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得掉的评事街,拆不走的南京人情怀!
离南京最闹腾的夫子庙不远处有条千年古街,北起建邺路(笪桥)南至升州路,小街长不足千米,宽度仅容两辆车并行,这里曾经是南京历史上最热闹的商业区,早年北方人聚集在此经营皮毛及牛羊肉生意而被称之“皮市街”,不知后来怎么就被豪爽霸气自信的南京人讹称为“评事街”了。
50年代的评事街,是整个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方,其地位不亚于今天的新街口。如果说老城南是全南京的C位中心,那评事街就是所有老城南人C位中的C位。儿时欢喜往城南跑,少不了要转一圈评事街,因为这里有说不尽的美食,如:最地道的南京板鸭、“最有南京味”的牛肉、外焦里嫩的牛肉锅贴等,至今仍留在很多南京人的记忆中。所以说“一条评事街,半部城南史”一点不为过.......
如今的评事街,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鲜,几百米长的狭窄巷子,两旁老屋墙壁斑驳,拆迁工地一片狼藉,收旧货、搬家的三轮车往来不断,嘈杂纷扰,让人怎么也无法与当年繁华的商业街区对得上号。
为了保留心中那一点点记忆,抓紧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痕迹,也许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会销声匿迹或再被以讹传讹的面目全非了.......
不多说了,上图!
评事街当年可是个重要的商业街区,而一巷之隔则是闻名的江宁府署以及甘家大院;附近还有船板巷、走马巷、绫庄巷、打钉巷,大小街巷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1903年地图)(本图片来自网络)
评事街北起建邺路,南止升州路,长不足千米......
评事街自清末民国起就是南京专门经营皮毛生意的商圈,北方及回民聚多,所以它曾经是南京回民生活最集中的区域,至今周围仍然有大量的清真餐馆及清真美食.....
南京最牛X的牛肉锅贴就在这儿!锅贴个个外表金黄,体大饱满、皮脆汁多,咬上一口有种很酥脆的感觉。
这家清真馆天天排长队,为吃一碗牛肉面和锅贴得排上数十分钟之久是常态
吃完了再带一份走也基本是规定动作
清真馆不远处的这家老太皮肚面店能在老城南一片废墟中依旧坚挺20多年是有它的道理的,对于许多老城南来讲,记忆中最正宗的皮肚面就该是这个味道,吃了20多年了都不会腻。
你若要疑问这家老太皮肚面店里怎么没见老太呢?这位就是传说中的老太,估计也是当下评事街最漂亮的老板娘了。
据说这家面条好吃主要是油渣作配料,路过此店时我对这一锅渣的用途还云里雾里.....,仔细观察了老板娘面条操作的全过程:清水汤底,沸腾倒入老卤汁后即将皮肚、猪肝、腰片、肉丝、香肠、木耳、鸡蛋、平菇、青菜、榨菜等十多种配料一起抛入锅中,然后迅速倒入刚煮好的面条,撇去浮沫,不到一分钟便可上桌。
我也忍不住来碗南京皮肚小煮面,味道的确不错,皮肚软硬恰当,入味深,是值得一去品尝的南京“苍蝇”面馆,难怪它能在老城南一片废墟中依旧坚挺到现在。。。。
如今政府开始重视老城南的老区改造了,重要的建筑均标上保护标记,这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苏大昌酱菜店店面的遗址,该建筑建于上世纪初(1911年左右)
苏大昌酱菜店老板的孙女仍坚守在祖传的老宅里,她告诉我此门面及铁门仍是当年的料,一点未改动,门前的电线杆的杆龄比此房子还长。
眼前就是这根比苏大昌店面建筑年龄还老的电线杆,至今仍竖立在街头发挥作用
这个小二楼结构的一楼房间作为现在仍在经营杂货,别看地盘不大,但东西可是样样俱全,卖着各式各样的小玩艺,有什么需要就去店里是附近居民多年的习惯。
小店老板告诉我这个小二层楼也是1911年建的,如今面临拆迁....
评事街两边正在进行拆迁改造,窄窄的街道两侧列入文物保护的老房子有数十座,马头墙、老虎窗、木栏杆、小阁楼、窄阳台···在评事街触目皆是,保护好这些古老建筑是守护评事街灵魂的关键。
如今人去楼空,唯有忠实的狗狗仍在坚守
老清真作坊
评事街一带的历史风貌是南京自明清以来逐渐传承自成的风格,居住建筑由传统多进合院式逐步演进为独栋式、里弄式、现代合院式构架,这里也秉承了代代流传的南京民俗和回民清真文化,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市井文化、区域风俗和南京味道.....
一些如今罕见的老手艺人仍不时地在这条老巷子里来回穿梭,因为评事街有多长,老城南人的日子就有多长......
几百米长狭窄的巷子,两旁老屋墙壁斑驳,拆迁工地一片狼藉,收旧货、搬家的三轮车往来不绝
如今评事街一带的老城南街巷已经成为年轻人缅怀老巷风光的地方,而坚守在这里享受恬淡生活的大多是舍不得离去的老人.......
在南京,如果要找一条巷子最代表老城南,那么建于六朝的评事街当属无愧。这里有秉承千年的南京风俗,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老城南市井文化、区域风俗和南京味道。这个已有千年的历史古街道就是南京变迁的历史,“一条评事街,半部城南史”早已深深地烙印在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心里,真是“拆得掉的评事街,拆不走的是南京人情怀”。
作者:俞雨生 执业医师(主任医师)、签约作家(科普中国)、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