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172条-174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主持人:黄大春老师

时间:2017年12月26日20::0-21:00

参与者: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梁天、符英、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172条、173条、174条。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无数名医。书中每一条文、每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今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 172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大春:太阳与少阳合病,病邪已处于半表半里的阶段。病人既有头痛发热的太阳证,又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的少阳证,由于里热过盛,同时还有下利的见证。这时既不宜发汗解表,又没有实证可下,所以治疗应该以少阳为主,太阳为次,用黄芩汤清热和解,最为合宜。假如还有呕吐现象的,可以加入半夏、生姜,止呕降逆。——《新编伤寒论》

永芳:172条: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并现,谓太阳与少阳合病,宜用黄芩汤。以方测证本证为表轻而半表半里热重,故治在和解少阳。若见恶心呕吐者宜加小半夏汤。

陈青:172论述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或呕吐的证治。太阳所主之肤表发热,同时少阳的胆火又内郁,故称太少合病,虽合病,但病机以少阳为重点,是少阳郁火,内迫阳明,下趋大肠,故下利。此属热利,见大便黏秽,腹痛后重,肛门灼热,发热口苦,烦渴尿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脉症。邪气内迫下趋,不宜柴胡之升提;胆火下注热利,只宜黄芩之内清,故治以黄芩汤清热坚阴止利。若兼呕吐,乃胃气上逆,再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

佳明老师: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此为热利,以腹痛为显,治从少阳,黄芩汤,弱呕吐,自下利而又呕者,黄芩加半夏汤。

秋玲:对条文172的理解本条论述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受邪为主)下利或呕的证治。

太阳与少阳同时发病,有表热、半表半里热象,少阳郁火下趋大肠,则见发热、下利等症状,提示病邪在半表半里,应用和法,与黄芩汤和解半表半里。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小芳: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病位非里,在半表半里,兼有下利,不宜用汗法、下法,宜和解法。以前林师说过柴胡与黄芩合用就可代表小柴胡汤了。今更简,直接用黄芩亦可代表小柴胡,加芍药有点太阴的意思,取其酸敛之意。

利城老师:172条文提示为太阳与少阳合病,但看黄芩汤的药物组成,可以看是桂枝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桂枝汤去了解表的药,可见已无明显的太阳表证,这应该是太阳向少阳过度的阶段,表证不明显,少阳的表现也不严重,故不用小柴胡汤,仅用黄芩来清少阳之热。下利,是由于少阳郁热,下迫大肠所致,是阳明的表现,本病实际上应该属于少阳阳明合病。根据方中的芍药、甘草的用量是芍药甘草汤的一半,考虑本证下利应该不伴腹痛或仅有轻微腹痛。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加半夏、生姜(小半夏汤)止呕。猜测本病应该有口苦、脉弦、腹泻伴或不伴腹痛。

丽君老师:黄芩汤中只有四味药,黄芩三两,勺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有三味药是桂枝汤中的药物,是桂枝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而成,

一萍老师:少阳郁火一清,太阳之邪无以自恋,必邪散而表和。

丽君老师:黄芩汤共四味药,黄芩配勺药,都是苦平,《本经》黄芩,味苦,无毒,治诸热,清上焦之热使热得降,勺药重在通降中下二焦的营血,两药共奏清上而通下之功。甘草补胃气,补少阳之胃虚,大枣补脾气,助脾气散精,加上两味,四味药共同清上通下补中。

梁天:172条分析:太阳和少阳二经合病,未使用泻下药物而出现下利,他既有表热,又有半表半里之热,这里是少阳之热入里,出现了下利,有热,要用清法,用黄芩汤。如果要是有呕,还要加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加小半夏汤,就是止呕。

符英:172:文中虽提到太阳少阳合病,但出现了阳明证,且以方测证,文中有太阳证的可能性比较小,综合理解病机应为少阳邪气内迫阳明而致胃肠功能失司,如果胃气上逆,出现呕吐,则加半夏、生姜降逆止呕。生姜又称呕家圣药。

泳章:172:太阳与阳明合病此证属于少阳邪热内迫大肠,传导失职之下利,多属郁热,治以黄芩汤泻少阳郁热,若邪热迫于胃,胃失和降,则见呕吐,可于黄芩汤中加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

