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军:《中国传统文化之浅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浅析
文:王英军
就其特点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就其内容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产物。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就其过程而言,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中国的先民便以其独特的方式,历尽千辛万苦,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远古时代,勤劳的中国人就认识到:如果没有敢于挑战自然的勇气和胆识,就很难坚强的繁衍生息。求生存,是早期中国人所面临的第一要务。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中国人最终在黄河流域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农业文明,并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而奠定中华一统基础的秦人,以猛虎一般的胆略,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奇迹,无疑在推动此文明的进程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拥有黄河的猛浪若奔,秦岭的高大巍峨,像纵横驰骋的骏马在奋力追逐远方的彩霞一样,不惧艰险,奋六世之余烈,实现了海内一统,接着书同文,车同轨,书写了一段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民族崛起的崭新史诗。其肝胆可昭日月,其精气可润千古。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犹如植根于中国沃土的一棵参天松柏,巍然挺拔,彰显的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开拓精神。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传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周秦汉唐以来,我们中国人更是把文化创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周礼秦制、汉唐雄风的洗礼下,中国人发出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豪言壮语,则无不折射出昔日中国人的无上荣光和无比自信。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四大发明”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而且也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些都无不启示我们,有了中华文化的支撑,中国就发展,就兴旺;丧失中华文化的支撑,中国就停滞,就衰败。它就像秦岭一样,横亘在中国千年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也被无数次的印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