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战:长平之战(2)秦被拉回黄土高坡

魏赵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咸阳较远,大约500公里。

由于路远,白起认为魏、赵会对秦军到来而估计不足,因而疏于防范。

于是,白起这次又玩出了新花样,觉得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会收到奇效,于是决定强行军奔袭华阳战场。

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了华阳城下。

到达战场后白起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3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

紧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将两万多赵军赶入黄河。

这还没完呢!白起接着乘胜直逼魏都大梁。

魏军主力被歼,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之地向秦求和。

秦国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杀神出手,品质保障,战神武安君这次又杀十五万,还玩出了新花样,千里急行军,前所未有的长途奔袭,被后世再次赞叹军神。

人一旦总是干出不可思议的事后,往往就容易被神话,像博尔特,菲尔普斯之类的人,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神话,比如菲尔普斯令人震惊的食谱,科比的“666”训练法,比如得过单场100分的张伯伦大帅一生睡过40000个女人···

很多牛人,都被神化了。

此时的白起,就是如此。

所有的史料中,都在说,白起自咸阳驰援华阳,八天急行军赶到战场,兵贵神速,打了魏,赵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你要是仔细的算了一下他的行程,就会觉得事有蹊跷。

500公里,八天的时间到,相当于每天60多公里。

这是一个很匪夷所思的数据。

同一年代出品的畅销书《孙子兵法》(此书应该并非春秋年间孙武所作,诸多书中描写的兵器,言语皆像是战国年间所著)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力,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这段话哈。

把铠甲卷起来,轻装前进,日夜不休急行军一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将领都要被俘获,因为壮的先到,弱的后到,只有大约十分之一能够先到战场,大部队变小部队,累的都跟傻狗一样,敌人以逸待劳,等着一口一口的往嘴里喂。

五十里急行军,能到一半,先锋部队就被人干掉了。

三十里急行军,三分之二先到。

更何况装备,粮食,被服,物资都扔后面了,军队很脆弱,很容易被摧毁。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里面很大的蕴含道理就是:正常行军,能顾兼顾战斗力的行军,一天就这三十里。

同时代出品的跨千年经典中说的话还是比较靠谱的。

急行军一百里其实就已经很考验人了,更别提一系列辎重还肯定跟不上,跑上去也是送死。

我们再对比下白起的急行八天八夜,今天从西安到郑州接近500公里,那个年代只可能更难走,路会更曲折,困了累了既没有士力架也没有红牛,你八天八夜一路跑过去,哪怕你的部队个个是战神下凡,人家都不用拿刀砍,踢都能踢死你。

所以,这一段故事,肯定是后人编的,至少并没有那么真实。

由于此时的白起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从未败绩,很多神话就已经通通往他身上招呼了。

比较可能的解释,有可能白起确实是八天八夜强行军,但仅限于他自己和他的少数警卫员。

魏冉在下令支援时,有可能白起是拿着虎符直接前往秦东前线,在那里调集已经驻守在那里的大军出发,从秦朝的东前线到华阳战场,大约150公里,这个距离,人努努劲,快到之前再集结队伍休息,吃饱喝足后再去砍13万人才有可能。

无论怎样驰援的华阳,白起这一仗杀的魏国彻底没脾气了,从此也成了秦国的附属国,跟韩国一样,也是大哥您别打我了,您在我这可以为所欲为。

魏国彻底成二鬼子后,对秦国产生了一个极其重大的战略影响。

由于陶邑的存在和收益,秦国慢慢发现了中原之地富得流油,就好像今天的浙江省虽然不大,但GDP比西部所有省份绑一块还多的道理一样。

无论是魏冉的私心,还是秦国的战略考虑,都在犯当年魏国的战略错误!

秦开始对魏韩两国在山西高原上那些油水不多的土地失去了兴趣,而是对华北平原上的土地要感兴趣的多。

尤其在如今韩、魏都已经被打服了的情况下,随时可以借道,让秦国越来越想绕过三晋直接进攻中原。

对中原之地的重视甚至让秦国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

放弃白起在晋北的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所辛苦打下的赵国城邑,去交换赵、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

最开始司马错攻打楚国的时候,白起在山西高原攻打赵国,势力已经扩张到了太原盆地,对赵国的老牌根据地太原已经产生了极大地威胁。

虽然太原扛造,历史上已经多次证明,但白起的不断逼近却让赵王怎么也睡不着觉。

后来转过年,白起被南调去伐楚,让赵国西线得到了拯救,秦赵就在之前的势力线上对峙了下去。

此时秦国却要拿这块战略要地去交换和本土并不接壤的中原之地。

往好处想,是因为秦国已经极其认可自己的作战能力,想中原,关中两面开花,双线突击,外加上中原油水多,收益大。

往坏处想,就是权臣魏冉在盘算自己的小九九,扩大自己陶邑以外在中原的势力。

无论是好是坏,这个战略决定都不是一个好决定。

第一,由于和本土不接壤,虽然你的武力威慑在,但在中原的四战之地,这片土地无险可守,你维护这块土地的成本太高,参考当年魏是咋由盛转衰的。

第二,韩魏随时都是墙头草,中间门一关,你的两块势力马上就断绝联系。

第三,权臣的私人势力越来越大,内耗会加剧。这个换地的决定后来也是导致魏冉失势的最大原因。

看起来秦国要犯战略错误,但这一次,又一次的天佑秦国。

历史并没有给秦国一个魏国那样打造另一个“河内陆” 的“机会”,而是将秦国的眼光从已经流半天口水的中原之地硬生生的拉回了黄土高坡!

因为赵国反悔了。

而且一贯玩鹰的秦国,这次让鹰给把眼琢了。

一贯作为老流氓被告的秦国,被赵国摆了一道。

如果是在双方交割土地之前,赵国反悔的话,对秦国来说倒也不算损失。赵国在秦军撤出蔺、离石、祁等晋北领土后还没有接收交换的中原领土的这个时间点时,马上反悔了。

等于赵国收了秦国交回的土地,却没有把自己的土地吐出去。

真是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

本来赵国已经远离了秦国的视线,这一回,冤家该上门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