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肝方二:大泻肝汤(整理)
大泻肝汤: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两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大泻肝汤: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者。
小泻肝汤三味药:枳实,芍药,生姜。
这三味药的药证讲过了。
大泻诸汤,在形式上似乎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小泻汤基础上,加上:
芩黄姜芍草,这五味药。原方中已有的不再加。
有人把这个当成一条规律,在目前出版的一些学者们的著作中就主张这一观点。
上一次在讲小泻肝汤的时,通过加减变例,已知经法不是死公式,是活法则。
是随着临床见证而加减用药的。
汤液经中所列的方子,只是示例。拿一个标准来示例。不是唯一的方子。
看一下这个方子的方证。
小泻肝汤,有胁下痛,这个枳实证。
以及痛引少腹,顺便带出了芍药证:腹痛,腹中痛,少腹拘急,少腹痛。
迫急之轻者,也是芍药证。重者,合甘草。
大泻肝汤里,多出了一些证候。每多一证,多加一味与之相应的药。
这个标准范式是加了三味,成为六味。六为老阴之数,主泻。这只是范式。不是死的定律。
事实上,加味可多可少。只要是在小汤的基础上依证扩大了的方子,就是大方。
现在看一下方证。
头痛目赤,这个是黄芩证。胆火上攻所致。
多恚怒,是大黄证。
迫急的基础上,又更加重了,近急到无奈的程度了,所以加了甘草。以缓迫急。
正因为有些增加的三个证,才加了三味相应的药。
而不是依抽象的规律,臆想着加的三味药。
同理,我们就知道了。如果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多出的证候不是这三个,而是其它的,加的药也就不同了。
所以,加什么药,加多少,一切依方证药证而定。
如出现:
舌赤,或心中烦而心下痞。则加黄连。因为这是黄连证。
心烦,烦热汗出,加竹叶。
足心热,加地黄
头苦眩,加白术。
迫急不致无奈的程度,而出现心下悬,心中如饥,则加大枣。
食不下,不欲食,心下痞硬,则加人参。
胸满,或腹胀满,加厚朴。
喘者,并加厚朴杏仁。
气噫者,加旋覆花。
所以,这样一来。这大泻肝汤,就变出一个庞大的系列方。不是就一个干巴巴的固定方子。
这些加减,看上去,都是形式上的,只见某方证,就加某药。对于其内部的机理似乎没有予以必要的关注。
这个内部机理是时方家们热心于讨论的事。这是中医发展繁荣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
现在,在经方家这里,按照“黑箱原理”,在临床上,只是照规律和法则去运用。而不是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对内因机理的分析上。
当然,对内因机理分析认识得透彻,可以由“自在”变为“自为”。更自觉地使用这个法则。
肝方总则:酸以泻肝,辛以补肝。
泻肝汤总则是,酸多于辛。
补肝汤总则是,辛多于酸。
而在补和泻之间,如果是平衡的状态。就是平调升降散收。
肝德在散,肺德在收。
如,枳芍二味为收,柴胡为散。
柴胡虽然只一味,但是量用的大了。用八两。枳芍各用三两或四两。
就成了平调散收升降的方子。
加上一味甘草做来平衡木的支点。
土居中为支点。
就是桂本中的柴枳芍甘汤。
桂本的这张方子,把宋本中的四逆散中的柴胡量加倍。
变成了一张调阴枢的方子。主口苦,咽干,腹胀,善太息等。
这个善太息,是个辩证的重大眼目。
只要抓住这一个证,就可以应用本方。
总则:第一条就是讲抓主证。然后是识病机。第三是明气宜。
这个主证,是具体见证。不是抽象的证的概念。即不是概念化的抽象的证。
这个主证,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国家的国王。一群贼里的贼首领。
这个首领也是人,与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起着决定的特殊的作用。
他不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证的概念与时方派的概念的区别就在这里。
擒贼要擒王。王捉住了,一群贼就散了。病邪就散了。
而主证有时候并不是明显的。往往是隐藏的。
就像现代战争中,指挥官混在士兵里面,穿一样的衣服。难以分出来。这就须要识别功力。
举个例子。个人的一医案。去年,单位的厨师病了,头眩欲呕,不能正常上班。西医检查,查不出病。怀疑是脑袋有问题,怀疑脑梗等。
此人,女,50余岁。西医让她到北京大医院检查。她没走,来问我时。我发现她在讲话时,总是摇脖子。问他怎么回事?她说后项发紧。不舒服。原来,这就是主证。主诉中没有。因为后项发紧并不严重。也不为所苦。所以,就不管头眩与欲呕这些次要证了。直接开了一副葛根汤。(注,无汗)。
当时开了五副。结果喝了二副就好了。现在一年了,也没复发。
这个例子只在于说明,临床诊断的时候,要细心找主证。
像破案一样找主证。
再如,那个候氏黑散。大家可能都用过,这方子有一个主证,就是心口窝发凉。只要有这个证,不管是啥病。用上准灵。
这也是容易忽略的主证。
从大泻肝汤说到方证药证,再说到主证,抓主证。对这张方子,就算讲完了。时方家们可以继续讲,讲内在的方义病机分析。这个做为时方爱好者们的思考题。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秘要》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三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䓖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 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熟食即下,冷食自能助药力。
折叠主治
1.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2.外台用治风癫。
折归经
此手太阴少阴足厥阴药也。
折方义
(1)1.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2.防风、细辛以袪风。3.人参、白术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4.当归、川芎以养血。5.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6.桔梗以和膈气。7.姜、桂助阳分而达四肢。8.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
(2)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
又附方:
金匮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滑石、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杵筛取三指撮,煮三沸,温服。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惊癫瘛瘲,日数十发。巢氏用治脚气。
煎服法:右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日三,再冷食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不下,热食即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