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考的不学”与老师“不会的不教”
不考的不学?
临近期末,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今天给学生上了一堂复习课,这节复习课不是一般的习题课,也不是一般的知识结构的梳理,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精心安排的一节“元认知”的课。
本人把微积分知识从“思想、语言、逻辑、方法”四个维度,按照线性空间的结构,按照矩阵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了数学是如何从认识事物、到变量如何产生、到函数分类、到极限语言的产生、到事物连续变化的认知过程。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这个认知过程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他们过去的知识结构当中洋洋洒洒讲了两节课,但是从学生的迷茫的眼神中,感觉效果不好。放学之后就问了,几位同学这节课是否有收益,其中有一位学生稍嫌羞涩地说:这些内容考试又不考,而且不应该是语文老师讲的吗?如果数学直接讲考试相关的内容就更好了。
我一直用“房间的大象”来比喻我们在学习和教学中对知识结构、认识结构、逻辑、思想、方法视而不见。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努力把这些抽象的结构、方法、逻辑、思想用直观的方式显化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学生竟然会因为其“不考”而视而不见。“不考的不学”,离散破碎的考试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完全丧失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完全没有任何的求知欲望,一切学习都是因为“考试”。
继原来一位同学“只告诉他怎么做题就行,不用告诉他为什么”,到“不考的不学”,我们很难知道我们的大学生经历了,他们哪里来的信心认为只要刷题就能够掌握微积分的呢?从他们的经历来看,或许就是那长期的刷题经历了。可是微积分的学习不是这样的,仅仅极限定义就42个,初等函数就有无限多个,如果不理解变量、不掌握极限语言、不会使用逻辑论证,刷一辈子题都不可能真正理解微积分的,刷一辈子题目也无法使用微积分去“买菜”的。
不会的不教
晚间,再看自己出的试卷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老师在努力地把微积分删减成能够匹配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不考的不学”,其实对应的则是老师的“不会的不教”。
我们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所谓的分数。我们没有办法让学生去学会那些苦涩的科学知识的时候,或许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降低考试难度,只要是学生不会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删掉不学习即可。如此则皆大欢喜,学生有了体面的分数,这个分数也标志着老师有了一个体面的教学水平,这个分数也标志着学校比较高的教学质量。
我们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教科书看着那些越来越简单的专业试卷,看着学生学着片面的考试内容,自己的所谓的努力似乎成了一种尴尬…… 毕竟大家要的只是考试分数,而不是系统的知识,更不是一个理性的人。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