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景陵(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的古墓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机场路附近,博物馆是由一组仿汉代建筑群(古墓区)和一组仿北魏建筑群(壁画馆)组成,是我国第一座以陈列历代典型墓葬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人造山水池景点,堪称一个修建在公园里的博物馆。1987年博物馆建成开放,古墓博物馆面积之大、风格之别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古墓类型及数量之多均属世界首位,是中国一大绝观,因此,洛阳古墓博物馆不仅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墓博物馆,同时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去洛阳古墓博物馆相当方便,就在洛阳北郊机场王城大道西侧不远处,博物馆建成以后,可能是因为世人对古墓多有不喜,随后改其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不过在众多历史爱好者心目中依然称呼你为“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分为历代典型墓葬区、北魏帝王陵区和壁画馆三大展区。其中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又分为地上、地下 两部分。墓葬展区内都是从洛阳地区搬迁复原之历朝名人墓葬,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共计25座。馆内陈列文物总计约600余件,通过墓葬形制的整体展出,让我们能有更开阔的视角去了解墓室建筑结构、出土文物摆放位置、墓室壁画、砖雕艺术和棺椁所在的空间环境。
    说白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就是在北魏宣武帝元恪景陵的基础上,于东侧又策划出一片用地加盖了一座地下博物馆,把邙山附近一些比较有名望的古墓整体搬迁而来,进行整合,以供游人参观。在地面之上侧修建成博物馆和一些商业用途的仿古建筑。在东区北侧更修建了庞大的地下宫殿博物馆展区和地上建筑,用于保存洛阳附近出土的历代壁画。整体壁画艺术性强,画作精美,是学习和研究历史各时期不可多得的真实画卷和难得的学习场所。相对西安历史博物馆的壁画展区100多块的门票,这里却是全园免费参观,即使从全国专程前来参观其收获也是巨大的,在这一点上,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面南而建,门前街道第一次去的时候感觉还蛮宽大,这次去明显感觉拥挤狭小,也说明附近的变化太大,给了视觉上的错位。在博物馆门口刷身份证即可进入,整个博物馆分东西两部分,大门紧靠东区正中,步入景区大门,迎面就是一方形高台,上修建仿汉五重檐歇山式玄堂建筑,高台离地面一米的样子,迈入大厅中间是一些卖旅游纪念品的摊位,在大厅东西两侧修有通往地下的通道,缓步下行,里面就是一座座从不同地方整体迁建过来的历朝古墓。
    在这个庞大的地下宫殿中,被修成一个超大的“回”字型建筑,整个区域包括后面的广场地下部分都是,于回字四面侧放置的是从不同地方迁来的23座具有特殊历史性的古墓。年代由汉至清,艺术性强,保存完整等特点。而在“回”字四角设置四个展示大厅,不外乎都是些复制的古墓中的精品壁画,沿墙玻璃展柜中也大多是一些复制品和一些价值不高的文物,远没有那些搬迁来的古墓石雕,砖雕水平高,不过对全面的了解中国两千多年的陵墓建造形制,建造水平等提供了方便,一圈参观完毕就可从大厅西门返回地面,设计到也浑然天成。
    从大殿玄堂后门出去就是一个超大的广场,广场居中正对面是河南省古代壁画展大厅(琼阁)。而西侧是通往宣武帝景陵的山门,山门小的可怜,大小只容两人并排通过。刚迈过山门眼前为之一亮,原来里面别有洞天,一座20多米高的巨大封土占据了眼前西北方向的全部景致,这里就是宣武帝景陵了。通往景陵有多条道路,必定这里是景区,既要满足陵墓的主体性,还要满足它的休闲性质,更重要的是景区的整体利用率,自然是不浪费每一寸土地。
    西侧步入景陵山门,端直向西走大约百来步就是景陵南侧中轴线,两侧分别埋葬的是搬迁复原的清河文献王元悻和江阳王元叉墓。因为两墓少有人参观,再说也没有什么价值,还要大量维护费用,现在已经关闭,不让游人参观,只能在外面的花坛上孤零零的露出两座墓道人口了事。两墓居中是景陵神道,神道中间修建穿堂享殿(祭堂)一座,殿内展柜展出有景陵出土的部分文物珍品(应该是复制品)等十余件文物。不过从四周墙壁上悬挂的文字照片介绍,对近年来洛阳对北魏帝陵的发掘展现给出的信息量到是相当大,看完确实用了个把钟头。
    穿过享殿20来米就是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公元483年-公元515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北魏孝文帝元宏次子,母高氏。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闰四月,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甲午,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四月十二即皇帝位,在位16年。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元恪因病死去,终年33岁,庙号世宗,谥号宣武皇帝,葬景陵。
