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缺乏科学精神,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饶毅教授此人颇有人格魅力,他的言谈举止等很受北大学子的爱戴。他曾写过一本名叫《饶议科学》的书,其中多是针对中国的现实国情,从科学界到体制方方面面讲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据北大他的学生说,饶教授是一个相处久了会自然而然尊敬的人,这个尊敬最初不是来自他的科研成就,而是来自他风趣幽默又不失严谨的人格魅力。当然,在众多评价饶教授的声音中,也有一些批评他的话,但多数批评他的人,深入了解之后,都会赞叹他是个直率的人。
正视中国科学历史,走出自我麻痹的辉煌
饶毅教授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缺乏科学传统,缺乏科学精神,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缺陷,但在民间却曾流传出另一种说法,“中国古代科学先进,明清才衰弱”,说明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不是缺失的,而是近代衰弱了。根据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大部分国人对后一种观点赞同度更高,但饶教授却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中国人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由此分不清中国古代到底是科学好还是技术好。实际上中国古代领先于西方的大部分都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不属于中国科学。而极具创造力的中国人,明显在诗词歌赋方面创造力更高,四大发明不是科学而是技术。科学是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而科学突破的前提则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很显然中国古代并没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古代先进的技术更是不能直接与科学画上等号。国人期盼中国古代科学领先于外国,所以引进了“李约瑟假说”,但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不可再麻痹自己说古代中国科学领先与外国。
在了解古代科学的时候,一定要区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中国古代对于风雨雷电的解释大多从神话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科学分析出现该现象的自然规律,虽然有张衡发明地动仪,但其也仅是做了地震发生时的反应,并未从深层次探讨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古代的算术类书籍大多都是告诉学子,应该如何计算,却没有讲出这样算背后的原理。即使是在两百年前的中国,这样系统的科学在华夏大陆也还未出现。
所以中国的科学所历经的不是由盛转衰的过程,而是一个从无到有建立的过程。正视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不自我麻痹沉浸在中国古代技术鼎盛的幻象中,才是当代青少年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
科学精神缺失,反映出国人的好奇心不足
“科学”这个词本身是从西方国家流传过来的,也就是说近代社会“科学”才真正被中国人重视。中国古代社会向来推崇的是儒学文化,也就是推崇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为官,因此在中国的土壤下,生长的都是一些大文豪而不是科学家。毕竟当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不是做科研。
曾经中国的整个文化氛围并没有提供适合科学探索精神生长的土壤,儒家文化更多地教给学子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是为官的要求。
而中国古代对于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通常都赋予其一定的神话色彩,民众遇事更多的不是思考为什么,而是习惯考虑怎么办。
中国古代的社会决定了中国人的好奇心不强,土地肥沃的中国土地上一大半的人口从事农业,他们的生活用品可以靠自给自足,跟外界之间产生的联系不多,所以他们更能够顺从自然,而不是想着挑战自然。这种生活模式也造成了中国人普遍对外界的好奇心不强,而科学需要好奇心支撑。
不同的土壤培养出了不同的文化,所以中国跟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发展的路就有不同。中国人骨子里带着浪漫,他们研究的是诗词歌赋是为国为民。而西方国家更多的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对普遍规律喜欢问为什么。正如,牛顿因为树上掉下了一个苹果激发了他的好奇,才开启了“万有引力”的探索。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精神的缺失,除了自古以来中国本身对科学就不是很重视以外,与部分中国人好奇心不强有关。习惯了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中国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他们少了对未知领域的思考,而建立在思考之上的科学也就没有合理发展的土壤。
饶毅教授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出的言论。科学建设自中国近代才刚刚开始筹备,而科学精神更是依附于科学而生,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并未注意科学实践,更多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科学建设是背道而驰的。究其根本是因为国人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足,不愿意去探索世界,更喜欢窝在家中舞文弄墨,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空前繁荣的原因。
即使是在大力提倡科学建设的当代,中国的科学事业依然处于滞后阶段,国人缺失的好奇心,让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大大减少,带来的直接后果却是科学精神的缺失,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大隐患,比起做出科研成就,他们更期望以此获得直接经济利益。
经济状况与科研发展相互影响
二战时世界格局被重新划分,美国这个曾经被英国殖民的国家竟然一跃成为能够有国际话语权的大国,让一众并未注意到这个年轻国家的人们震惊。
从二战开始到如今的美国,都十分的强大。可查阅如今与美国相关的资料,会发现其现任总统是个对治理一个国家一窍不通的“外行”。相较于美国人民的梦,他更关心的“白日梦”。可为何美国在如此消耗下依然强大呢?
这就不得不说二战时期的美国和英国,英国在一战时之所以能够将大不列颠的国旗插满地球,是因为它有一批走在时代前沿的科学家,他们不仅发现力学原理,更是对光学也有了深刻研究。
而美国曾是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按照英国对该地的治理,同样大力发展科学,这给美国的科学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十世纪成为工业强国。
经济实力的强劲使科研人员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专注自己的科研,而科研反过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科学事业才刚刚开始起步,也因为中国才刚刚站起来,经济实力严重滞后,但国家依然在自然科学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在那个年代跟众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是落后的,但这也表明了中国发展科学的决心。
直到如今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即使部分领域依然落后于其他国家,但经济实力稳步上升的中国,能够有更多的经济开展科研。据相关机构统计,中国在科研方面的人员投入是世界第一,而投入研发的经费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这样的巨大科研投入之下,详细假以时日中国必将成为科技强国。
饶教授认为如今的中国科学发展的土壤是好的,只是传统文化带来科学精神的缺失才是更大的问题,必须解决中国人科学精神的缺失,才能使中国的科学更好地发展。
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普及科学精神从小开始
一个国家民族如果缺失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这个民族的下一代是无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本就缺少对科学的培养,人情社会乡土文化让中国人喜欢的是与人相处,而不是与物对话。中国人更喜欢研究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世界,生物的进化等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
科学是一条孤独的道路,这条路上可能不会满载星光,但支持着科研人员走下去的是对科学的热情,是令人感动的科研精神。
早期中国的科学家,他们寻求的不是物质上的财富或是个人的荣誉,他们想要的不过是民族站起,这构成了巨大的信念,支持着一代代的中国科学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研究出两弹一星,研究出了自己的潜艇等。
当代的中国,科学精神缺失的现象依然严重,而提倡大力发展科技强国的蓝图,要想实现,首先应该从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开始普及科学精神,激发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改变过时的功利性学习的氛围。只有从幼儿时代开始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摒弃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观点,未来中国的科学界才会出更多的人才,诺贝尔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才能有中国人的名字。
同样中国社会如今的科学评价体系也需要改革,如今的中国科学界喜欢看数据说话,却忘记了发表多少篇学术期刊只能从量上评价此人的科学成果,这其中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才值得被记录,是如今科学评价体系应当改进的地方。
发展中的日本曾经也面对如今中国科学界同样的问题,那时的他们在外国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科研文章一直是欧美媒体讥讽的现象,这掀起了日本学术界的改革,如今的日本的科学界经过改革后拥有了良好的风气,一些无用的科研文章已经少有影子。中国科学界的下一个目标就应该杜绝这样只注重量不注重质的文章出现,做真正的科研,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是一个精神富足,科技发达的强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