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刀要与人拼命
这个案例是今年三月份开始接触,孩子今年20岁,长相是属于阳光俊朗的,而且在这之前孩子一直都很好,无论是学习还是与人相处,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公认的好孩子。
在孩子最初出现变故之时,孩子的父母曾经电话联系过我,那时这位母亲一直犹豫,因此并没有系统的进行心理辅导。促使这位母亲下定决心找我做系统的辅导的最大原因是她感觉不能再拖了,因为她的孩子已经有了杀人的想法。
但对以前孩子所有的问题,他那时则认为并没有必要见心理医生。他的孩子在今年春节之后的变化开始让他们不安。在见到这个三口之家之后做母亲的讲出了促使见我的原因:孩子拿刀要与人拼命!
也正因这样,才会到我这里。从表面看孩子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状况了。而实际上孩子这么做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失败寻找理由,为自己心中的自责寻求发泄点。
孩子连续两年高考均未考上自己心目中的大学,在第二次失败后孩子不在提考哪所学校的事,但同时也开始逐渐谢绝与外界的接触。辅导中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最初学习中并没有要求孩子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但随着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再加之老师以及周围亲朋好友的夸赞预测,孩子的父母包括孩子自己渐渐的陷进了名牌大学的陷阱,而且都感觉到压力的增大。
如果这时做父母的能够清醒不去为那些莫名其妙的预测而去随流,事情也许就会改变。在这件事上父母,一是没有及时的给孩子减压,在高三的第一年里全家基本取消了所有的娱乐项目,很少有除学习之外的闲谈。二是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而是受外界的因素而不能自拔。

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目跟风。
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
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人的思维也一样,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毛毛虫实验”对我们的启示是: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惟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学习、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关注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做出了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效益问题”。当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切莫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父母永远要清醒,孩子是自己的,不是老师的也不是别人的。
孩子在我们的辅导中所表达当时的心理是这样的,他说,我感觉我肩负着许多人对我深切的期待,我好像被某种东西控制,而且有一种害怕失败的极大恐惧,其实在最后阶段我已经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要干什么了。
孩子这时已经是患得患失的心理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自信心也开始减弱。心理学里有一个效应叫做詹森效应。
詹森,速滑运动员,参加八次冬奥会后打破心理魔咒。
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正式大型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在中国的运动员身上也曾经出现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被寄予夺金厚望的中国男子体操世界冠军李小鹏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而同样是他,在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却获得了这两个项目的冠军,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双杠金牌得主。
由此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夺金的实力,事实上,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发挥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况给自己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心情紧张。詹森效应在学生的考试过程中也屡见不鲜。

孩子与父母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做出错误决定,在失败之后孩子出现了极端行为。
我们继续分析父母对孩子的第二个问题:孩子不允许将他在家不上学的事情告诉给任何人,一旦发现就会对父母暴怒,甚至是口不择言!
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就知道了,这个孩子百分之百的有希望,因为孩子不愿父母将他现在的这种情况告知其他人,表明孩子的自尊心仍然存在并且很强烈,并不是父母所想这个孩子完了。生活中我们的确会遇到一些自暴自弃这样的事情,比如一个人在遭受打击之后变得意志消沉整日的萎靡不振,对人对事没兴趣。
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
如果这个孩子真的自暴自弃的话,他就不会时时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对于父母像他人说就不会在意。孩子渴望回到从前的状态,孩子仍然需要他好的一面,仍然要在外人目前有一个完好的面具。
因为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时时处处都表现最真实的自己的。很多时候,自己原本心里很难过、但是在他人前还要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自己对某些人原本是不喜欢的,但是在一起的时候,还要摆出亲切的姿态。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侧面,一些事光鲜靓丽的,是展示给他人的,一些则是阴暗的,隐藏起来不给人看的。“阴影我”和“面具我”其实都是自我的组成部分,但二者还存在很大的差别。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是戴了“面具”的自我,而不是真正的自我。面具的来源两个根源,一是来自社会的期待和要求,人的人格中都只有善良的和邪恶的双重性,在社会中生存,社会要求我们要积极、上进、有涵养、承担责任等,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收敛起自己懒散、堕落、粗鲁的一面。
因此,我们就会给自己戴上“面具”,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得到社会的认同,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变成了“面具我”。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抱负是戴“面具”的另一个来源,与此同时也是自我保护。
生活中,人们大多数的阻碍和威胁来自于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为了使自己得到认可,避免遭受伤害,人们就会戴上被认可和接受的面具。当然面具不仅仅是为了适应他人和迎合社会,也是经过修饰的、真实自我的反映。
孩子面具的根源这时则大都来于第二种,因此孩子从内心渴望自己恢复,但却找不到途径。
而我们现在的方式习惯于教育、劝告别人,但我们不明白教育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因此,我们要明白在别人出错、绝望、低落时不要去教育,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一条出路。
那么孩子为何恶语攻击父母?我们下次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