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型人格,开挂人生的核心气质

引言:

一、目标最重要,因为它可以将人的实际功率最大化
世界上最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博恩·崔西说:“成功等于目标,其它都是对这句话的注解。”
人们对成功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们这里把成功就定义为:达成你自己想要的目标。你想要什么,大富大贵?小富即安?安贫乐道?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你就成功了。
卓越人生教育方案的七个要素,包括目标、运动、阅读、尊师、睦友、不吃、不玩。其中,目标是最重要的,它就像一条项链,把其他六个要素串在了一起。因为如果一个人从内心追求“卓越人生”这个目标,他就会主动地去做其他六件事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像王阳明一样,立下“做圣人”的目标,他是不是就会,自动的不贪吃、不贪玩,把时间用来读书、习武,寻求良师益友帮助自己快速成长?因为那是他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为此他会愿意去做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事情。
既然目标如此重要,接下来让我们理解一下“目标”这个事情。
虽然我们新教育圈一直在强调目标,成功学也一直在强调目标,但是以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看,绝大多数人并不是真的理解目标。因为只有目标型人格才能真的理解“目标”这件事情。而绝大多数人是感觉型人格,感觉型人格是难以理解目标型人格的。就像庄子所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个世界难以理解另一个世界。我从接触“目标”这个概念开始,经历了整整10年的学习体会,才发现了目标型人格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这个理解过程我的体会是太难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目标型人格,我们需要对照着感觉型人格一起解释。
人和人在天赋资质方面的差距是相差不大的,所以佛家说:人人皆可成佛,儒家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这里我们用汽车做一个类比。
两台汽车,额定功率是相同的,比如说都是100千瓦。如果赋予汽车以人格:目标型人格的汽车,可以逼近或者达到额定功率100千瓦;而感觉型人格的汽车,实际功率也许只有10千瓦,甚或1千瓦。在人类身上,决定实际功率的,取决于你是目标导向还是感觉导向。目标型人格的实际功率,远远大于感觉型人格。
二、为什么目标型人格的实际功率可以最大化,远大于感觉型人格?
拿公司做个类比。在企业界,存在一个说法叫做“多元恶化”,说的是一个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最后导致经营恶化的情况。与多元恶化相对的,是聚焦策略。比如曹德旺先生创办的福耀集团,在经历过多元化投资惨败的教训后,决心聚焦于汽车玻璃,还不是玻璃,而只是汽车的玻璃,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汽车玻璃的行业老大。在企业界,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为什么聚焦往往带来顶尖?因为一个组织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上限的,全部精力和能力聚焦在一个点上,当然比分散更容易出成绩。仁青从2017年开始聚焦于青春期教育,也是受此启发。
从企业回到人这个主题。相比组织,一个人的精力更加有限,能力范围更加有上限,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能力边界的。在人生短短几十年之中,要想有所成就,能量聚焦于自己擅长的事情当然是很关键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在一个行业深耕细作,而是在一个行业内混日子,或者转换了好几个行业,每个行业都蜻蜓点水,他很可能就会面临中年危机。所以,人很忌讳不在一个目标上进行深入积累,或者不断的转换目标。
感觉型人格,就是一种无法让能量聚焦的性格。
这里我们先解释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新教育圈经常说不要找感觉,有的家长就搞不清了,所以有人提问:感觉和感受的区别是什么?难道我们不应该培养孩子敏锐的感受力吗?
