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医程钟龄留下来的消症瘕积聚的名方
肿瘤切了能不再长了吗?看看下面病例。切完后,就疯长,而且上面还长毛……最后用消瘰丸加减50副消掉。这个消瘰丸是清代大医程钟龄留给后人专门用于消症瘕积聚的一个有效良方。辨证准确,加减得宜,取效甚捷。
曹老师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早年师承于任应秋先生。在山西省,要说谁的中医基础理论讲的最好不好说,但如果要问老一辈的中医他们的中医基础理论课是谁教的,估计十有八九的人会说是这位先生。
这位老先生讲中医基础理论,特点是条分缕析,旁证博引,而且逻辑严密,语言清晰。所以一开始,就让我对中医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冲到他面前,向他提问好多奇奇怪怪的问题,他也总能给我以满意的回答。
后来,我就大胆地写了一封信,希望能给我更多的指导,结果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第一次去他家拜访,他就给了我一本厚厚的中医肿瘤论文集,大概就类似于现在咱们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的论文集。这东西现在看来很稀松平常,一般参加完会议回来都有一本,都不一定懒得去翻它。但那个时候,我是如获至宝。曹老师给我的任务是把这本书中所用的中药按使用频率整理出来,后面要详细附上他们的作用、功效、适用于何种肿瘤的何种情况,疗效如何,西医有何机理等。
谨遵老师教诲,我买了好几本信纸进行了详尽的整理,这个工作持续了将近三个月。也就接近放假了。
三个月后,就赶上放假回家了,这次,正好遇到一个病人,严格说就是去我伯父村里看病的那次,来了一个中年妇女,说是颈部长了一个肿瘤,找我来治。他说,这个肿瘤在一个月前曾在我县妇幼保健院切除过,没想到切之前长的还不快,切完后疯长,很快就长到和原来一样大了,而且,奇怪的是肿瘤顶上开始长毛发。她告诉我说医院诊断是腮腺混合瘤,问我严重不。我凭直觉认为长这么快,而且有新的毛发生长的,应该不是好现象。当时也不熟悉人情世故,就口无遮拦地告诉了她我的想法,后来听说吓得她哭了一晚上。她当时就求我开方,我一看,此人体格壮实,声高气粗,性格外向,一看舌红而苔白略黄,脉缓有力。基本上是一个纯实证,心里把握就大了。最起码不用考虑扶正的问题,直接攻邪就好了。
于是开方,夏枯草30g 生牡蛎30g 浙贝母10g 玄参10g青皮6g 陈皮10g 半夏10g 茯苓30g 猪苓30g 泽兰10g 垂盆草15g 半枝莲30g 白花蛇舌草30g 薏苡仁30g。开了上方,我也没打算有效,因为毕竟我从来没有治过这个病。想不到,五天后病人家属来了,告诉我吃了药后,肿块就象被放了气一样,明显地减小了一圈,要求我再次开方,我就在原方中加了灵芝15克,益母草15克。
这个方子病人先后服了近五十付,最后肿瘤据说基本上消没了,只有仔细摸的时候才能摸到一个小小的痕迹。
转过头来分析这个病人,首先,患者是纯实证,就可以放胆使用软坚散结的药,如果是本虚标实证,就得扶正祛邪兼施,估计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了。其次,本病病位在肝经部位,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玄参其实是借用了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方法。后面所加的药,就全是我在那本论文集中看到的药了。本病与痰、气有关,故加了青陈皮,半夏,至于茯苓,猪苓,是考虑其所含多糖类有抗肿瘤作用,益母草,泽兰,是活血利水,属于《金匮》血分、气分的思路在这里的借鉴。至于其他的药,如垂盆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薏苡仁,但凡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的,大多都很熟悉。
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如何对待中医论文的问题。中医论文水分多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些论文的水分大多体现在数据中、在诊断标准上,选用的方子杜撰的估计并不多。所以,采纳各家用药思路,结合自己辨证结果,还是能提高自己的疗效的。
在专科诊治中,我觉得首先得有一个主方,如本方的前几味药(消瘰丸),然后就是自己的辨证,这样就可以形成基本方剂,最后在与辨证不矛盾的情况下,适当加一些辨病的专科药有可能提高疗效。我觉得一般情况下,大路病用这种思路还是可以的。遇到极个别疑难病例,就不能这样套用了,而需要深入辨证。比如我前面说的那个中耳炎,刚开始没见效,就是依靠套方造成的,后来结合其脾虚痰湿的特点立方用药就见效了。
开学返校时我路过县城,顺便拜访了当时给这个病人做手术的大夫(是我老姨的儿子,我也不知道怎么称呼他。就是我奶奶的妹妹的儿子)。他说当时做了病理了,是腮腺混合瘤,病理类型考虑不是很好,具体的当时我也不太懂。
另一位病人是我们村里的一位男性,50余岁,也学过医,在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也给予我很多的启迪。后来,在闲谈中,他说我老是感觉声音沙哑,不知为何。我就建议他到县医院检查,检查完了,医生告诉他好像有东西,请到省医院。
在医大附院行活检,说是鳞癌,转肿瘤医院,反复活检,则又未发现癌细胞。但最后还是给放疗了一个疗程。此后,患者放弃放疗,要求我给予中药治疗。病人面色如常,精神佳,刚放疗后口干舌燥,舌胖,苔白腻,脉沉。予益气养血,活血化痰,软坚散结。党参10g 黄芪10g 沙参10g 生牡蛎30 g浙贝母10g 海藻10g 昆布10g 陈皮10g 当归10g半夏10g 胆南星10g 蛇舌草30g 垂盆草30g 半枝莲30g 灵芝30g 郁金10g 胖大海6g.中间也加过鸡内金,焦三仙之类的药物。
患者回家后,一口气服药五十余副,后来则间断常服。中途也曾找我调整过处方,但立法大致相同。现在已经过去十余年,病人至今健在。
后来,看中央电视台,说有个人专门吃蟑螂,治疗鼻咽癌。最后电视台说,这个病预后有一部分人本来就很好。而且此病人虽然做过多次病理,但结果前后矛盾,所以诊断也成问题。这里只能是把我的过程写出来,供大家参看而已,我也不能贪天功于己有。
还有一例病人,是我在太原开诊所时治疗的,女性70余岁,右侧甲状腺部位有一肿物,直径约10cm,高约5cm,找我治疗,家属诉曾行B超,说是囊肿,但按之硬,无凹陷。具体情况不详。病人说爱上火,便秘,舌红,苔白,脉沉。我决定采取疏肝理气,化痰行瘀,软坚散结法。
夏枯草30g 生牡蛎30g 浙贝母10g 元参10g 柴胡10g 青皮6g 陈皮10g 连翘15g 浙贝10g 炮甲珠10g 蛇舌草30g 海藻30g 昆布30g 川楝子10g。
这次治疗,效果还真不错,头几副药吃下去,肿块还消的真快。但吃到十几副的时候,就丝毫不动了。继续吃药,肿块丝毫不消,病人反而出现了畏寒肢冷,伴大便秘结的现象。现在想来,高龄老人,一味攻伐,总是不妥。要是改弦易辙,采取温阳散结的方法,或许还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当时因无此见识,最终也没有给病人彻底治好。心中深表遗憾。后来老人每次见到我,都要摸着脖子问我,看我的肿块又小了没?我因心中有愧,每次都讪讪而答,竟有点不好意思见人家了。这是我的一例教训,希望大家深思之。
提示:上述方剂需在当地中医师诊断后再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