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肝方二:大泻肝汤(整理)

大泻肝汤: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者:

枳实(熬)[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甘草(炙)[土中木]、  黄芩[水中木]、  大黄 [火中木]、  生姜[木中土] (切,各一两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大泻肝汤: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者。

小泻肝汤三味药:枳实,芍药,生姜。
这三味药的药证讲过了。

大泻诸汤,在形式上似乎有一个规律,就是在小泻汤基础上,加上:

芩黄姜芍草,这五味药。原方中已有的不再加。 
有人把这个当成一条规律,在目前出版的一些学者们的著作中就主张这一观点。

上一次在讲小泻肝汤的时,通过加减变例,已知经法不是死公式,是活法则。 
是随着临床见证而加减用药的。
汤液经中所列的方子,只是示例。拿一个标准来示例。不是唯一的方子。 
看一下这个方子的方证。 
小泻肝汤,有胁下痛,这个枳实证。

以及痛引少腹,顺便带出了芍药证:腹痛,腹中痛,少腹拘急,少腹痛。

迫急之轻者,也是芍药证。重者,合甘草。

大泻肝汤里,多出了一些证候。每多一证,多加一味与之相应的药。 
这个标准范式是加了三味,成为六味。六为老阴之数,主泻。这只是范式。不是死的定律。 
事实上,加味可多可少。只要是在小汤的基础上依证扩大了的方子,就是大方。
现在看一下方证。

头痛目赤,这个是黄芩证。胆火上攻所致。
多恚怒,是大黄证。 
迫急的基础上,又更加重了,近急到无奈的程度了,所以加了甘草。以缓迫急。

正因为有些增加的三个证,才加了三味相应的药。 
而不是依抽象的规律,臆想着加的三味药。 
同理,我们就知道了。如果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多出的证候不是这三个,而是其它的,加的药也就不同了。 
所以,加什么药,加多少,一切依方证药证而定。
如出现:

舌赤,或心中烦而心下痞。则加黄连。因为这是黄连证。
心烦,烦热汗出,加竹叶。
足心热,加地黄 
头苦眩,加白术。
迫急不致无奈的程度,而出现心下悬,心中如饥,则加大枣。
食不下,不欲食,心下痞硬,则加人参。

胸满,或腹胀满,加厚朴。
喘者,并加厚朴杏仁。
气噫者,加旋覆花。

所以,这样一来。这大泻肝汤,就变出一个庞大的系列方。不是就一个干巴巴的固定方子。 
这些加减,看上去,都是形式上的,只见某方证,就加某药。对于其内部的机理似乎没有予以必要的关注。 
这个内部机理是时方家们热心于讨论的事。这是中医发展繁荣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
现在,在经方家这里,按照“黑箱原理”,在临床上,只是照规律和法则去运用。而不是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对内因机理的分析上。
当然,对内因机理分析认识得透彻,可以由“自在”变为“自为”。更自觉地使用这个法则。

肝方总则:酸以泻肝,辛以补肝。

泻肝汤总则是,酸多于辛。
补肝汤总则是,辛多于酸。 
而在补和泻之间,如果是平衡的状态。就是平调升降散收。

肝德在散,肺德在收。
如,枳芍二味为收,柴胡为散。 
柴胡虽然只一味,但是量用的大了。用八两。枳芍各用三两或四两。 
就成了平调散收升降的方子。 
加上一味甘草做来平衡木的支点。
土居中为支点。 
就是桂本中的柴枳芍甘汤。
桂本的这张方子,把宋本中的四逆散中的柴胡量加倍。 
变成了一张调阴枢的方子。主口苦,咽干,腹胀,善太息等。

这个善太息,是个辩证的重大眼目。

只要抓住这一个证,就可以应用本方。

总则:第一条就是讲抓主证。然后是识病机。第三是明气宜。

这个主证,是具体见证。不是抽象的证的概念。即不是概念化的抽象的证。 
这个主证,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国家的国王。一群贼里的贼首领。
这个首领也是人,与其他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起着决定的特殊的作用。
他不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个证的概念与时方派的概念的区别就在这里。
擒贼要擒王。王捉住了,一群贼就散了。病邪就散了。

而主证有时候并不是明显的。往往是隐藏的。 
就像现代战争中,指挥官混在士兵里面,穿一样的衣服。难以分出来。这就须要识别功力。 
举个例子。个人的一医案。去年,单位的厨师病了,头眩欲呕,不能正常上班。西医检查,查不出病。怀疑是脑袋有问题,怀疑脑梗等。
此人,女,50余岁。西医让她到北京大医院检查。她没走,来问我时。我发现她在讲话时,总是摇脖子。问他怎么回事?她说后项发紧。不舒服。原来,这就是主证。主诉中没有。因为后项发紧并不严重。也不为所苦。所以,就不管头眩与欲呕这些次要证了。直接开了一副葛根汤。(注,无汗)。
当时开了五副。结果喝了二副就好了。现在一年了,也没复发。

