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笔下鸟雀为点景,不专事画鸟,人物亦多为点景高士,但仍有数幅专门的人像,单刀直入,人物居中毫不迟疑,配景简到家。
传 马远 孔丘像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藏
这幅画历来被传为是孔子像,左下角有马远名款,但马远并没有说画的是谁,甚至此图是不是马远所画也可以再议。有两位学者李烈初、牛国栋撰文研究分析,此画中人物应是庄子。两篇文章罗里吧嗦,梗概如下:1,马远确有一幅庄子像,为项元汴、余绍宋所藏过。且画幅左有项元汴的跋文,讲的是所画的庄子吧啦吧啦,而且,项元汴收藏的画,不得盖他个百来个印章恶心恶心人,此画上无跋、无项元汴印章。2,1920年《时报图画周刊》刊登过名为马远的孔子像,余绍宋曾在1934年《东南日报》上刊登过自己藏的这幅庄子像。3,现存这幅“孔丘像”即是1920后有人据马远庄子像临摹的。马远原本绢本年久,所画须髯与颈部、衣领略显模糊,摹本依据摹者体会,予以分清,致颈部留白较多。右肩两笔衣褶,原图末端相交,摹本不相交。原图左袍一斜线,与袖线相交,摹本分开不相交。
4,历代庄子画像衣服皆饰豹纹花边,以示“豹隐”,象征洁身自好,隐居不仕。
马远所用战笔拖枝画线,线的变化在提按顿挫,而不在左右抖动,笔线厚而不肥,硬挺结实,此画上用线点点续续,犹豫的感觉连外行都瞒不住。笔线上水分多,墨涨,而非厚实。且衣纹结构线条组织松散,不至宋人谨严。
故而,此图中人物应是庄子,画亦非马远手笔。
元 华祖立 玄门十子图之庄子,有豹纹
聖君賢臣全身像冊之庄子像,有豹纹
聖君賢臣全身像冊之庄子像,无豹纹
南宋 马远 寒山子图 绢本水墨 24.2cmx25.8cm 北京故宫藏
寒山子,唐时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屡考不第后出家。 学者严振非指出寒山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而遁入空门,三十岁后隐居浙东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以维持生活。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三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元时传入朝鲜、日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垮掉的一代”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当代画家杨近白在国清寺门前cos寒山子
画中寒山踩屐执帚,着宽大衣袍,笑颜而立。画幅用笔墨为劲利精炼,左突右进,用笔狂曳,几近梁楷。
南宋 马远 洞山渡水图 绢本设色 77.4cm×33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洞山良价,唐代僧人,俗姓俞,他与弟子曹山本寂共同创立了曹洞宗。良价幼年便已出家,曾念诵《般若心经》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忽用手摸脸,就问师父:“我有眼、耳、鼻、舌等,为何《般若心经》上却说没有?”其师异之,知其资禀异赋,告诉良价,我教不了你了。随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为师,并受到披剃。其后十几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心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良价毕生研习佛学,造诣极深,其禅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华严宗的看法,也是远承青原下石头希迁的思想。有弟子数百人,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特别是云居道膺在洞山宗法的传衍上功不可没。二十一岁,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后游方各地,在湖南澧陵昙晟处,辞别昙晟之际,良价问他,假如您百年之后,有人问我老师的禅法宗旨是什么,我怎么回答?昙晟说,告诉他“只这(个)是。”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良价并未得明,带惑离去。后偶然过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
切忌从他觅,迢迢我与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真如。
从我身和影子的关系上体悟到了理与事、体与用、佛与众生的关系。不要向外驰求,这只会与理、与体、与佛性愈来愈远,而不能契得真如。理体能随机缘起事用,形成处处现象,而它们都由本体缘起,本身都是空幻不实的,都归之于本我。一旦认识到这点,就不会再被现象迷惑,就能在每一现象中体认本体。良价所悟的,正是昙晟即事而真的“宝境三昧”,但昙晟一直未对他说破,这一点良价十分感激。
此画便正是良价拄杖撩衣,正在渡河之景,良价低头凝神,看着河面,若有所思。身后河岸芦荻丛生,远山浮现,景色清寂。画幅上端有杨皇后题句:携藤拨草瞻风,未免登山涉水。不知触处皆渠,一见低头自喜。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日本僧人道元曾入宋,在天潼山从洞山第十三代如净受法,向日本传入曹洞宗,并以永平寺为中心传教。此图在日本流传并为世所宝,当与曹洞宗之传播有关。
感觉洞山良价长得像渡边谦呢?
渡边谦
在公众号对话框,或留言输入关键字 马远 获取此画的下载链接。
PS:公众号改版后推送经常被淹没,记得点“在看”把它捞上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