黄河从北流来迎面拦截,形成富饶的黄.洛.渭三角洲,这便是古同州,今人称大荔. 同州人称洛 ...

  • 【大荔故事】王凌琴:千年龙首梦

    千年龙首梦 文/王凌琴 一 在关中东部,有一条自北塬而南的汉渠--关中有名的水利工程之一--龙首渠,即今天的洛惠渠,她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屡建屡败起起伏伏终于成功,成为关中人改造自然安排河山的精神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