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请回归你的从容与淡定

最近,和一位朋友微信闲聊知晓,他家的孩子因为上课过程中紧张呕吐,而被家长接回家休息了。而且,这个孩子还只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我不禁轻轻叹了一声:孩子上学的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刚上小学就搞得这样神经兮兮,长此以往又怎么得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小学生,应该是学习氛围最宽松的一个群体;小学段,应该是最不应该出现学习焦虑和教学紧张的一个时期。而现实,却恰恰和人们开了一个玩笑:试看,我们的周围已有多少小学生早早地成了“眼镜先生”,有多少孩子的节假日被各种作业和辅导班所包围,有多少颗渴望到室外放松而不得的小小心灵,有多少家长因督促小孩子写作业而身心俱疲?

“不输在起跑线上!”可称得上是这些年来全社会学生家长普遍的焦虑。面对中考、高考的升学现实,初、高中生及其家长有焦虑并不难理解,然而从幼小衔接到小升初便一路奔跑,一头扎进辅导班与作业堆中,却应该让全社会感到揪心和反思:如果小学段也出现了崇尚分数的状态,那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所以,如何消减、破解家长从孩子一入学便产生的焦虑不安感,让孩子们的书包不再沉重,而是重现那种很多年前常见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状态,进而让从容与淡定成为小学教育的常态,让孩子们从背上书包的那一天起便充满对学习的向往,已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早在2005年,科学家钱学森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也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时至今日,这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仍谈不上破解。众多原因中姑且不论其他,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段教育,是否在加重孩子的学习焦虑感、也因此抑制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呢?回答这个问题,自然必须首先去认真审视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县级教育部门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中高考是中学段的教学指挥棒的话,那么,作为众人眼中没有升学任务的小学段,对各学校每学期每学年的评比考核,应该称得上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隐形的、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教学指挥棒。因为其关乎着一个区域内各小学的声誉及评价,关乎着各学校管理层的考核升迁与待遇,关乎着身在其中的普通教师的考核和绩效,实际上其所起到的“压力”和“倒逼”效果,并不比挑在明处的中高考逊色多少。况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地方政府部门或教育部门对教学成绩的格外“重视”,层层的压力传导之下,其所在地方各小学对“成绩”的推崇和对教学的“紧抓”程度上,也就必然丝毫不亚于初中与高中。而当“上有所好,下必趋焉”之时,说小学教师“压力山大”、小学生有忙不完的课业,似乎并不为过。

教育,需要合乎教育规律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维,而拒绝行政思维和政绩思维,作为为未来一代的成长打基础、培兴趣的小学教育来说,更应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然而,现实中遗憾的是,对于小学段也有的这种教学焦虑与学习紧张,因为没有“中高考”理由的存在,人们却常常普遍忽略了——忽略了这种人为制造的、本不该产生的“小学焦虑”!

平心而论,作为小学教育,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应意味着各类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对世界探索意识的引导与生发,相较多高的教学成绩和学习分数,前者应该被提到更高、更显著的位置。放眼很多发达国家对小学教育的清晰定位与坚定实施,也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可以想象,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获得数量等与人力资源并不相配之时,我们是否反思过与“从娃娃抓起“的小学段的神经过于紧绷也有关系呢?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无论如何,小学生,本不该过早地充满学习上的疲劳感,更不该产生对学习成绩的恐惧感,而更应充分感受到活泼成长的乐趣;小学教育,亟待卸掉不该有的沉重包袱,回归必要的教学和学习氛围的宽松,也回归本应有的从容与淡定。而做到这一点,假如没有对小学教育的清晰定位和认识,没有对小学教学成绩的应有淡化,没有对小学课程与活动的统筹安排落实,没有职能部门及学校的底线坚守,没有对外来干扰的明确拒绝,那是难以保证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