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均由脾胃所化生,是产生一切生理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于“形”。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概称之为“神”。形与神二者之间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身心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如何保存形神统一,那就是一定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气能参与、促进血液的化生。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2)气能行血:气能推动与调控血液在脉中稳定运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调控,以及肝气的疏泄调畅;(3)气能摄血:气能控制、固摄血液在脉中正常循行而不逸出脉外。气的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作用中。
- 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2)血能载气: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丧失,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气与津液的关系
- 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过程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的协调和升降出入运动的有序。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有序的升降出入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
- 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制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例如,卫气司汗孔开阖,固摄肌腠,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排泄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
- 津能生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 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例如暑热病证,不仅伤津耗液,而且气亦随汗液外泄,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气虚表现。而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 精血同源: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 津血同源: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由于汗由津液化生,故又有“汗血同源”之说,《黄帝内经--灵枢》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论。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精是生命产生的本原,气是生命维系的动力,神是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 气能化精、摄精: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又能固摄精,防止其无故耗损外泄。气虚可致精的化生不足而出现精亏,或致精不固聚而出现失精等病证,临床上常常采用补气生精、补气固精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黄芪、党参、山药等。
- 精能化气: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各脏之精化生各脏之气,而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化为元气,水谷之精化为谷气。精为气化生的本原,精足则人身之气得以充盛,分布到各脏腑经络,则各脏腑经络之气亦充足;各脏之精充足则各脏之气化生充沛,自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 精与气化神: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精盈则神明,精亏则神疲,故《黄帝内经》倡导“积精全神”以养生。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故称气为“神之母”。
- 神驭精气: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人体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及精气血等物质的新陈代谢,都必须受神的调控和主宰。形是神之宅,但神是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综上所述,精、气、血、津液之间彼此形成机体的整体,充养机体,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共同使机体达到平衡的状态,当其中的一种出现了故障,那么必定会影响其他发生故障,从而使机体发生障碍,产生疾病。因此,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水谷精微的摄入,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盛衰。@头条健康@快问中医#快问中医超能团##健康2021#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