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汉 | 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华清街与岱家山碉堡

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多留下一点点武汉的历史痕迹。近三十年来在实地探访过程中,通过拓片和照片,记录下了书写在石头上的武汉记忆。

寻访:石头上的记忆往往靠寻访得来,寻访的过程通常是艰辛而又充满惊喜的。你永远不清楚,书籍故纸上的记录是否存在,是否准确;又永远不清楚,在下一个街道转角处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35年后出现的“华清街”

现在华清街的街口处,1895年是划归德租界的。为防德租界扩展,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奏请清廷许可,修建道路,定名为“华景街”。民初罗汉《汉口竹枝词》中写道:“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盐菜担免挑肩。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与吾民作市廛。”

1919年,和记洋行买办韩永清在一场豪赌中,赢下了这条街,将原街名中的“景”字,替换为自己名字中的“清”字,改名为“华清街”。他在这条街上,修建了90余栋铺面,使之成为汉口的一大副食品市场。另外,韩永清还在华清街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菜场,于1924年开业,这是汉口的首例。华清街也因此名噪三镇。在武汉,她的大门很特别,呈拱形,俗称“大圆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台胞来汉寻亲,还以此为坐标。

2004年,拆迁的风潮袭到了这里,人文武汉团队“扫街”时得知,“大圆门”的匾额还藏着字! 12月1日,我和宗晓斌攀上“大圆门”的钢轨,借来工具,慢慢地将砂浆清掉,在我们手中,“华清街”三个字逐渐显现出来。老居民们争相回忆,告诉了我们上次看见这几个字的时间--1969年。他们兴奋地围在露出街名的大门下合影,请我们把照片留给他们。

2004年12月1日华清街匾额出现后,当地居民与她合影

35年后“华清街”的出现,有些意外,更有些悲哀,她不得不面对街道正在消亡的现实。街道行将消亡,匾额的突然出现似乎使“大圆门”得到了重视,不久,圆门的每块石头做了标记,说是会复建。之后,我也专门到过华清街一次,再次攀上钢轨,准备拓下这三个字,但是当天风太大,没有办法上纸,最终放弃。就在老街居民迁出不可逆转地进行时,大圆门的命运在一夜间发生了逆转--从留存到毁灭。2005年7月9日上午,在氧割和铁锤的努力下,挺立了百年的圆门轰然倒下,“华清街”的匾额四分五裂。这一天,距她重见天日,只有221天。

晓斌当天正好路过,见证了这一幕,我随即赶到现场,很是感慨,让她重见天日的是我们,为她送终的又是我们。在临时的一处办公场所,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拓下了“华清街”三个字。“华”字在圆门倒下时最先受力,裂成四块,“清街”两字还牢牢地粘在了一起。拓印过程中才注意到,“华清街”三个字表面虽然涂了红油漆,颜色已有些黯淡,但油漆脱落的地方,字底的金粉依然熠熠生辉。

2005年7月9日,华清街大圆门拆除后,在现场传拓匾额

见证了华清街百年历史,隐藏了35年的匾额,就在面世221天后,重新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留下的只有“华清街”的一纸拓片。

最后时刻的“蓬字守望台”

岱家山方圆200米,海拔37.1米,扼汉口之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围绕岱家山,也展开了不少惨烈的争夺。两件影响武汉的大事,武汉沦陷与武汉解放都和岱家山直接相关。

岱家山上的碉堡,很早就知道,但一直没有去过。2005年,在岱家山原住民,朋友小邓的带领下,才得以近距离观察它。4月30日,我们顺着高低不一的民房“逼”出的一条小路,向山上走去。小邓不住提醒我,路上要注意两样东西,一是狗,一是“地雷”。“地雷”,就是狗的排泄物了。一路上,两人只是考虑机警地躲避着它们,感觉没多久就到了山顶。一座低矮的平房后面就是那座赫赫有名的碉堡。小邓兴奋地喊--“看见上面的字没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在简陋的围墙遮掩下,在重重的民房包围下,青砖砌就的碉堡底层,露出了“□□守望台”几个字。这,就是时任武汉警备司令部司令叶蓬建造的主碉。

汉口岱家山蓬字守望台被拆除之前

叶蓬,字孛孛,1896年生于黄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32年4月至1935年10月间任武汉警备司令部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靠日伪,后在汉口被捕。1947年,叶蓬被执行枪决。

左面庭院的一扇铁门是进入碉堡唯一的入口,守门的王爹爹带我们进门。王爹爹是退伍老兵,在碉堡旁生活了近十年。碉堡有三层,通体用青砖砌就,碉堡的正面,十一块麻石上工工整整地刻着“警备汉口区蓬字守望台”(注:初建时为武汉警备汉口区蓬字守望台)十个大字及“民国二十二年夏建”的落款。绕了一圈,想进入碉堡内部,正门紧锁,告知里面是个仓库,王爹爹没有门的钥匙。再看看碉堡,大的洞口都用自行车轮、木板封堵,想攀爬而入是不可能了,只有和小邓离开。

