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 到底他是一种什么体质?
对男友(老公)提问,不能问:我美不美?而应该问:我哪个部位最美?
这种问题的打开方式就是,设定的前提是先打定“貌美”的基调,再做选项。
说苏轼,也是这个思路,首先先肯定他全部,然后再说到底是哪方面最耐得住时代的拷问。
好,趁着热乎乎的唐宋八大家展,讲讲苏轼。
扶杖醉坐图
《长物志》中说悬画:岁朝宜宋画福神及古名贤像。其中就有苏轼的份儿,明清之后,他的画像多了不同版本,不过得宋人心诀的还是元代的比较可信,普遍认为画上人物戴的帽子就是东坡自制的东坡帽巾。后世喜欢用斗笠和策杖画苏轼,与苏轼亦师亦友的黄庭坚大致是听苏轼唠叨陶渊明太多,记叙曾见到李公麟画苏轼《扶杖醉坐图》,这说明苏轼经常cosplay其精神偶像陶渊明造型,如陶诗中的: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东坡笠屐图》如果不点名,很容易跟陶渊明混淆。
朱之藩 臨李公麟蘇軾像
据说唐代乌纱帽后面有自然下垂的“软脚”,到宋朝则定型为支棱起来的。提示着戴帽人的官场行为规范。苏轼干脆去掉这两脚,将帽子改成方筒。
赵孟頫 苏轼像
李在 陶渊明像
苏轼评陶诗: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乍看以为是说墨韵
古名贤像能单独画在中堂的人物真的不多,好比私塾挂孔子,医馆挂华佗。要说文学大咖,也就是李白和苏轼能上这题材。
硬要比较这两人,只能说士人这个阶层,在苏轼之前,并没有一个面面俱到的标本,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哲学、文学修养才学和人格魅力,统称为“士人素养”是没有标准核定的,但苏轼出现后,他以饱满详实的案例(历年各种诗文信札笔记等),将“士人”从群体性特质,浓缩于一人取个典型。
但凡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都爱苏轼,而且是年纪越大,爱他越多。任何时代的人都或迟或早地要迈进一个叫“自我打开”的门,即自我自主的关照,在门里,你见到的老熟人就是苏轼!生命的内外空间支撑包括外在的物质条件,生命的内在空间支撑则主要是内心的精神世界,自我打开的每一道门都是探索精神空间的进阶。
苏轼在一道道门后等着大家,当你过一道门时,他就从门后冒出来:你怎么才来?!这生命境界,只服他。
在不断的挤压下,苏轼生成了一种更好的生命质地,在句句反问的心理模式中,完成了一次次的个人心理建设: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喜欢苏轼,是在人生失意、闲适忘我时,所有的感同身受,实际上是站在苏轼的影子里!其文汪洋恣肆中,他用明白畅达的文字表述,你由衷地佩服他的表达能力,他将情感的微妙,幽微的心曲拨动得恰如其分,直指人心。
求得孤独者的通行证
吴镇 赤壁图
在励志爹的带领下,少时苏轼和弟弟比赛学习,这是多么好的家庭氛围啊。再于患难时,与知己弟弟倾诉心底话,两兄弟唱和神交扶持,这是多么好的彼此成长哦!千里共婵娟就是跟弟弟说的!少了爹、缺了弟,都不是完整的苏轼。
但是三苏合体时,他脑袋里装着什么?
在为母守丧,与父弟自蜀回京,冬日舟经三峡写的《入峡》,两处出现了“孤”: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独爱孤栖鹘,高超百尺岚。
这哪里是一个22岁才中进士的人该入眼的物象?要知道唐诗中高中进士的人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三苏再次入京目标是试图有所作为,兼济天下,光耀门楣,但他的心思在于超然于世事之外,求取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诗末点题“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文化形态的主导角色比政府官员身份更适合他,如果说此时的他是对自我标榜的虚构,那么后来的贬谪生活,反而给了他实践的机会。人生挫折是生命的礼物这类鸡汤文,只适用于苏轼,他早就做好心理准备,社交模式和人情世态的骤变,都敌不过他心灵的厚盾!
小妾朝云评说他一肚皮不合时宜,这样的私房话可能为后人所诌,但是他自己在《东坡志林》中总结“贺下不贺上”,认为仕途升迁的“时宜”不值得庆贺。
他说:士人历官一任,得外无官谤,中无所愧于心,释肩而去,如大热远行,虽未到家,得清凉馆舍,一解衣漱濯,已足乐矣。
朱耷 东坡朝云图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
一婢遽曰:“都是文章。”
坡不以为然。又一婢曰:“满腹都是识见。”
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坡捧腹大笑。
遭人妒忌、被人构陷,政治抱负未完全展开,不甘又如何呢?苏轼以求得心甘自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处世哲学、文学修养才学和人格魅力上,他将更为抽象的“境界观”累积出来。他的语气带给人一种心甘情愿的印象,他用文章札记记录了一次次磨难中协调身心的情绪起伏,最终成为人性之美的承负者。
他代表个体生命构建的成熟阶段,让“乞援于一己之心”不再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