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脾瘅和消瘅
现代糖尿病中医概述
自《黄帝内经》提出消渴,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与发挥,对消渴的论述已较完备:古代消渴以“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为基本特征,以“阴虚燥热”为主要病机,治法不离益气滋阴润燥。自西医糖尿病概念引进至今,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将糖尿病归属古代消渴范畴,按消渴理论辨治糖尿病。然而现代临床所见糖尿病却多数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并且多数为肥胖,与古代消渴有很大不同。
不得不思考,糖尿病是否等同于消渴,完全按照消渴理论辨治糖尿病是否正确。因此,需要重新认识现代糖尿病,从而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益指导。
糖尿病应首先区分胖与瘦。现代糖尿病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型,即肥胖型和消瘦型。类型不同,发病的原因、病理特征、进程和预后都有很大差别。
肥胖型糖尿病
肥胖型糖尿病是以肥胖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糖尿病,血糖升高的同时常伴有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尿酸升高等多代谢紊乱,多因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醇酒炙煿,加之久坐少动,致饮食水谷堆积壅滞,日久化热而成,一般为按现代医学标准分类的2型糖尿病,是临床糖尿病的主体人群。
根据《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的论述以及肥胖型糖尿病的特点,可将以过食肥甘为始动因素,以肥胖为根源的肥胖型糖尿病归属脾瘅范畴。
脾瘅阶段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发展为古代所论之“消渴”,若消渴日久,变证百出,则进入后期并发症阶段,肥胖(或超重)—脾瘅—消渴—消渴并发症是肥胖型糖尿病的自然发展进程。
消瘦型糖尿病
消瘦型糖尿病是以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糖尿病,患者往往体弱偏虚,并且病程始末均不出现肥胖,其发病多与遗传、体质、情志等因素相关,包括按现代医学标准分类的1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笔者认为起病即瘦的消瘦型糖尿病应归属“消瘅”范畴。
《灵枢·五变》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王冰注:“瘅,谓热也。”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五》注:“瘅,热也,内热消瘦,故曰消瘅。”张志聪《灵枢集注》注曰:“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结合《内经》论述及各家注释知,先天禀赋薄弱是消瘅发病的先决条件,情志郁怒是促使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化“热”是其主要病机,消瘦是其基本特征,消瘦型糖尿病临床特征与消瘅类似,故可将消瘦型糖尿病归属“消瘅”范畴。
若消瘅日久,内热持续耗灼阴液,则可发展为消渴。如《灵枢·本脏》:“肝脆脾脆,则善病消渴易伤。”提示了先天不足者发为消渴的情况。消渴日久,亦将归于后期并发症阶段,故消瘅—消渴—消渴并发症是消瘦型糖尿病的自然发展进程。
肥胖型糖尿病和消瘦型糖尿病是临床两大主要类型,由于病因不同,二者起病时归属不同,但随着病程发展,当二者均进入消渴阶段后,核心病机及其后的发展过程则又趋于一致,可谓殊途同归。
古人因检测手段局限,仅以临床症状为依据,故所见多限于消渴阶段,缺少了对消渴之前即脾瘅或消瘅的论治,而消渴之后的并病阶段,因症状表现类同水肿、关格、雀盲、痈疽、胸痹、中风等其他疾病,亦不再归于消渴的证治,因此古代所论“消渴”是对糖尿病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症状、体征、病机、病理特点等的综合描述,并不能完全涵盖糖尿病发展、变化之全过程。
对于消渴之前的脾瘅、消瘅阶段古今所述尚少,因而有必要系统研究消瘅、脾瘅,以期为糖尿病的中医临床施治提供指导意义。
脾瘅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终身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升高,但根据目前国内已知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单纯降糖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我们通过多年对糖尿病的中医机制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中医是完全能够根治糖尿病,并且能逆转其并发症的。
多年的临床发现,糖尿病的中医发病机制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到全身多个脏器系统。我们曾三次在养生堂节目里,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做了深度的剖析。今天仅探讨脾胃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从一个层面揭示糖尿病的发病内在机制和规律。
理论依据(脾瘅)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奇病论》
王冰注释:“瘅,谓热也。脾热,则四脏同禀,故五气上溢也。生因脾热,故曰脾瘅。”
我们临床研究也发现:糖尿病的发病,与长期过食鱼肉辛辣油腻饮食,造成中焦脾胃积热壅堵,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尤其是青壮年的糖尿病患者,早中期的糖尿病病人,多有中焦脾胃积热郁堵的脉症,颇符合脾瘅的特点。
临床研究还发现脾瘅的患者,不仅有中焦积热郁堵,还常有脾气虚。脾气内虚,也是中焦结热产生的必要因素。所以脾瘅期的患者,常常是既有脾气亏虚,又有中焦结热郁堵的双重特点。
辨证要点(脾瘅)
脾气虚:病程长,面色红中带黄,皮肤松弛,身体虚胖,腹部胖大;易疲乏无力,四肢沉重,下肢酸沉;小便泡沫多,大便易溏粘软,阴囊潮湿,脚气;舌胖大,苔腻;右关脉按之芤软。
中焦结热:血糖高,面色红,唇红;纳旺易饥,口干渴,口臭,易口腔溃疡;大便溏、臭、粘;怕热多汗。心下压痛,舌红苔黄腻,右关脉滑。
儿童糖尿病初期表现:面红润,怕热,易汗出,吃得多喝得多,形体偏胖,容易疲倦等。
脾瘅病阶段的饮食禁忌
1、饮食不宜过饱,不宜长期过食鱼、肉、辛辣、油腻、酒等易生热生湿的食物。
中医认为
牛肉温补脾胃,加重中焦积热;羊肉温肝补肝,加重肝经郁热;鸡肉补肝,易造成肝经郁堵;
猪肉补肾,易生湿生痰;鱼肉易生内热;辣椒、花椒、胡椒、生姜、大蒜、桂皮、大料等,辛辣温香,易生内热;酒既助内热,又助内湿。
所以已经患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易患人群,不宜多食这些食物,否则易加重内热,升高血糖。
2、瓜果蔬菜菌类,多性偏凉,有一定的清内热作用,多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有益于糖尿病,宜多素少荤。
3、绿茶,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但性偏寒凉,不宜久用。长期饮用容易造成脾肾阳虚,不利于身体健康。
4、思虑多、压力大,易郁滞肝胆气机,不利于脾胃的运化,保持心情舒畅,也有利于血糖的稳定。
5、久坐久卧少动,易壅滞中焦气机,糖尿病人宜多活动,让气血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