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热播30年|一个70后小观众的另类电视回忆
按理说,一个70末出生的人,对中国的第一部室内大型电视连续剧《渴望》是不会有太多的细节回忆的。因为毕竟1990年的时候,我们也只有十一二岁。而《渴望》里讲的内容也不是我们那个年龄段感兴趣的,那时候我们更热衷于动画片和武打片。
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围绕着这部剧当年所发生的一些细碎小事,至今让人想起来都是忍俊不禁。随便举两个小例子。
一,小时候,我妈是不怎么和我们争电视机的,因为她基本是属于看完《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从不追剧的人,偶尔有个《为您服务》的节目,她才会多看几眼。正因为此,每每我为一部剧迷恋不已的时候,我妈总会唉声叹气:“怎么还在看这些乱七八糟的片子啊,该学习啊,分心啦,马上要考试啦”。
我妈不粗暴,从不会直接把电视关掉,也不会强行阻拦我,但她总会在我面前晃呀晃,不停的叨叨,最后我终于崩溃,自己就没心思再看下去了,乖乖回房间复习功课去了。但我又心服口服,因为我妈也不看各种剧啊,她是我的榜样啊。
但《渴望》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记得当时是我们市电视台为了和中央台PK,你一晚不是播两集嘛,我一晚上播三集,看观众看哪个台。得嘞,这下可好了,每晚放到十二点,而我妈就罕有的追到晚上十二点。(每一集之间都有长长的当地赞助单位的广告,达几十分钟之多,当然,当时剧中是不会插广告的)
要知道我妈作息是雷打不动的规律,晚睡是她的大忌。结果,三十年前的那些晚上,她每晚都要看《渴望》看到十二点。这样一来,我也就跟着看,虽然我不是太爱看,但那个年代嘛,聊胜于无啊。每次晚自习回来,我就跟着能蹭看个一集半集的。
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从此我妈再也不拿追剧追片这个事说事了,毕竟她自己,嘿嘿,对吧。哈
所以,我特别感谢《渴望》,它让一个母亲也能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去感知孩子对荧屏的那种迷恋,并非是无可救药和一无是处,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件事,《渴望》大热的1990年,谈《渴望》不仅在家长间,工厂里,家庭里,在学校里同样是热门话题。老师的办公室里也离不开。这都不算什么。有一天,我们上地理课,我们的地理老师点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王子涛,你说一来,为什么XXXXXXX?”。老师连叫了两遍王子涛没人答应,随后坐在最后一排的瘦高男生才站起来,小声说:“老师,我叫王涛”。地理老师愣了一下,然后很尴尬的笑道:“噢,对对,是是,你叫王涛,王子涛是王沪生他爸,串到《渴望》里去了”,说罢还连打哈欠。我下课还专门问老师,您是不是昨晚也看到十二点了?他哈哈一笑,算是默认了。
第三件事,我妈原本是不听磁带的。那会儿听流行歌曲磁带,一直是我的独门爱好。当时,我为了让我妈高兴,少有的给她买了一盘磁带。我相信这盘磁带,很多朋友家都有吧。
这盘带子的特别之处,里面还有韩影(刘大妈)、孙松(王沪生)和张凯丽(刘慧芳)的各自独白,非常的亲切。星期天的时候,我就时不时给我妈放一下,我妈一高兴,我看动画片和武打片就更顺畅了!!