在我们的这次分享中,感受被定义为“感知事物”,感受力就是“感知事物的能力”,感觉呢,是由此带来的情绪和,感觉吧。。。
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个学生发现,老师好像瞪了他一眼。他敏锐的感受到:老师对我有意见--这孩子不钝,感受力还是有的。但是,如果他由此认为,老师对我不满对、讨厌我,因此看到老师就怕怕的,见到老师以后躲着走。这就是陷入了情绪和感觉。因此,人是应该具备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感知到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如果由此长期陷入各种各样的、特别是负面的、让你感觉不爽的情绪和感觉,比如焦虑、痛苦、失落、愤怒、恐惧、狂喜、自傲,并由此驱动做出一些行为来,比如说胡思乱想、消沉、逃避、装清高、找回面子等等,那就是找感觉。
只要是人,都有一定的感受力,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而感觉型人格,是特别容易被感觉主导的人格。因为,感觉型人格不仅没有目标,而且欲望和自我都很重,很容易被欲望和感觉所支配。这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他会被自己的欲望和感觉牵引着,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干扰,什么事情都能过来把他的精力分一部分走。
比如说,欲望中的“吃”。现代人普遍很爱吃。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人们经常上班的时候叫外卖送来糕点奶茶,下班去探寻城中美食。这网络查找、点餐、约人、吃饭、往来交通的时间,每天可以占去几个小时。
比如说,感觉中的“好奇八卦”,打开电脑工作的时候,忽然跳出各种新闻八卦网页,忍不住点开看了一个又一个,在别人的家长里短中找感觉。
比如说,感觉中的“在意他人看法”,和同事、老板一个不爽,各种情绪可以堵在心里很久消化不去,比如说,今天老板看我的眼神不对劲,心里纠结翻腾很久。每天这样搞,一个人的精力就被大大分散了。
第二个结果,情绪和感觉,会影响判断、影响行动,妨碍达成自己的目标。
举个例子,《围城》这本书结尾处,最后一个场景,方鸿渐和孙柔嘉大吵一架之后,各自怀着美好的愿望返回家中,双方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好,为此还计划好了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去哄对方开心。结果,刚开口没几句话,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稀里糊涂得到了一个与他们目标完全相反的结局—离婚,两人出门之后都很懊恼。他们就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达成目标,而是被感觉障碍了目标的实现。
而目标型人格,就是一种让能量聚焦、达成自己目标的性格。目标型人格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心中有目标,而且坚信自己能够达成目标,他的思想和行为做事都围绕着目标进行。第二,心思单纯不纠结,不会因为追求欲望而耽误目标,也不会因为感觉不好而影响目标。这里我用一个实际案例来形象的解释一下。
三、目标型人格案例: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上学时属于“抄人作业的笨蛋”,成家后也不善言辞、不善与人交往、从不读书,没有才能、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背景,但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民,却在他那个年代积累了数百万资产,给儿子们在北京买了房子,安排好了铁饭碗的工作。现在和母亲一起在北京养老,含饴弄孙,过的很惬意。
这是一个典型的目标型人格案例:把他有限的能力,全部聚焦在一点而产生的能量。
今年春天,父亲来到学堂待了两周,恰好我有事外出。回到学堂之后,发现学生们特别喜欢和倾佩父亲。学生们说,爷爷平时没什么话,但是为她们做了特别多的事,他一刻不停歇的把学堂所有陈年累月该修补的地方全都修补好了;她们还说,父亲做事的时候很专注,效率特别高。然后我发现,有些地方的修补需要某些零配件,镇上和市里都买不到,但是这也没有让父亲放弃,他竟然自己动手制作了所需的零配件;有些地方我们反复请专人来修都没有搞定,这次都被父亲彻底修好了—请注意,我父亲的本职工作从来不是工匠。学堂该干的活儿都干完了,父亲也待不住了,坚持要回北京。我送他去车站的路上,无意间问了他几个问题,才发现原来我的父亲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目标型人格。
我印象里比较深刻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你平时做事情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可能做不成呢?父亲回答:从来没有想过会做不成,怎么可能做不成?只要我想做一件事情,脑子里全是这件事情,想尽各种办法,是一定会做成的。我想做的事情,都做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是:那你在做完这件事情之后,会想什么?父亲说:都做完了,还想什么,什么都不想了。
我拼凑了一下父亲的人生,发现他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他要争取一个房地产项目,求人帮忙一件事情,修理一个破铜烂瓦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是他当下全部的目标,他坚信自己能够达成这个目标,为此全力以赴的去争取。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让一般人“感觉不好”的事情,比如“这个项目会不会给我”这种焦虑担心的情绪,比如“城里人看不起农民,用眼神鄙视我”这种自尊被侵犯的感觉,比如“哪里都找不到配件”的困难处境,但是他没有停留在这些困难和情绪感受之中,只是想办法,只是行动。一旦完成,马上闭目养神去了。然后是下一个目标,如此往复。欲望和感觉都没有障碍住他。
如果换成刚大学毕业的我,会怎么面对这些事情呢?要去求一个陌生人帮我?我才不干呢!或者发怵觉得自己做不到。你鄙视我,我还鄙视你呢,姑奶奶不干了!买不到配件,那就算了吧,反正不修也能用。我这样估量完父亲之后,觉得他在目标这方面简直达到圣人境界了:该出手时就全力出手,不出手时就闭目养神,无神思消耗,所以他身体和精力一直都特别好。
后来我给父亲打电话,继续“采访”他关于目标型人格的心理活动,他回复了我一句话:和目标无关的话不说,和目标无关的事不做,和目标无关的人不交。
说实话,目标型人格很多时候是不讨人喜欢的,我父亲最后一句话就是这样的。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说:生命太宝贵,不值得和庸人交朋友。这句话让人感觉,也挺不好的,是吧?