利城老师:《神农本草经》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黄芩汤,这个方子好精简,领悟不深就不会用,平时见到少阳阳明合病就用小柴胡加石膏汤了。

佳明老师补充:黄芩祛热解烦,芍药甘草治腹痛挛急,大枣健胃祛水缓痛,治热烦下利腹痛的方祖。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陈青:173论述上热下寒的证治。“胸中”与“胃中”,指上下部位而言。热邪偏于上,包括心下至胸膈,故称“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即指腹中有寒邪,部位偏于下部。胸胃有热,胃气不降,故见欲呕吐;腹中有寒,寒凝脾络,所以腹中痛。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大春:赞同陈青观点,少阳病呕吐,通常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同时出现。而上热下寒,寒热格拒的呕吐,因为胃肠部有寒邪,所以常是伴有腹中疼痛的证状。因此在治疗方面,也和少阳不同。少阳病应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为主,本证则用黄连汤调和上下寒热为主。

秋玲:对条文173的理解本条论述“热与水气互结、腹痛欲呕”的证治。热邪与水饮互相互于腹中,则出现腹痛;里有“饮”,气上冲逆,而呕吐。故与黄连汤清热降逆止呕。

永芳:173条:胸中有热,指胸中烦热,胃中有水气,热与水相搏气上冲导致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腹痛去之)加大黄连量加强治心烦的作用,加桂枝降逆。

佳明老师:胸中烦热,胃有水饮,水热互结,冲逆于上则呕吐,黄莲汤主之。

利城老师:173.胸中有热,是阳明之热,当有发热、心烦、口干等表现,胃中有邪气,腹中痛,从黄连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此症状当属太阴里虚寒证,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桂枝,是理中丸加减方,除了腹痛、呕吐之外,还可以见有腹胀、腹泻、纳少等证,此证属上热下寒证,是阳明太阴合病。用黄连来清上部之热,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桂枝来温补下部之虚寒。

丽君老师:黄连汤是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二方虽差一味药,但主治各不相同。半夏泻心汤治寒热,痞于心下,中夹痰气而以呕吐为主,故方中姜、夏、芩、连并用,借辛开苦降以消心下寒热之痞。黄连汤治寒热之邪分上下,其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重用黄连,并加桂枝。黄连清胸胃之热以坚胃阴,桂枝交通阴阳以温寒邪。

符英:伤寒173:此条文胸中、胃中、腹中理解为病位,初读此条文时候以为是半夏泻心汤证,但条文中并未提到心下痞,泻心汤证表现出的更偏向于寒热互结,此文看来病位寒热明确,上热下寒,升降失调,重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温下寒。

一萍老师:土气湿寒而木气郁遏。

小芳:173条,寒与热结于中焦,客于胃则作呕,以热偏胜,阳气不温煦兼受寒则腹痛,有厥阴病上热下寒的意思。予黄连、半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下寒,桂枝助解寒气。

丽君老师:成无己所谓阴不得升而独治其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者是也。用黄连之苦寒以治上热,桂枝之甘温以去下寒,上下既平,升降乃复。

一萍老师:桂枝、半夏交通阴阳以调气机。

梁天:173:胸中有热,是以内有热,热邪与水气相合引起腹中痛,水湿内停,胃气逆乱上犯则呕吐,可用黄连汤以清热降逆止呕。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陈青:174伤寒八九日,表证不解,其原因是风湿合邪,形成风寒湿三气杂至,痹着于肌表,故见身体疼烦,不能转侧等。脉浮虚表明风邪逗留肌表而表阳已虚,涩由湿邪阻滞所致。“不呕不渴”说明湿邪并未传里犯胃,亦未郁而化热,病不在里;“脉浮虚而涩”,浮虚为浮而无力,涩为湿滞,说明病在表但阳虚气弱,故用桂枝附子汤助阳解表以散风湿。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说明湿在表而不在里。这与本篇湿在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条文形成鲜明对照。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外湿尚留,身体尚疼,转侧未利,故于前方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化湿,术附相合能并走皮中而逐残留之水气。

