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赵襄子家事难理乱社稷,韩魏受难,魏斯兢兢业业得天眷
《左传事纬》中评价: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这说的是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三家分晋”,它不光关系到一族、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三家分晋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由此拉开。可以说,三家分晋是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那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呢?发生之后的韩赵魏又有着怎样的处境?
春秋末期一些国家大权逐渐从君主手里转向王室贵族的大夫手里,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也不可避免的走到了这一步。掌握晋国实权的一共有六家大夫,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此外还有郤、栾等大家族。当范、中行被打散后,便只剩下韩、赵、魏、智,其中智的势力本来是最大的。然而其掌权人智伯瑶贤而不仁,最终导致了三家分晋的发生。
他上位后便对另外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原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归给公家。并表示智家愿意拿出一万户邑,智伯瑶说得好听,可其他三家怎么会愿意?那是他们祖辈辛苦打下来的势力,无奈碍着智家的势力,魏桓子与韩康子还是乖乖听话。
赵襄子却不愿意,于是乎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公元前455年晋阳之战爆发。为了攻下赵家,智伯瑶引晋水淹城,没成想这惹起了韩魏的警惕。因为韩魏各自的封邑边上也有河道,晋水既然能淹了晋阳,那有一天搞不好自家土地也会有同样命运。
恰好赵家派人来去劝,结果变成了韩赵魏联合起来斗智家,智伯瑶全军覆没。为免除后患,韩赵魏又一次杀智伯瑶家族两百余口,平分其土地。紧接着韩赵魏三家又发展了一段时间,才正式瓜分晋国,再请求周天子封为诸侯。
赵襄子家事难理
这期间赵家经历了一番传位风波,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便也不肯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先是封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但这位代成君早逝。赵襄子只好改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等他去世,便让赵浣继位。结果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不开心了,等赵襄子去世,便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
可赵桓子活得也不长久,继位一年就去世了,他本来是有儿子的。赵家族人却认为,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应该遵从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为国君。这便是赵献子,赵献子的儿子赵籍上位后,于公元前403年与韩、魏一同瓜分晋国。赵国由此成立,称之为赵烈侯,并追赠父亲赵献子为赵献侯。
韩魏兢兢业业
赵家陷在家事中,韩魏家却在兢兢业业,主要是灭智时魏与韩分得的利益比较少。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这让韩魏很压抑,因此他们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再发展。赵襄子去世后,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李悝实行变法。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先实行变法的,在魏斯的兢兢业业下,魏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魏斯总共在位五十年,向西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向北越过赵国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三家分晋后为魏文侯,韩并没有如魏一般把握形势。它倒霉催的正好处在诸国的包围之中,发展空间很小,国土面积也不大。即使在三家分晋后也是如此,韩康子之后经历了韩武子、韩虔,韩虔在三家分晋后称韩景侯。
可韩家、韩国始终处在弱小位置,一直到第六代君主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才短暂强大了几十年。但也仅此而已,从始至终的弱小又离秦国近,注定韩国是六国之中最先被灭的那个。如果说当年战争的结局不是韩赵魏灭智,那接下来必然是智灭韩魏独占晋国,面对一个强大的晋国/智国,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事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