话说回来,像乔布斯、比尔盖茨、达里奥、贝佐斯这样的人都是典型的目标型人格,事实上,正是这些人为人类的整体利益作出了最大贡献。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感觉型人格,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目标型人格,会觉得他们冷酷不近人情。因为目标型人格没有配合感觉型人格的找感觉,他们就事论事直指目标的思维行为方式,让感觉型人很不舒服难以理解。
因为他们聚焦于目标,自己又不注意感觉。如果你不在他的目标范围之内,或者他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照顾你的感觉,而是为了提高效率,直来直去,感觉型人格就会觉得被侵犯了自尊。所以乔布斯说:我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不用在意他们的自尊。目标型人格之间,直接讨论事情,效率高;但是和感觉型人格对话,则要想着照顾他的感受,照顾他的自卑,不伤他的自尊,等等,很多时候就为了这种事情在表面打转转,根本讨论不到事情本身上面去。效率特别低而难以成事。这些年我有时候会见到一些比较年轻的企业家,他们往往就是这个特点,你不在他的目标之内,就会被忽略。但无论如何,我已经理解了目标型人格,而且自己很大程度上已经消除了感觉,所以即使感觉被冒犯,也是一闪即过。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目标型人格和感觉型人格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总结来说,目标型人格,就是“无我”,不受自己欲望、情绪、感觉的影响和障碍;有什么呢,有事,有目标,有明确具体要做成的事情,而且坚信自己可以达成,为此会想方设法的去说话、做事、找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与目标无关的杂念很少,无关的精力消耗也很少,聚焦能力和精力来达成目标。《琅琊榜》里的梅长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在目标型人格的眼中,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怎样呈现的。
四、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当下目标
做一个定义,长期目标是大于10年的目标,中期目标是三五年目标,短期目标是一年目标,还要再加一个,当下目标。
(一)长期目标
(1)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长期目标是不存在的;对于成功者来说,长期目标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说到长期目标,需要把人分为上士、中士和下士。
上士,极其稀有。他们在人生的很早阶段,就知道了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事情,比如巴菲特、达里奥,十来岁就确信自己是要做金融投资的,乔布斯、比尔盖茨,也是十来岁就确信自己要做电子计算机行业,后面确实一生践行,取得极高成就。所以乔布斯后来可能是根据他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斯坦福的一场演讲中,给了年轻人一个建议:一定要找到你热爱的工作。
但是,我觉得他这句话说给作为大多数人的中士听,有误人子弟的嫌疑。因为大多数人,是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的。他们一生寻寻觅觅,经常转换职业,或者守着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郁郁寡欢到离职,你如果真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热爱的职业,就会变成《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寻寻觅觅,一事无成。对于这种现象,我更推荐稻盛和夫的观点:人生要取得成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做你爱的事情,二是爱你做的事情。《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书中是这个观点:不要寻寻觅觅,把当前的工作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做到极致,做到优秀的不能被忽视,到时候你自动就找到自己的方向了。山长在清心二年级课程中也传递了这样的观点:不要到处去找目标,在当前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的研究,做着做着,目标就会自动浮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甚至不要考虑我喜欢什么,做好了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相比老师,我更喜欢律师的工作。几年前还在迷茫,但是当时感觉再不好,被压力推动着也逼迫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好,在不断提高的学习和工作中,我的人生目标确实自动浮现了,就是山长的四大愿望:真教育、佳弟子、明师、传统文化。这个目标要求自己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现在一边读书学习,一边教孩子,一边传播新教育,内心合一多了。
