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篇):鹿邑太清宫遗址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太清宫镇旧名厉乡曲仁里,是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据《后汉书》和《鹿邑县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图为太清宫前的老子像。
据史籍记载,唐王室将太清宫奉为家庙,所以其建筑风格颇类长安王宫。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楼台殿阁六百余间,其气势宏伟壮观,建造精致华丽,金碧辉煌。前宫午门耸立,御道直坦,院内以太极殿为中心,周围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虚无殿、清静阁,将太极殿环抱其中。
宋真宗赵恒自称道君皇帝,拨国库银重建太清宫,规模比唐时更大,并于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亲率群臣朝拜太清宫,册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碑、会真桥记等碑刻。宋代太清宫达到极盛。
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较之于唐宋,仅存什一也。
在太清宫太极殿西侧有元代太清宫执照碑,为元世祖元年(1260年)庚申颁发的保护太清宫的执照,碑文记载了太清宫的所占地亩、房产、果园树术等。其他还有:海都太子令旨碑、元代太清宫圣旨碑等。因长期受到风雨剥蚀和人为的损坏,有的石碑已不存在,但在现场仍可以见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碑,记载着有关老子事迹与太清宫的历史。加上最新发掘出土的一批金代反映太清宫当年规模的地产碑在内,共约有三十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