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父母都是洞察人性的顶尖高手

正式开课前,我想带着大家回忆或想象这样几段场景画面:

2019年4月,上海,在一座车水马龙的高架桥上,靠近内道停着一辆小轿车,打着双闪。突然,车辆后座左侧车门打开,一个高中男生快速跳下了立交桥。抢救无效,死亡。

另一件是不久前,一个初中男孩因在学校不知犯了什么错,母亲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家长见到孩子第一时间冲向前扇了孩子一个巴掌,孩子随即纵身跳楼身亡。

如果这两个孩子是您的孩子,我说您就是杀手,您同意吗?我曾发表过类似的观点,被人骂说我不解父母之心,甚至不懂人性。难道这两个孩子的死不是他们的母亲,亲手造成的吗?即使不是亲手,起码也是帮凶吧。

身为父亲,我也深爱着我的孩子,我能全然理解这些父母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爱,是因为深爱自己的孩子。我更相信,中国的父母最为舍得付出,最重视孩子教育的群体。但中国的父母也被喻为最为可怜、最为可悲,甚至是最为可恨的群体。为何如此?因为不懂人性,所以教育不好孩子,更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尤其想成为一个卓越父母,我们一定要从人性的底层入手,去理解孩子,去教育和引领孩子。下面我将从爱、自由和幸福等几个维度谈谈与教育有关的底层人性。

“上下同欲者胜”。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更是包括人在内所有哺乳动物所具备的本性。但父母爱孩子的爱和我们常识所理解的爱大不同,是基于(人)动物性发展起来更为科学、更为理性、更为艺术的爱。所以,洞察人性首先是人性中的动物性,然后才是人的社会性及其他。

饿了吃、困了睡、冷了穿,这是所有动物都会干的事,只是我们人类做得更极致,满足了基本的需求还不行,还要更舒适。于是,很多的父母总习惯性给予孩子更细致入微的照顾。婴儿阶段的时候,只要一哭马上就应急反应,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冷?爱之使然,总怕孩子饿,总怕孩子冷……于是,最后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知道温饱,不知道冷暖了。人的动物性在孩子的身上表现极为明显,比如好动。孩子为什么好动?是因为好奇啊,为什么好奇呢?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世界,想了解这个世界的最底层,除了满足好奇心外,要寻求舒适和安全。这是包括人在内的动物基因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孩子的好动我们就受不了,更不要看到孩子好动,尤其是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动我们就认为是多动症。

老师动不动认为孩子多动是病,我认为孩子的老师才是真正有病,孩子的父母也有病,而且都病得不轻。好动,除了要满足好奇(主动学习)之外,还有就是“人类生而具有与四周之困难搏斗的力量,一旦困难消失,搏斗就终止,这些力量便无处使用,力量反而变成了生命的一种负担”。还有,孩子好动不听老师讲课,老师有没有想过自己的课教的不好,让孩子不感兴趣?叔本华说,“从本质上讲,人是野蛮的,甚至是一个残忍恐怖的野兽”。也有心理学家说,“作为人,失去人性只是失去部分,如果失去动物性,则失去全部”。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就是适当引导人从动物性向人性发展。

人性的高级境界体现在人的社会性上面,最高境界体现在人的使命愿景。但人的社会性是建立在动物性之上的,动物性是促进人类族群整体进化的最强劲、最可靠力量。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什么阶段,只要还是人,我想动物的本性就不能丢失。

其次,洞察人性必须要认清人性的矛盾性。

每个人身上都有冒险的基因,否则人不能生存进化到现在,更不能成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高级生命代表。但人又非常懒,非常贪图舒适,以至于这个地球上产生了规模最为庞大的“巨婴”。除非人类想自行尽早灭亡,否则人类必须继续冒险,必须不停地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因为,“没有冒险就没有真正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教育一定不能冒险的经历。但是,作为人,尤其是父母对确定性、安全性又有无上的追求,这是人的恐惧基因决定的,这又是一个维度的矛盾。对安全的期盼,不难理解,更能接受,但哪有绝对的安全和确定性呢?