此后,对那十一块石头恋恋不忘,毕竟这样有明确纪年的军事建筑不多。“蓬字守望台”,曾是武汉碉堡中体量最大的一座,也是当时所知,唯一一处留下明确纪年的碉堡。更重要的,两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武汉沦陷、武汉解放,“蓬字守望台”均是见证物。1938年10月24日,岱家山守军,撤出战场,汉口陷落。其后,日军相继占领武昌、汉阳。27日武汉三镇沦陷。1949年5月15日下午,肖劲光指挥的第四野战军,陆续从岱家山进入汉口。5月17日,武汉三镇相继解放。

蓬字守望台拓片

原以为碉堡会一直矗立在原地,周边是民居,铺的石棉瓦,也不能踩踏,对拓下那些文字没有太大的紧迫感。直到2009年,报上登出来他孤零零的模样,突然有了危机感。

2009年8月1日,约上小邓,再去碉堡。路上已经见不到狗了,民居也见不到了,我们踩着一地瓦砾,走近“蓬字守望台”。搭梯子,上纸,扫纸,上墨……远远地有小孩关切地注视着我,却不清楚我在干什么。旁边两个民工正在劈砖,见我们在传拓,关切地问:“房子要留下来?”我们问,留下来干什么呢?一个民工用四川口音回答,“开个茶馆嘛!”

可惜,茶馆没有开成。2010年,“蓬字守望台”拆除!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解放大道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徐玲║心牵武汉小伙伴

    <但望天> 疫情席卷黄鹤楼, 勇士冲锋志必坚. 父母思儿长江水, 但望天存平安福. 三峡大坝犹可拢, 敢教英雄扫瘟神. 谁家许诺在前头, 烟花三月上荆州. <心牵武汉小伙伴> ...

  • 汉口太平路与太平洋行

    <武汉地名志>第266页江汉路词条; 据清末杨守敬编绘的<武汉城镇合图>记载:此路南端早年仅有狭窄的人行土路,名广利巷.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在汉口强辟租界以后,广利巷扩宽 ...

  • 武汉

    黄鹤楼(李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高可见长江和武汉三镇武昌汉口和汉阳) 东湖(5a公园樱花盛于武大) 户部巷(小吃街 百年老街, 江汉步行街(很多近代建筑20世纪建筑博览 总面积8569. ...

  • 河东水事: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永远的河东水利 刚开始,古河东地区的先民只是如何防水,尽量减少水害.随后,他们慢慢开始兴修水利,引水归田,发展农业.首先是发明了水井,<吕氏春秋·勿耕篇> 记载:"伯益作井&qu ...

  • 云冈石窟有组刻在石头上的乐队,配备齐全

        云冈石窟的第十二窟是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俗称"音乐窟",前室北壁上部有一排十四个手执各种乐器的天宫伎乐,可以称得上是个配备齐全的乐队.     十四身伎乐天分别演奏吹指. ...

  • 刻在石头上的文明——云岗石窟

                                       文明瑰宝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 ,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

  • 【琢玉】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爱情!

    幸福是不分界域的追寻 是烙在心中的印, 千山万水的跋涉, 只为与你相逢,双宿双栖. 寄轻声于日月,吐细语于山河, 琴瑟和鸣, 最美不过你那一低头的浅笑温柔. 若可以, 把我们留在青春里,留在最美的时光 ...

  • 武氏祠,刻在石头上的汉代教科书

    山东嘉祥武氏祠(G1-55)在金石学中名声如雷贯耳,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现在叫"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与孝堂山石祠不同的是这里收集的是来自武氏家族中三座石祠的散件,没有还原成初始石 ...

  • 雕塑家把我的诗《疼》刻在石头上(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书法欣赏||作者:书法家马汉   短诗五首       作者||杨祥军 [作者简介]杨祥军,男,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星星>诗刊.<特区文学>.&l ...

  • 拓印产生的母体|秦汉碑刻,刻在石头上的天上人间

    从战国后期至秦初,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能够锻造出钢质优良的铁器,从而出现了使用钢质的锤.凿.锥.錾等工具在石碑和山崖上雕凿文字及图饰的新兴石雕行业.秦汉时期,树碑立传,碑碣风行,秦汉碑刻也成为拓印 ...

  • 在离苍穹最近的人间天堂,抚摸刻在石头上的信仰!

    我信佛.业报.轮回之类的说辞让我总是心怀感念,不忍伤害任何生命或者事物.我以为我已经算是很虔诚,直到我去了玉树. 玉树真的很特别,在于它的孤勇,也在于它的豁达.还记得2010年的4月,那时还不甚出名的 ...

  • 刻在石头上的大唐

    晋祠,地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一处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地.它背靠悬瓮山,前临难老泉,现存有亭台楼阁.殿堂桥榭等各式建筑百余座,宋元以来塑像二百余尊,精美碑刻四百余通,古树名木百余株,其中千年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