回忆完毕,下面转入正题。
++++++++++++++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人们总会想到轰动全国的经典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渴望》,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室内长剧,在播出时形成万人空巷、世人争说的情形,而后各种奖项的接踵而来,也使得《渴望》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2019年12月8日晚八点档,央视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第九期。本期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将联袂闫妮、李乃文、涂松岩等演员,带观众重新走进《渴望》的那段悠悠岁月;电视剧《渴望》的导演鲁晓威以及主演张凯丽、孙松、杨青,则共同畅谈那些有关《渴望》的动人回忆。
应该说,这一期节目并不是专门回顾《渴望》的,后面的三分之二的部分,还有话剧重演以及现实版的励志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只把回忆杀的这部分再拿出来回顾一下,呈献给我们的父母,呈现给1990年的中国电视观众们。
这里面的采访,尤其是鲁导的采访中,有很多干货。我来梳理一下---
1、《渴望》的成本预算是110万元人民币,最后剧组仅花了97万便完成了50集的创作,还节余了13万,交回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2、主角的片酬,每集是100元,蓝天野等老艺术家因为演的是配角,一集的片酬只有75元;
3、摄影棚是租了一个室内篮球场,一年的租金是两万八千元,每天不分演员还是职员,剧组上下要一齐动手,把第一天的景拆了,安好第二天的景,才能继续拍;
4、最后全剧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已经是凌晨2:40分了,全体剧组成员拍了一张合影。
5、全剧有名有姓的演员28名,没名没姓的演员共340人;
现场还请来了当年给剧组写信的热心观众。当年他25岁,如今他已经过了53岁了。
现场还请来了三位主演。
孙松演王沪生时26岁,现在是57岁。
其实,之前回顾《渴望》的专题或节目也不少。所以,主创并不是最让人动容的。这一次,央视还是动了点脑筋。不仅把三位主演请来了,同时还爆了一个大料。大家看看这位“群演”,你能猜到TA是谁吗?
这个小伙子叫瞿兆龙,当时只有五六个月大,当时“饰演”刘慧芳捡到的一个女弃婴,取名小芳(其实是大姑子、也就是王沪生的姐姐和文艺男青年罗刚所生的女儿)。如今,这位最小的群演已经年过三十了。现场,凯丽拥抱了他。这一幕让我想起,87版《红楼梦》剧组二十年后再聚首,刘姥姥拥抱板儿的那一幕。。。。好让人感动啊。。。
杨青饰演的徐月娟,是当时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角色,因为把人复杂的多面性演出来了,特别的真实,特别的可爱又可气。三十年过去了,岁月把印记都写在了脸上,当年的小媳妇好闺蜜,如今成了演妈妈专业户了。
当然,有些人已经不在了。。。
有点意思的是,可能我自己也没想到,2009年,也就是开始撰写《童话往事:中国译制动画片(1979-1992)》一书时,才发现凯丽也为我们童年的译制动画片配过音。(1987年,她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员工,参与了北京电视台和宋庆龄基金会合办的“国际动画片展播”中的一些作品配音)。1989年,她演刘慧芳时27岁,如今也同样是演妈妈、丈母娘专业户了,已经58岁了。
三十年逝去,物是人非,但依然是留下真情从头说
《渴望》1989年8月24日开机,1990年6月杀青。1990年热播全国。最高收视率达90.78%。
========
广而告之
1
END
1
【童话往事:中国译制动画片(1979-1992)丛书介绍】
“童话往事”创作团队花费8年多的时间,采访了130余位当年的电视工作者和配音艺术家,期间还前往中国国家音像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等全国十多家图书馆,调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珍贵视频。书中对1979年至1992年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热播过的主要外国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片进行梳理与回顾。内容包括这些动画片在原出品国的制作播出情况,以及引进中国后的译制、播出情况和社会反响、观众回忆等。丛书涉及作品粗略统计约150部。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各省市两级电视台首播的时间顺序为序,每篇介绍一部片子,两卷总计约67万字、500余幅图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大陆引进播出外国动画片的时间路线图。
1、对全书回顾的约150部外国动画片当年的引进人、译制者、配音员等历史亲历者,在每一篇撰文时均以不同方式进行了相应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生动鲜活的采访内容定会令读者感触良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2、在梳理和回顾每部外国动画片之余,做适当的延伸,通过大量的图表、注释、附章等形式,以及章节概述等,对当时与作品制作、引进、播出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件、政策法规加以盘点介绍。信息丰富,史料翔实,是从业人员及研究学者理想的参考资料;
3、早年引进的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之作,由于部分作品较为冷门,作品情况及所属公司情况曾长期为国人或动画业界所忽视,国内鲜有介绍,此次,丛书就其制作发展史、作品特色、品牌营销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均属国内首次。
“影像 情感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