    北魏宣武帝景陵,位于河南洛阳市邙山乡冢头村东,既洛阳市老城区机场西南,1985年修建洛阳古墓博物馆时将景陵包含在内一起扩建。1987年建成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陵封土直径110米,现高24米,历经1500多年,封土依然高大巍峨,气势壮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洛阳古墓博物馆对景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景陵是建国以来我国开挖时代最早的皇帝陵墓,也是全国经过不准开挖帝陵规定后开挖的第二座帝陵,其意义重大。不过相当可惜,景陵的开挖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进行的抢救性挖掘,和北京的明陵不能同日而语。景陵经过多年盗挖和破坏,地宫基本已经被盗挖一空,只有很少量的十多件文物出土,并且地宫损坏也是相当严重,墓道倒塌,墓门被砸,壁画基本全部损伤,惨不忍睹。(北魏陵制规定;帝王死后陵墓不设明器、不置素帐和瓷瓦之物)从目前该墓出土的文物看当时还是越制埋葬的,所以该墓即使不被盗,文物出土量也不会大,无法和汉唐相提并论。
    陵前两侧修建花台,花台内设翁仲各一,左文右武,其中东侧的武将是个复制品,这里不多介绍,洛阳博物馆有完整的北魏翁仲可以参观。西侧的文臣到是个北魏时期的珍品,石刻雕刻细致,线条流畅,比例合理,服装佩戴等无不显示出当时的着装风格,不过该文臣头部是复制的,早期被砸,现在从翁仲颈部还可以看见明显的粘合痕迹。
    整个封土外墙用青砖切档土墙不下两米之高对封土实行保护,正南方墓道口修建仿制木结构砖瓦墓道门,东侧墙壁之上镶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方,墓道门上方竖眉匾额(景陵)二字。跨步迈入,一条笔直的甬道向前蔓延,景陵是1991年采用沿墓道发掘的方式挖掘的,墓道壁前段为土坯,后段为砖,因此整个景陵地下部分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等保存完好,全长56米余。尽头就是墓室地宫了,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其中一块早期被盗)。墓室顶部呈四角攒尖顶,并于墓室顶部绘有一幅天象图,画中有300多颗星辰,亮星之间有线相连,银河纵贯全图南北,可惜今以多不完整。
    作为北魏时期的帝陵,景陵的开挖对研究古代河南洛阳地区南北朝帝陵的形制,陪葬以及当时的文化相当重要。是今人了解当时鲜卑族融入汉文化的程度,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一个大动荡时期,但是众国交替密集,跨度时间长,文献资料相当匮乏,尤其是帝陵方面,几乎南北朝时期洛阳,西安,南京众多同时期古墓大多被盗,而地下文献更是少之又少,从景陵的挖掘提供了众多信息,就陵墓地宫守墓将军就同隋唐区别很大,对研究南北朝,尤其是北朝与南朝的区别提供了实物性证据。 
    从一个几乎被盗空的帝陵来看可观性并不大,如果不是对陵墓了解和爱好者基本没有啥好看的。空洞的地宫在昏暗的灯光下更显得阴森可怖,空气也不流畅,游人又多,拍照困难重重,加之墓道狭小,脚架很难架设,也就不去多加停留。必定上次来景陵的时候照片拍的多。这次也就不以拍照为主,到是给仔细欣赏墓室结构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在墓室甬道进口至进入墓室的墓门也早就已经不见了踪影,墓门垛墙也被挖的稀烂,说明当时进来的不止是盗墓贼一伙,应该还有大量官盗,处在哪个乱世时期,一座帝陵不被盗也是不可能的。不时有导游带队进来给随团游客讲解陵墓情况,我也就跟着听免费的介绍,感觉大沾便宜,心里暗自乐开了花,就这样前后听了两拨讲解方才走出地宫。
    从地宫出来,有便道和给游客修建的道路前往中间的广场,宽敞的广场下就是古墓博物馆展区,也是刚才游览过的地方,广场东西两侧是十二生肖人身兽首石刻,因是现代作品,到也不乏游客同十二生肖石刻拍照留念。最北是琼阁,主殿是面阔三间的三重檐仿北魏时期建筑大殿,也是游客中心所在。壁画馆就在琼阁的地下,上方是一些文字照片以及展柜,摆放一些复制品文物,以及一些书籍和旅游纪念品之类。
    从两侧修有步梯通往地下,地下又分多个区域,因为是壁画馆,对温度和亮度要求很高,因此修建的相当奢华,在地下不但有恒温的库房,还有温度适宜的展厅,库房当然是不让我这等游客进入,但是第一次来的时候刚好碰见有几位重要人物参观,我也就只能站在库房门口看了一会,当然是绝对禁止拍照的,不过这也已经很满足了。
    洛阳作为中国四大故都之一,陵墓众多,自然壁画也就相当多,虽然被盗严重,但是依然保存下来不少精品。在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壁画馆就保存和展示了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金元等历代壁画作品。壁画内容也由帝王,嫔妃,达官贵人到地方百姓的出行和劳动生活场面,内容相当丰富,当然壁画也作为最直观展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最好表现,给今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现实的生活画面。因为整个壁画馆展品过多,我的水平有限,这里就不在多加评说,至此对景陵的游览也就告一段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