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肌张力障碍

疾病概述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运动障碍,其特征是持续性或间歇性肌肉收缩引起的异常运动和(或)姿势,常重复出现。肌张力障碍性运动一般为模式化的扭曲动作,可以呈震颤样。肌张力障碍常因随意动作诱发或加重,伴有肌肉兴奋的泛化。

临床特点

1、肌张力障碍时不自主动作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不规则或有节律,但在收缩的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呈现为一种奇异动作或特殊姿势。

2、不自主动作易累及头颈部肌肉(如眼轮匝肌、口轮匝肌、胸锁乳突肌、头颈夹肌等)、躯干肌、肢体的旋前肌、指腕屈肌、趾伸肌和跖屈肌等。

3、发作的间歇时间不定,但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几乎不变,受累的肌群较为恒定,肌力不受影响。

4、不自主动作在随意运动时加重,在休息睡眠时减轻或消失,可呈现进行性加重,疾病晚期时症状持续、受累肌群广泛,可呈固定扭曲痉挛畸形。

5、症状常因精神紧张、生气、疲劳而加重。

分类

根据临床特征分类

临床特征的分类依据包括发病年龄、症状分布、时间模式、伴随症状等。

1. 按发病年龄分类:(1)婴幼儿期(出生至 2岁);(2)儿童期(3~12 岁);(3)青少年期(13~20岁);(4)成年早期(21~40 岁);(5)成年晚期(> 40岁)。

2.按症状分布分类:(1)局灶型:只有一个身体区域受累,如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颈部肌张力障碍、喉部肌张力障碍和书写痉挛。(2)节段型:2个或2个以上相邻的身体区域受累,如颅段肌张力障碍、双上肢肌张力障碍。(3)多灶型:2 个不相邻或2个以上(相邻或不相邻)的身体区域受累。(4)全身型:躯干和至少 2 个其他部位受累。(5)偏身型:半侧身体受累,常为对侧半球,特别是基底节损害所致。

3.按时间模式分类:包括疾病进程和变异性:

(1)疾病进程:①稳定型;②进展型。(2)变异性:① 持续型:肌张力障碍几乎以同等程度持续存在;② 动作特异型:肌张力障碍只在特定的活动或任务中 出现;③日间波动型:肌张力障碍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在1 d中具有波动性变化;④发作性:突然出现的肌张力障碍动作,通常由某种因素诱发,往往自发缓解。

4.按伴随症状分类:(1)单纯型:肌张力障碍是唯一的运动症状,可伴有肌张力障碍性震颤;(2)复合型: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运动障碍,如肌阵挛或帕金森综合征;(3)复杂型:肌张力障碍合并其他神经系统或全身系统疾病表现。

根据病因分类

1.组织病理和结构影像证据:(1)有神经退行性病变证据:如神经元缺失;(2)有结构性病变证据:如非进展性神经发育异常或获得性病变;(3)无神经退行性病变或结构性病变证据。

2.遗传性或获得性:(1)遗传性:已明确致病基因: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③X连锁隐性遗传;④线粒体遗传。(2)获得性:已明确致病原因:①围产期脑损伤;②感染:病毒性脑炎、昏睡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HIV感染、其他(结核、梅毒等);③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神经安定类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抗惊厥药、钙拮抗剂;④中毒:锰、钴、氰化物、甲醇等;⑤血管病:梗死、出血、动静脉畸形(包括动脉瘤);⑥肿瘤:脑肿瘤、副肿瘤性脑炎;⑦脑损伤:外伤、手术、电击伤;⑧ 免疫:系统性免疫病、自身免疫性脑炎;⑨功能性。(3)特发性:在限定时间和条件下,尚无遗传性和获得性病因证据:①散发性;②家族性。

诊断

遗传学诊断

基因诊断方面,遗传性肌张力障碍基因检测的策略为:首先考虑主要症状特征,其次考虑起病年龄和遗传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筛选候选基因进行检测,并针对候选致病基因选取相应的检测技术。

影像学检查

1、筛查或排除获得性肌张力障碍需行脑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当肌张力障碍症状累及较为广泛的儿童或青少年患者。

2、头颅MRI检查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价值要优于脑CT;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脑组织铁沉积神经变性病的诊断价值优于常规MRI。

3.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更复杂、高超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脑容量形态测量、弥散加权成像、功能磁共振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或分类具有任何价值。但MRI中的一些特殊序列如SWI或T2*、弥散张量成像等可能有助于脑深部电刺激中靶点定位。

案例分享

患儿女,03年3月出生,患者行走异常 10 年。现病史:2009 年,无明显诱因学舞蹈时站立后右腿发抖,脚趾不自主活动。2010 年9月,因紧张再次出现右脚内翻,写字时握笔姿势异常。家族中无人有类似表型。重点关注:肌张力障碍 。血液样本送康旭医学检验所,检测项目:全外显子 Pro 版 1 人。检测发现了可以解释患者表型的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变异。

入选理由:

1. 以下临床表型与该基因相关疾病表型相匹配: 步态不稳(HP:0001288);全面性肌张力障碍(HP:0007325);

2. 为新生变异

ACMG 证据:PVS1,PM2,PS2

检测结果:在受检者 KMT2B 基因发现 c.3140dupG(编码区第 3140 号核苷酸 G 重复)的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从第 1049 号氨基酸 Ala 开始的氨基酸合成发生改变,并在改变后的第 39 个氨基酸终止(p.Ala1049GlyfsTer39),为移码变异。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受检者其父母该位点均未见异常。该变异的致病性尚未见文献报道(所参考数据库:HGMD Pro 及 PubMed)。该变异不属于多态性变化,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极低(所参考数据库:1000Genomes、dbSNP)。KMT2B 基因是儿童发病肌张力障碍 28 型(Dystonia 28, childhood-onset)的致病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AD)。对于该类遗传方式,杂合变异可能导致发病。在受检者其父母 KMT2B 基因均未发现上述变异,该变异为新生变异(De Novo),此变异有可能为致病性变异。建议结合受检者临床表现及家族史进一步分析判断。

疾病临床症状:KMT2B:肌张力障碍,28 型,儿童发病[常染色体显性、身材矮小(部分患者)、总体发育不良(部分患者)、小头畸形(部分患者)、脸细长;面部肌张力障碍、散光(部分患者);眼球运动异常(部分患者)、鼻尖球形、嘴及下颔肌张力异常症、颈部肌张力障碍;斜颈;颈后倾、喉肌张力障碍、咀嚼困难;吞咽困难、足肌张力障碍;脚姿势异常、下肢局部性肌张力障碍;上肢局部性肌张力障碍;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步履艰难;脚尖走路;手的灵活性降低;书写困难;发音困难;痉挛(部分患者);肌阵挛(部分患者);运动发育迟缓(部分患者);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部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脑成像显示双侧苍白球病变、发音困难、10 岁前发病;通常在下肢或足部发病;进行性疾病;对脑深部刺激反应良好;大部分突变呈新发性;不完全外显、由赖氨酸特异性甲基转移酶 2B 基因(KMT2B,606834.0001)突变引起;

一代验证结果

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多巴胺类药物、一氨基丁酸 (GABA)类药物、肌松类药物等。

肉毒毒素:肉毒毒素是一种来源于肉毒毒素杆菌的神经毒素蛋白,注射于机体后,可使受累的肌肉产生麻痹性反应,从而缓解肌张力过高。肉毒毒素对多种类型的肌张力障碍疾病均可发挥明显作用,特别是减少受累肌群的非正常运动和肢体功能障碍,可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