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你的钥匙递给我

最近跟学生们讲文言虚词,从其到何到以到若,再到焉到而到为……整整十八个,举例、分析、练习、迁移,我硬着头皮,强打精神,一个接一个往下讲,可坐在下面的家伙们一点儿也不买账,听得昏昏欲睡,表情木然,那种超级不耐烦的情绪完全写在了脸上。

课堂气氛有些尴尬,当然,这又不是第一次,发火是不管用的,拉长个脸不着边际地训斥一顿,受伤的其实还是自己。我停了下来,略一沉思,故作推心置腹状,跟他们说了一小段不合套路的话:这十八个虚词对我而言,毫无价值,而且,我也厌恶至极,但是,我却讲了十六年,而对你们而言,它意味着高考的分数,难道,就不能忍下这几个小时的煎熬吗?

没想到,收效竟然不错。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家伙们的反应,总之,接下来的课上得异常轻松,十八个虚词变成了十八个生动的音符,将时间编成了一首不太难听的歌,我们在对方的脸上看到了微笑。

事后,静下心来一想,发现化解这次课堂危机的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词:相互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彼此之间造成的隔阂、冷漠、疏离、厌恶、憎恨,就是因为缺乏理解,你指望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思想、行为,仅仅靠一种虚弱而抽象的权威,甚至一种强制性的手段,没有那么容易的。

所有,你需要的,是一份理解,让对方真正理解你的处境,你的良苦用心,以及在你内心劈啪作响的善良的火花,达到一种认识与情感的共鸣,很多难题自当迎刃而解。可以说,理解就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

但是,你是要对方去找到,还是你自己备好这一把钥匙呢?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曾说过这么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一直哭,一直哭,哭自己没有鞋子穿,直到看到有人没有脚。

对于这句话,我有些不寒而栗,需要看到无腿的残疾人,才能接受自己没有鞋子的现实,可见,“理解”的难度有多么大。

这些年来,见过不少父母对我诉说过自己的困惑。他们埋怨自己的孩子老是大手大脚,就是不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他们苦恼于视为掌上明珠的宝贝,为什么会跟一个品学皆差的家伙谈恋爱;他们不明白这些年来的含辛茹苦,怎么就换不来孩子好学上进的成长态度;他们甚至痛苦于自己家产丰厚地位不错,为什么孩子就是这么不争气……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你从没有递给他打开你心门的那一把钥匙,或者,你给错了一把钥匙,他又怎么能看见你那一颗心,正在一阵阵地抽搐的痛,一滴滴地流着血呢?

生活中,每一天,都有那么多人陷入孤独,他们一定是不小心,弄丢了自己的钥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