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究竟想要活成什么样子
每一个人都会活出自己的样子,但不一定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甚至,连我们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一个自己,反正,对现在的自己,总是不那么满意,于是,不断地去修正,去改变,却又陷入了更深的茫然。
闲时,翻阅自己写下过的文字,陌生之感扑面而来。那些偶然组合在一起的方块字,和那时那刻的我究竟存在怎样的关联?藏着当时的我怎样的渴求与愿景?这些文字又能带给我什么?除了一小部分得以在纸刊上正式露面,大部分在电脑里沉睡着,永远也没有出头之日。那些发表的,或许是当时的我小小成功的标志,而那些沉睡的,又何尝不是促使我反复质疑与否定自己的证据,而且,这种质疑与否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加剧。
既然写作并不能让自己活成越来越充实与骄傲的样子,那么,这样写下去又有何意义?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值得继续坚持吗?
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学校每一年的年末都会举行教师越野比赛,3 5岁之前,我一直被分在青年组,每次比赛,我都抱着“重在参与”的心理,以为青年组有太多身健体壮、耐力十足的高手,即便自己怎么努力去跑,也毫无胜算,与其在几公里路上气喘吁吁挥汗如雨,不如心甘情愿而又神定气闲地落在后面。
过了35岁,就进了中年组。第一次比赛,我突然有了真正地与同事们比拼一番的念头,大概是因为觉得自己是中年组最年轻的,跑过他们应该不是问题。事实上,开赛一开始,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中年组有一大批平时喜欢健身的同事,跑起步来的气势与架势与青年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决定去比赛,我就没有打算退缩,于是,鼓足勇气,克服极限,一个个地追,一个个地超越……当我以一等奖选手身份抵达终点时,感受到的并非多么欢喜,而是头昏眼花,在剧烈的喘息与汗水中弯曲着身体,无力地看着自己虚弱的影子。
这只是一场毫无起眼的越野比赛,投入与不投入,拼与不拼,都无关乎荣誉与金钱,而且,我对这样一种自虐式压榨身体机能的做法也谈不上喜欢,但是,我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接连坚持了两年。去年,因为患了感冒,就放弃了比赛,基本上是步行到了终点,比赛结束时,心头竟涌上一阵难以言表的怅然若失。
原来,我拼尽力气跑完的的这几公里路,从过程到结果,虽然不是出于自己的某种热情与贪念,但是,至少证明了,我克服了自己的怠惰与畏难心理,可以比过去的自己跑得更快,也可以成为终点的最先抵达者之一。
答案就是这样,我们穷尽一切努力活出的样子,不一定是自己多么喜欢与骄傲的,而是,活出了比过去的自己更好的样子。就像我多年的写作,不一定带给了我多少欢喜,但是,它让我学会了在质疑与否定中去沉静与反思,让我在许多孤独空虚与情绪低落的时候,找到一个妥善安放自己的方式。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有一个名叫迪尔西的黑人女佣,她的雇主一家充满了阴郁气息。老大精神失常,最终投河自尽。老二自私冷酷,眼里只有金钱和仇恨。老三是一个先天性白痴。在这个面临崩溃的家庭中,这个黑人女佣却是唯一的亮点,琐碎繁杂的家务一点也阻挡不了她在复活节那一天去教堂聆听牧师布道。“迪尔西笔直地坐着,一只手放在膝盖上,两颗泪珠顺着凹陷的脸颊往下流,在牺牲、克己和时光所造成的千百个反光的皱纹里进进出出”。回去的路上,迪尔西对女儿说:“我看见了初,也看见了终”。这句话,有着太深的内涵!在众人看来,迪尔西的行为似乎毫无意义,但是,她却因为这样一种坚持,窥见了生命中许多幽暗与曲折的角落,变得坚强、达观。
什么样子才是自己更好的样子?是获取更多的财富、金钱,还是更高的地位?我认为都不是。除了福克纳评价迪尔西所说的“勇敢、大胆、豪爽、温情、诚实”,还有忍耐、信念与悲悯情怀,或许,只有活出具有这些精神气质的样子,才能真正地让生命丰富起来,让活着的意义变得清晰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