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锤子?”
放学接完孩子回来,跟好朋友放学路上相见甚欢,她一路上欢声笑语,跟我讲很多故事,天马行空的故事。
是的。
“她很好,我却很怕。”
这句来自朋友圈的话,大概深深表达我此刻的心情:
我怕,怕这个世界的一切偶然因素,总有一天可能会成为我们身上的必然。因为我深知,有些事件,一次就够摧毁一切,我们输不起。
我怕,我既不知危险从而而来,却深深明白危险将一直存在。
我怕,怕告诉她这个世界时时有危险,怕这份惶恐不安挡住了她本该有的光明,又怕,被隐藏的黑暗,会让她从不设防,而成为最易被攻击的那一个。
这个世界怎么了?真的不明白。
攻击手无寸铁的孩子,虎毒尚不食子,行为上几乎人人得而诛之,却还是要这么做?为什么?
除了愤怒,恐惧,还想知道原因。
每一场危机,都在考验我们对人生、世界的看法。
有朋友说:
“为什么用锤子,是因为致命的刀带不进来。
为什么用锤子,是因为伤害的广度没有锤子来的大。
为什么用锤子,是因为对付孩子更方便
”
也有朋友说:“他肯定是走投无路了,才会这么极端。”
说话的都是妈妈,都有孩子在学校,我相信她们对孩子的心是一样的,然而,面对事情的看法和情绪依然不同,于是,也许孩子们面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也将不同。
愚昧,狭隘,绝望,乃至仇恨,终至极端残忍?
又或者,精神疾病?人格分裂?
反社会?反的是哪个社会呢?你的社会,我们的社会,还是他眼中的那个社会?
文明与野蛮?
这个世界总有我们无法踏足的领域,物质的地界,精神的荒漠,都是如此。
我们理解不了,因为我们处境不一样,世界不一样,修为不一样,失望和希望的内容也不一样,最终导致我们的行为不一样。
媒体会放大他的行动后果,也正是促使他行动的原因,事情终于大了,终于知道有一个被辞退的校工,他的诉求是什么?
生计问题?
富裕与贫穷?
他的这个举动以后,恐怕更加没有人愿意听他说什么了。可能他也说不出什么来,倘若能说,也就不用动手了。
然而我更想问的是?
他为什么没用刀?锤子用多大力?
善恶都在举手间,善念尚存,哪怕一点点。
学校会怎么陈述?
我想,真相从来不会大白。
或者说,从来就没有什么真相,只有符合身份的合理解释。
不过,好像越来越清楚的是:
曾经我们做过的,赞同过的,轻视过的,或者再上一辈的人做过的,遗留的,最终会有人来承担后果,不一定是我们自己,也许就是下一代。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这么行事,或许,我们的安全感会多一点吧。
恐惧之后,我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
后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关于要不要跟孩子聊恶性事件,如何聊,都有比较切实的建议,可以看看。
(北京一小学发生砍人事件,请不要主动跟12岁以下的孩子讨论)
文章写到这里的时候,突然有快递敲门,我突然心里很慌张,真希望每一个上门的快递都是心里健康的,我这也算应激反应了吧?
通常,我们自己消除恐惧的方式就是与人分享,或者说抱团取暖,然而,我最终还是决定不提了,中年的我,尚且对这件事情难以消化,孩子又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定力去消化呢?
昨天看了《无名之辈》,应该说,那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笑中有泪,悲情中有希望,平凡中有坚守,这就是一个安慰人心的故事。
然而,在我这个年纪,我却深深觉得,现实远比一切艺术上的东西,都更加残酷,更加绝望,而且不见得有温情,有很多人文的沙漠,有很多黑暗的事物和人情,是我们不曾踏足的,也无法真正切身理解的。
而那些偶尔踏足的人,却难免看客心态,终究是局外人。因此,画面中最惨的悲剧,在现实里也依然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安慰。
《无名之辈》是一个关于守护的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履行守护的责任,中年不易,恰恰在于需要守护的东西最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