实际上,成功者的长期目标都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从当下一点一滴做出来的。马云做老师的时候,肯定想不到他将来能够创建阿里巴巴;清一山长开始做电器生意的时候,应该也没有想到他会创办今日大学;四通一达的创始人,当初起早贪黑、辛辛苦苦亲自倒腾货物的时候,应该也没有想到今天快递业如此迅猛发展,成就他们七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天下之大作于细,天下之难作于易。在你的能力眼界见识还不够的时候,你连想目标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从当下的事情做起,做到极致。
虽然长期目标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它,就是志气,志气是一种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心气,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至上精神”,让一个人从弱者变成强者。
(2)长期目标的替代词:志气
说到长期目标,一般人会理解为将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以此来倒推,我现在应该做什么。比如说有的孩子说我的目标是做画家,倒推过来我现在应该学习画画。所以不爱学习,爱画画,她认为是符合自己目标的,理直气壮。你如果以画画作为切入口,说你要考成为画家就得考某某艺术学院,考某某艺术学院就要高考考高分,所以现在就要学好数理化语政英史地生。然后你发现,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了呀,怎么断断续续就是不能坚持执行?孩子还是想着逃避学习去画画?因为,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志气,她口中的长期目标只是个自欺欺人的东西,欺骗父母欺骗自己,用来逃避困难,做自己喜欢因此显得相对轻松的事情。
关于志气这一点,我也是从清心二年级课程中受到的启发。山长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自己小时候哪有什么长期目标,有的就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志气,通过读书在思想上超越了大多数同龄人,通过习武超越了自己的书呆子气质,通过做生意超越了书生局限,超越了绝大多数人。因此,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不甘平庸的至上精神,此时此刻你做的事情就是目标,纯粹专注,活在当下,把它做到最完美,最快速,超越自己最终而超越他人,你就是有目标的人。
这里给家长什么提示呢?注意你的教育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
(二)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虽然不存在,但是中短期目标是比较管用的,这也是被西方有证可考的样本随机调查研究所证明了的一个结论。先看下面一个故事:
弗洛伦斯·查德威克曾经成功地横渡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卡塔利娜海峡,创下了全美和世界纪录。在那以后,查德威克就一直暗下决心,试图要打破原有的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世界纪录。
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她和教练们选定了挑战的日子。上天爱捉弄人,在她横渡海峡的当天,她遇到了海上少有的恶劣气候。不过,挑战的刺激就在于征服艰险。查德威克为了这一天已经为各种突发事变做好了应对方案,她还曾经在大西洋深海中做过备战训练,而且她当时也正处于极好的运动状态之中,于是,她下决心与海上的风浪比个高低。
由于天气恶劣,查德威克感到海水冷极了。这的确是个不小的困难,但由于经受过了严格的训练,她很快便适应了寒冷的海水,教练又给她全身涂了一层油脂,确保她免遭冻伤。除此之外,查德威克的教练们一直与随行报道的记者们划着船跟在她的左右,还不时地从保温瓶里给她倒出能够保持体温的热汤。在她同严寒、汹涌的大海搏斗时,他们一直在鼓励她。
然而,尽管教练们和查德威克事先做了周密的计划,训练也是超乎寻常的,但仍然有一个因素被他们忽视了,那就是海上的大雾。当雾幕垂挂下来时,海上的能见度只有几英尺远。海天的交界处,以及远处的海岸,全被大雾吞没了。游着游着,查德威克开始变得不知所措。由于四周什么也看不到,冰冷刺骨、汹涌起伏的海浪似乎也变得愈加猛烈了。长时间在寒冷的海水中浸泡,查德威克的胳膊、腿、手、脚都开始抽筋,她感到浑身疲惫,肌肉酸疼极了。最终,她让教练们把她拉上了船,放弃了这次准备已久而且信心满满的横渡计划。
谜底:
随行的记者扼腕叹息,因为他们透过可视望远镜已经知道,查德威克距离终点只有200米了。
当记者们把这个残酷的事实告诉刚刚缓过劲儿来的查德威克时,她回答说:“即使教练把这种情况告诉她,结果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她对他们说:“我看不到我的目的地。我甚至没法肯定我的脑子里是不是真的还有这个目标。”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明确的目标,就会丧失动力,这个目标越近越好,太遥远了就会迷失,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不存在的长期目标。所以,一个人应该为自己规划一年目标、三年目标或者五年目标。我们的国家不就是五年一个目标规划吗?
