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徽因身上看中国传统式婚姻
林徽因:那一晚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这首清丽婉约又满怀哀伤愁绪的小诗,出自于素有“民国女神”之称的林徽因之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曾轰动一时,最终以分手告终,这首《那一晚》原是她写给徐志摩的分别诗,1931年4月,她以尺棰为署名,在《诗刊》第二期发表了这首诗,有趣的是,那一期的编辑正是徐志摩。
林徽因是福建闽候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酷爱读书,长得清秀雅致。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并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自那以后,她的头上开始接二连三的戴上了一系列的光环,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高贵的出身、美丽的容貌、良好的教育、响亮的名誉,上天似乎对她格外眷顾,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了她,可想而知,风华正茂的年纪,她的身边一定围满了高级知识分子追求者。
林长民与梁启超是多年故交,很早便为一双儿女林徽因与梁思成订了娃娃亲,那时,他们两个应该没有什么爱情,而是按照固有的轨道在家族的安排下有序的运行着,表面看上去,两个家庭门当户对,两个人又是金童玉女,大概是外人眼中完美的婚姻。而人生是会有意外发生的,在固有的轨道中运行也会不经意间瞥到外界的新鲜事物,徐志摩对于林徽因来说就是这样。就像你长时间吃着一种食物,偶然间尝到了另一种食物,它的味道还不比你之前吃得差,你一定会被它所吸引。更何况,比起为人踏实诚恳、喜欢研究古文物的梁思成来,徐志摩是当时有名的多情才子,外表风流倜傥,与林徽因同样爱好诗歌创作,骨子里带着浪漫,谈起恋爱、追起女孩子来极会制造情调,时值二八年华的林徽因想不爱上他都困难。但徐志摩千好万好却有一大劣势,他结过婚还有了孩子,林徽因的母亲便是妾室,她自幼饱尝了中国式大家族里妾室和妾室所生的孩子的痛苦,她自己怎么可能再重蹈母亲的覆辙,而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小姐、在当时已是颇有名望的名媛,十六岁的她又怎么可能甘心去给别人的孩子当后妈。所以,爱归爱,两人始终没有任何结果。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1924年6月,林徽因的父亲去世之后,那时的她还在国外求学,一家之主突然离去,昔日从不为钱而发愁的大小姐一下子就断了经济来源。未来的公公梁启超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林长民未完成的任务,成了林徽因的又一位父亲,并安排她与梁思成共同赴美留学攻读建筑系。四年之后,两人顺利的举行了婚礼。直到那时,人们才明白,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婚姻——爱情只是婚姻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责任和共同的基础。林、梁两家是故交,家族背景、出身、经历都大同小异,这是维持婚姻长久的一个坚实基础。说白了,他们两个是来自同一世界里的同一类人,不管有没有爱情,都有共同生活的良好契机。同时,梁启超认为自己有义务承担起照顾至交好友的女儿的责任,也在心里默认了这桩婚约,当林徽因接受了他的留学安排与资助时,不管她还爱不爱徐志摩,她都已经接受了她与梁思成的婚姻。意外的风景再美,受过传统式中国教育的传统式中国人,终究还是按照固有的轨道继续行驶了下去。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时代发展到今天,很多东西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但我们仍能够看到,在婚姻里,爱与责任同在,两个人之间合适比相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