佳明老师:平多湿,又外感风寒,风湿相博,身体激烈疼痛,而烦躁不宁,不能转侧,动则痛甚,以至不能转动,不呕为未传少阳,不渴无阳明,脉浮病在表又虚而涩,陷入少阴,桂枝附子汤。

秋玲:对条文174的理解本条论述虚人“风湿相搏、身体烦疼”的证治。素体平素多湿,伤寒八九日,病仍在表,邪未传入少阳、阳明(不呕、不喝)。风湿相搏,风性开泄,脉浮;湿为寒邪,寒凝经脉,则脉涩;素体机能虚衰,故脉又见虚。风湿着肌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得濡养,引起“身体烦疼,不能转侧”,故拟桂枝附子汤除湿解痹止痛。“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提示小便频数,津液虚,不能发汗,故去桂枝。津液从小便而走,大肠不得水液濡养则大便硬,提示水饮输布不利,故在上方加白术以利尿使水饮运输恢复正常。

大春:冯世纶解读据方证分析,方中生姜发汗解表,配附子以解少阴之表;白术、大枣、甘草温里生津液,白术有生津液治大便硬的特能,故本方治大便硬的痹证,当归类于少阴太阴合病证。

利城老师:174.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肌表,阻常经络,不通则痛,则见“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是邪气未传及少阳、阳明,脉浮虚,表示病位在表,脉涩提示经络不通。方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且加量桂技附子。以加强祛寒湿、利关节之功。“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说明桂枝附子汤证大便稀、小便不利,符合湿邪内停的病机,大便硬应该是大便不稀的意思,大便已正常,小便也正常,故可去桂枝之通阳化湿,改用白术健脾化湿以收功。

梁天:174:风邪和湿邪互相凝聚于体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水湿为重,故不能自转侧,又因邪未入少阳阳明,故不呕,不渴,脉浮涩而无力,浮主表证,涩是湿邪阻滞所致,湿为阴邪,伤阳气,虚主表阳不足,主方使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柯琴曰: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

一萍老师:脉浮:风寒湿邪在表;脉虚:湿盛阳虚;脉涩:湿邪弥漫肌表,气血不利。

永芳:174条:太阳伤寒已八九日,外风与内湿相搏,出来全身剧烈疼痛,不能自己翻身转动。因病还在表未传于里,故无不呕不渴,但脉浮虚而涩当为少阴表证,当用桂枝附子汤。若大便硬,小便利者,则津液绝于里,不宜再用桂枝发汗,当去桂加白术。

丽君老师:174条:太阳伤寒已八九日,外风与内湿相搏,出来全身剧烈疼痛,不能自己翻身转动。因病还在表未传于里,故无不呕不渴,但脉浮虚而涩当为少阴表证,当用桂枝附子汤。若大便硬,小便利者,则津液绝于里,不宜再用桂枝发汗,当去桂加白术。桂枝附子汤为风湿偏重于表,去桂枝加术汤为风湿偏于肌肉。

一萍老师:白术、附子并走皮内,强化其逐湿之力。仲师把本方“去桂”与“加桂”,称之为“一方二法。

鉴于时间关系,那今晚的讨论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同仁的踊跃发言,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讨论,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师无私分享自己的知识(中医、养生、传统文化),生活因为分享而美好。谢谢大家!

本文由大春老师整理,谢谢大春老师!

(0)

相关推荐

  • 经方:黄连汤(胃炎、胃寒痛)

    黄连汤 [原文]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作者]张仲景 [出自]<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74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74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 ...

  •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二条太阳中风

    <伤寒论>第001条 第2条: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笔记: 总论之后,就分而论之.观,太阳病篇目,合178条目.少阴病44条,表病占了222条.而<伤寒论&g ...

  •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合病合证之桂枝附子汤证第174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合病合证之桂枝附子汤证第174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6.桂枝附子汤证 厥阴少阴合证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 ...

  • 伤寒论学习:347条-350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43条-34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几多名医,书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 ...

  • 伤寒论学习:339条-342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20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35条-338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13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31条-334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1月7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学习:323条-326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10月24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