我们学堂的孩子去年备考SAT的时候,越是临近考试,他们越是表现出来前所未有的努力,这就是临近目标所产生的动力。今年的学生,由于还有一两年的准备时间,就不像上届学生那么拼了。因此必须给他们增设中间目标,多久之后考托福,多久之后参加SAT官考,多久之后学西班牙语,等这一系列目标完成的时候,三语高中的考试也到时间了。从第一个托福的小目标开始,就要分解到新概念什么时候背完,今天应该完成多少量。
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这样的安排和体制学校的中考、高考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是,对于新教育来说,知识学习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新教育更注重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实现从被动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体验到高效学习,在高效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建立其他优秀的信念和习惯,包括目标型人格。
(三)当下目标
(1)完成既定目标的意识和能力—执行力
长期目标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中短期目标,也要分解到每天的小目标来进行。只要是目标,最后一定归结为今天的目标,你完成了多少;今天,你超额完成了多少。
换成企业的行话:今天,本周,本月,你推进了几件事情。这个时候,对于目标的完成情况就变成了执行力。
说到执行力,有次在网上看到马明哲和一位女强人领导的故事,给我很大触动。马明哲在参加完一个会议之后,一边拍PPT一边写具体要求,会议结束后也完成了工作部署;这位女领导和她的中层干部一起参加一个培训课,她边听课边写邮件,课程结束后,邮件发送,让同时听课的下属们马上去执行了。普通人开会,会而不议,议而不断,断而不决,决而不行。而这种执行力超强的人开完会之后已经部署完毕行动了。这就是完成目标的速度,做事的速度,推进的速度。这个速度,就是读书人特别缺乏的执行力。
今天的目标定了多少,完成多少,超额完成多少,完成的速度如何,这是从小就可以培养的执行力。
(2)说话、做事之前,先想目标,不因情绪感觉障碍目标—目标感
说话做事之前,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这和我的目标有没有关系,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教育孩子,先想:我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和爱人争吵,先想:我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走进银行办事,先想:我的目标是什么?参加会议,目标是什么?走进商场,目标是什么?走进医院,目标是什么?比如说我平时带孩子去医院,我的目标一般只是让医生进行器械诊断,不求治疗,这时就要选择人少的医院和科室。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这种目标和做法上的选择,就会被护士指派去人山人海的儿科,本来30分钟可以解决的问题要用一个上午。根据目标选择最佳策略,这是需要刻意练习和反省总结才能形成的直觉思维,文末附有相关文章。
五、当今的家庭和社会正在不遗余力的培养感觉型人格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型人格。这个话题牵涉的内容比较多,留待金华交流会的线下分享交流来解决。

这里简单说一点,感觉型人格的家长培养不出目标型人格的孩子;目标型人格的家长,如果你不懂怎么有意识的去教育孩子,也培养不出目标型人格的孩子,就像我父亲一样的情况。因为在我们家,父亲是目标型人格话不多,母亲是超级感觉型人格,她的话语和情绪充满了家庭,成功的把这个人格传递给了我。
而当今社会一个可悲的事实就是,家庭和社会,都在和这个培养目标对着干,越来越变本加厉的培养超级感觉型人格。感觉是个无底洞,喂是喂不饱的,只会让感觉更加的滋生,但这就是多数家庭在做的事情。至于社会方面,随便看看网络、广告里的内容,就知道了。
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卓越人才,对于教育的选择就必须是: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如果世俗要把孩子带到沟里去,我们作为重视教育的父母,要能够清醒的看到和阻断;代之以自己内心清晰坚定的教育原则,让孩子养成能够获取人生幸福的目标型人格。
(线上答疑略,请参考完整分享录音)
相关文章参考链接,达里奥《原则》分享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