老祖宗从古至今从没有停止对人性的“善”与“恶”停止过争论,在人性的层面,尤其是深入到底层,我们如何去界定人性善恶,美丑,以及爱与控制?其实,我们一下子无法下个真正公平的定性结论。 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悟出,“哪有什么善恶美丑,一切都是我们自作多情”。今天,我想在“爱与控制”方面多花点篇幅讨论下。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到时什么是爱?怎样的爱才算是真正的爱?不说远的,就说我们大部分父母日常的行为。给孩子穿衣、喂饭、孩子出行自己无微不至的准备一切,这算不算爱?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幼儿园就给孩子报七八个辅导班。自从孩子上了学,父母尤其是母亲,基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从洗衣做饭到陪读……更有甚者,孩子从三五岁到工作结婚成家都被父母规划的清清楚楚,整整齐齐。所有这些,都还是爱吗?

爱是个主观的词,每个人难免会有各自的表达。关于爱,我自己认同并欣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爱是深深的理解,完全的接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以控制目的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不管我们用任何的理由,任何的形式。那有父母就迷茫了,孩子还小,自己不懂事,又管控不了自己怎么办?爱不是控制,但爱和管控并不矛盾。但管控要变成自己管控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变成人自己认可的底线规则,而不是强压在还孩子头上的东西。被动和主动是天壤之别,有人把爱也翻译成“尊重”,在教育上,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尊重是最为基本的爱,尊重即真爱。在DE,真爱也翻译成“相信”,无条件地相信。请大家明白,无条件地相信,并不是放任全然不管,而是科学、艺术地管,最后达到自己管控自己,最终实现不管的目的。所以,任何的控制、讨好都不是和谐的状态,更不是真爱的状态。爱的本质是自由的,和谐的。

再次,洞察人性还应看到人性的顽固性、模糊性和易变性(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能听到“你怎么能这么想呢?怎么这么轴呢?我真不能理解”等等语言表达,这些表达背后突显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我们在抱怨别人很死板的同时,其实我们也是死板的,只是,我们的死板理由不同而已。“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个难移的秉性其实就是人性根本层次的东西,这句话也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说的人性底层的顽固。之所以顽固,是受人的认知和思维所限。认知不被打破,改变只能是天方夜谭。但人性底层的顽固,成人和孩子是不同的。孩童时代的坚持,是客观认知的有限,但成人则是主观有意的“坚持”。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打破认知局限最有效的手段都是自己从内部打破。

因为,人性在底层还存在模糊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因为模糊,所以有时候界限不明晰,导致很多人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判,也会出现主意不坚定,或没有主意的情形。于是就有人说,试探下不就明确了吗?我认为,但凡来有意拿人性去试探的人以期达到自己目的的人,他首先不理解真正的人性,第二,这是一种极度冒险且愚蠢的行为。“人性经不起试探的,更不能轻易去试探人性”,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是分层的,当满足不了温饱、冷暖的时候,先不要谈什么精神需求;当不能满足性本能释放的时候,忠诚不时地会给搁置在一边(当然还会有别的因素影响);当孩子游戏和玩的本能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所谓的学习、上进,往往都是被压迫或被诱惑的假象;当全然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所谓“放下”更多可能就会当作是“空话”,被说成“站着说话不腰疼”。每个人其实内心都有自卑和超越的基因,都有自我超越性的动机。正因为如此,教育就是要在遵循人性本能和反本能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进而引领人从恶向善转化,不断引领每个人不断精进。

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底层,如同探秘地心或宇宙深处,对我们每个人都更多是未知,或是想象。但我坚信,为人父母,我们唯有懂得了人性,方可懂得真爱,方能教育好孩子。因为,卓越的父母,都是洞察人性的顶尖高手。

说明:本文是根据作者2020年10月28日在DE卓越父母特训营三期的分享录音整理而成,本文删减了具体案例,并做了少许修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