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就是孩子的神!二
这个学期数学前进一名就是目标。
暑假内学会蛙泳就是目标。
交到1个朋友就是目标。
这周比上一周少迟到两次就是目标。
熟练弹奏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就是目标。
这个学期踢进1个球就是目标
因此,想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成功的人生,父母就必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目标清晰的人,帮助孩子养成目标管理的习惯。这样,孩子才不会迷失,才不致迷失方向和自我。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父母和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名人自身来搜集目标管理的榜样。而从榜样的实际效果来看,与名人榜样相比,孩子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更为理想。
马卡连柯曾经讲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与孩子之间具有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孩子对父母在心理上具有认同性,在行为上也会去模仿父母。
周强老师也常说人类的第一学习能力是模仿,最初模仿的,最常时间模仿的只有父母。但是,我提醒大家,我们不提倡父母像模具,为了教育好孩子而牺牲自己,而应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发展,不是单纯的表现高大上。我们要达到共同成长的“双赢”。
如果父母以身作则,每天、每周、每一个月、每一年……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子女的表率,这不仅可以提高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可以使家长掌握好管理子女的主动权。
我们作为父母的是无法代替孩子成长,同时我们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目标代替孩子的目标。比如:
祖冲之小时候对读经书很不感兴趣,父亲对他很失望,所以,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失败的。但爷爷却发现了他的兴趣所在,鼓励他研究天文历法。后来,祖冲之制定了较符合天象的《大明历》,计算出当时全世界最为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制造了灵巧的指南车,成为一名科学家。
与兴趣相结合,目标才会更加有效。比如孩子很喜欢打篮球,但你却让他天天去长跑,他一定很难坚持。
所以,一定要知道并且让孩子明白自己最喜欢干什么。二是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最擅长什么。
清楚地认识这些,能帮助孩子在确定目标时扬长避短,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暴自弃。目标的制定要量力而行,还是周强老师说的最好是“跳一跳,够得着”,而非“不费吹灰之力”或“遥不可及”。
在不同的年龄段,目标的层次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每天坚持预习,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当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则不但要提前阅读新教材,还要提出问题,写好预习笔记等。
刚才我说了研究表明,真正能力强与能力弱的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但是,人们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成功、健康、幸福有的却碌碌无为。同样的人,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孩子自己确定的目标最有动力,因为是自己制订的就不会有任何不去为之奋斗的借口。父母不能小视孩子参与决策的权力,更不能替代孩子制订目标的权力。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自己确定自己的目标。列出目标清单。分析实现目标的收获和付出。
同时,人们在行动中不仅需要知道明确的目标,父母可以指导孩子在通往目标的路上设置一些近距离的里程标志,使目标更进一步具体化,这样能够激励孩子的行动。
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行为的形成需要及时地强化。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给孩子及时的反馈。如果孩子的目标完成,父母给孩子一些奖励,比如去看一场电影,给孩子购买他喜爱看的漫画书,或者带孩子一起干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奖励方式。这也是周强老师说的养孩子就像养宠物一样。
但是,在选择奖励时,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奖励一定要及时。否则,孩子可能会觉得受到忽视而降低习惯养成的积极性。父母既可以选择一些物质性的奖励,比如孩子喜欢的物品,也可以选择一些精神性的奖励。
比如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一句真诚的赞美,效果可能更好。如果孩子的目标完成状况不是很理想,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而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目标完成的情况,哪些目标完成了,哪些目标没有完成。对于没有完成的目标,要具体分析原因,然后再根据分析的情况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孩子知道下一周、下一个月该怎么办。
最后,我以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信神,就必须有神,要成功,就必须确定目标。”
父母就是孩子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