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教学手记——让律子活下来,还是死去,这是艺术问题!
在讨论八省联考的《秋雨》第八题时,一些网友,对答案及我的解读(见20210216教学手记)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律子的命运走向是,健康的活了下来,以此彰显生命之顽强与美好!
比如有网友,这样来质疑我:
您觉得律子要死了?这这这 这如何是好……文章不是这个意思吧……日本文学推崇物哀美学,这玩意搁中国就让人感到支离破碎,云里雾里。
穿山茶花的小女孩,穿新娘服的律子,应该是生与死的连结。白色新娘礼服代表灵魂,代表律子的新生。但她的倔强没变,表达人性的始终如一。
不是说律子要死了
完全驴唇不对马嘴……
我让学生做了这道题后,以现有些同学直接给出:暗示了生活美好等。
在与一个同事讨论的过程中:我直接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让律子死去好,还是让她活下来好?
我认为,这是有关艺术水准的一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如何来读小说?
小说本身是有自己的言说结构的,小说的结局是整个言说结构决定的,而不是凭读者的臆想得来的。因此,我在用不同的文体反复在种场合讲述从文本的言说结构角度阅读的重要性。《秋雨》的言说结构是怎样的呢?
它的言说结构由三部分构成:幻影象征层、将要死去小女孩的铺垫层、律子命运的延伸层。
幻影象征层实际上已把小说结局讲述完毕了。亦梦亦幻的情景,飘摇而下的小火团,“旋即就消失了”,那些奔涌的小火团就是生命的象征,它在告诉读者生命美好而短暂易逝。这就是小说的结局。
将要死去小女孩的铺垫层,在现实中确定了美好而易逝的结论。人们面对这样的结论束手无策,包括的她的妈妈。这一无情的现实就是幻影世界的真实面目。
面对这种无情无奈的现实,律子做出了与众不同的表现,她用“不和悦”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她用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做法来与命运抗争。这种抗争使小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伟大得以突显。
但问题来了,让律子健康的成长,摆脱了生命脆弱的魔爪,是不是更好呢?
其实,从小说的艺术表达来看,如果写成这样的结局,那就只能是一篇二流或是三流的小说了。因为,它只是满足了普通人的一种平庸的愿望,而没有揭示出生命更深刻的内涵。川端康成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因此,他一定要把律子写“死”,因为,只有失败的抗争才能更加突显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抗争成功那是一个普通的生活故事,抗争失败但仍然抗争则是一个感人的富含艺术性的创作。
那么,川端康成是怎样传达律子的必然死去的结局的呢?
在小说中间有一句这样的追问:“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
这是需要作者来解释的,是需要读者来读破的。会不会夭折,在没有手术的情况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病魔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改变。这句问话为下文律子必将死去的结局作张本。
接着作者写车窗上雨水的情景,具体解析见16日的手记。同时,要注意的是“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这个转折性的表达再一次把幻影拉进小说的叙事结构中来,再一次提醒读者,律子的命运仍然有着幻影的影子。
在模特表演的当天,作者见到了律子,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的新郎新娘”,显然,这个“不和悦”是幼小律子的命运的延续,她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只是她用自己的意志延长了一段时间而已。
最后,老板在我耳边悄声的表达,含蓄表明了他们为律子的命运感到惋惜而又祝福她能活到今天的复杂心情。
因此,小说作者在一步一步地把律子往死路上推,不是心太残忍,而是艺术规律要求作者必须那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