这个例子只在于说明,临床诊断的时候,要细心找主证。 
像破案一样找主证。

再如,那个候氏黑散。大家可能都用过,这方子有一个主证,就是心口窝发凉。只要有这个证,不管是啥病。用上准灵。
这也是容易忽略的主证。

从大泻肝汤说到方证药证,再说到主证,抓主证。对这张方子,就算讲完了。时方家们可以继续讲,讲内在的方义病机分析。这个做为时方爱好者们的思考题。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秘要》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三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䓖三分 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 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熟食即下,冷食自能助药力。

折叠主治

1.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2.外台用治风癫。

归经

此手太阴少阴足厥阴药也。

方义

(1)1.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2.防风、细辛以袪风。3.人参、白术以补气。黄芩以清肺热。4.当归、川芎以养血。5.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6.桔梗以和膈气。7.姜、桂助阳分而达四肢。8.牡蛎、白矾,酸敛涩收,又能化顽痰。

(2)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

又附方:

金匮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滑石、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杵筛取三指撮,煮三沸,温服。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惊癫瘛瘲,日数十发。巢氏用治脚气。

煎服法:右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日三,再冷食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不下,热食即下矣。

(0)

相关推荐

  • 山人医案数则及论述

    这里我从自己以前的几个诊病的医案中选几则,同时借机对几种病做开拓性的论述. 1. 嗓子疼 这个病第一次治,大该是2017年,有天晩饭时间,我太太诉说自己嗓子很疼.按以往的经验,她往往是第二天就会各种感 ...

  • 解读奔豚汤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奔豚汤的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奔豚汤. [ ...

  • 汤液经脾脏病方解大小泻脾汤(整理)

    小泻脾汤: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者. 方:附子一枚,干姜,炙甘草各三两. 在以前讲六经主时论时讲过.太阴纳甲子戊,应在子时,其合神为丑.为一阳初生,阴气盛旺之时.其于卦也,为复卦.一 ...

  • 汤液经法:救误大泻肝汤 大泻心汤(20)

    今天咱们开始讲救误五大泻汤,先说救误大泻肝汤,治疗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止.处方是枳实.白芍.旋覆花.竹叶.代赫石,不该用吐法的病用了吐法.因为心藏神,神气素虚就是心气虚 ...

  • 大泻肝汤神效降低舒张压治疗高血压

    配方: 枳实(熬)30克.白芍30克.甘草(炙)30克.黄芩10克.生姜(切)10克.大黄10克. 用法: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治疗: 头痛目赤,多善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 ...

  • 王四进经方讲座-43-辅行诀之救误五大泻汤;大泻肝汤

    误汗在伤寒论中有好几个方子,比方在第76条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主之,这个新加汤是治疗感冒发汗后人体肌肉里面水分不足了,营卫里面的营气太少了,造成的浑身肌肉疼, ...

  • 辅行诀:大泻肝汤

    [原文]大泻肝汤.治两目赤痛,心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连及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 (金中木),芍药(金中土),甘草炙(土中木),各三两 黄芩(水中木) ,大黄(火中木) 生姜切(木中土),各一两 ...

  • 辅行诀:救误大泻肝汤

    原方:救误大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指津血虚衰,脉细微.虚软无力之类,暗示下面的病证是个虚证),有痰澼发动(指口淡作呕,痰涎多.涎唾多之类,是里虚寒证的表现),呕吐不止(以上有用小半夏汤.半 ...

  • 《辅行诀脏俯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大泻肝汤【一点资讯】

    17味药物阴阳五行属性归类简论: 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性药(阳):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17 木中木(阳中少阳) 4 桂(肉桂),木中木.辛.甘,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 ...

  •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辅行诀之救误五大泻汤;大泻肝汤(43)

    误汗在伤寒论中有好几个方子,比方在第76条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汤主之,这个新加汤是治疗感冒发汗后人体肌肉里面水分不足了,营卫里面的营气太少了,造成的浑身肌肉疼, ...

  • 辅行诀大泻肝汤图解(六)

    ​二.辅行诀大泻汤组成图解 大泻肝汤:本脏小五边形五角外本脏体味药加五边内每个角内五脏的一味体味药 如肝之体味酸味枳实金木(81)加 木脏体味酸味芍药金土(83) 火脏体味苦味黄芩水木(101) 脾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