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个孩子,天天在家打架”:别着急!不妨试试这样做
精读妈说:二胎家庭里,孩子心里容易会有爸爸妈妈宠爱谁多一点的嫉妒,毕竟每位儿女都希望自己是最被疼爱的那一个。
作者:勤一一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朋友向我诉苦:
两个孩子天天在家打架。家里一天到晚鸡飞狗跳,老人都受不了了,要求请假回老家。我又要工作,又要带娃,又要安抚老人……真的是太难了!
作为家有6岁和4岁两个孩子的二孩妈妈,朋友的感受我非常能理解,“二宝相争”的连续剧,我家也是日日上演:
一起玩玩具,因为弟弟编的故事情节更精彩,把姐姐比了下去,姐姐一巴掌,拍掉了弟弟手上的小飞机,并且顺势狠狠地推了他一把,将他推倒在地。
听妈妈讲故事,两个人抢着问问题,弟弟提高音量要“盖”过姐姐无效,扬手打哭了姐姐。
这不,暑假到了,“神兽”们圈在一起, 争吵打架,你哭我嚎,是日日必练的功课。
这对家长的情绪是莫大的考验,真心累,真累心。
其实,面对孩子们的争执,不妨试试这“三步走”,或许感受会好一些。
理智面对:打架并没有那么可怕
队友下班带回家一块美味的奶油蛋糕,孩子们都很雀跃。
但是,这块精致的小蛋糕怎么分——尤其是蛋糕顶上那颗唯一的草莓,又成了孩子们争执的焦点。
队友小心翼翼地把蛋糕切成了大小相同的两块。可是,那颗草莓,却如何也分不均了。
爱吃草莓的弟弟见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几乎是用舌头将草莓“卷”进了嘴巴里。
“啪!”姐姐一巴掌重重打在弟弟脑袋上,怒吼:“弟弟!你不讲规矩!”
弟弟遭此重击,咧嘴大哭,没来得及咽下去的半颗草莓在他舌头上颤抖。
队友是位慈祥的老父亲,最见不得孩子们打架。
他一边安抚弟弟,一边指挥我下楼去水果店买草莓给姐姐吃。还不忘责备自己:好端端的,怎么就买了一块蛋糕回来。
队友绞尽脑汁,两个孩子的情绪却是愈发激动。
其实,二胎家庭中,兄弟姐妹吵架的场景很常见,但能做到淡然处之的父母并不多见。
有些父母时刻关注着孩子们之间矛盾的“火苗”,只要孩子们之间发生了抢夺、争吵、哭闹,父母就像敬业的消防队员一样,拉响警笛,火速出发去灭“火”。
因为我们往往对“孩子打架”这件事情存在认知误区:一是代表家庭氛围不和谐,二是会影响孩子之间的关系。
所以,第一时间出现在“火灾”现场,是身为父母的责任。
而真相是:同胞竞争天然存在。在二胎家庭里,兄弟姐妹是最亲密的亲人,同时,也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有育儿专家提出:在孩子3岁后以后,随着认知发展,他们就会开始比较。孩子通过比较来寻找参照系,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有比较,就会有竞争。
同胞竞争,其中“竞争”这个词,引导的好就是前进的动力;引导的不好就是得失心过重,羡慕妒忌最后成了“恨”。
父母需要正视,孩子争吵打架,是不可回避的;并不是家庭不和睦因素,也不必当成洪水猛兽。
保障安全前提下的争执,是一种激烈的“沟通”,划清了底线,让对方明白以后相处中,哪些事情不可触碰,反而有利于以后的相处。
就像夫妻之间也会吵架。并不是说吵架就代表孩子之间关系不好。
明智的家长,能“见得”孩子打架,能意识到其中的“建设性”,让孩子之间的情绪流动起来。
后退一步:内部矛盾内部解决
我原来也是一位称职的“救火队员”,而且方法比队友更加简单粗暴——吼叫+惩罚。
有段时间,我独自带俩娃,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
那段时间,我边在家办公边带俩娃,厨师、保洁、保姆、老师、员工……可谓身兼数职,每天早晨一睁眼就有一堆事情排队等着处理。
其中,最消耗我精力和时间的,就是两个孩子的情绪问题。
我正在回复邮件。
姐姐向我告状:“妈妈,弟弟把我最心爱的花栗鼠弄脏了!我很生气!”
我一看,可不,花栗鼠的毛上沾满了黑色黄色的水彩点点,我安抚道:“妈妈一会让给你洗一洗,我们不生弟弟的气好不好?”
谁知,姐姐不依:“不行,我再也忍不了了,这不是第一次了!”
话音未落,她就气势汹汹地朝弟弟走去:“皮皮!你现在就得向花栗鼠道歉!”顺势还推了弟弟一把。
弟弟委屈巴巴地咧嘴哭了,可就是不道歉。一时间,哭闹声交汇在一起,振得我耳膜嗡嗡作响。
我是真劝不动了,抬头看了看表,已经快中午12点了。
为避免情绪爆发,加入家庭混合大战,我干脆躲到厨房,让耳根子清静一下。
结果,没想到,做一顿饭的功夫,等我从厨房出来,姐弟俩正一派和谐地头抵着头黏在一起看绘本。
刚才还在打架的两个孩子,奇迹般地,和好了。就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看着他们和好,我有点懵。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不敢争执,怕会伤害对方、也怕破坏关系;我们见到孩子争执,只想着赶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孩子用自己得行动告诉我们,争执也没那么可怕,忍一忍,内心只会波涛汹涌,吵一吵,才能风平浪静。
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打架,不过是他们真实情绪的流淌;所有的争执,都是内部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甚至自愈的。
相信每个多子女家庭中,家长的精力和时间,一大半都用在调和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上。
实际上,孩子的争执本与父母无关。父母承担了不是自己责任的责任,这不是负责,而是“越界”。
留出空间给孩子,我们要意识到:孩子们在解决相互之间的争执时,也是在练习日后如何与家庭以外的人更好地相处,从而更好地面对社会关系。
父母后退一步,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看到孩子打架背后的真实需求:被偏爱
曾有一位二胎爸爸向我袒露:
父母其实也很为难,我们想要尽量做到公平。如果給老二买什么,一定也給老大一份;如果批评了老大,也会把老二教育几句,就怕孩子觉得父母偏心。
二胎家庭中,公平是永恒的难题。为人父母,我们一直在追求“公平”,殊不知“公正”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公平是給两个孩子一模一样的,公正是給孩子各自需要的,按需供给。
其实孩子的竞争和争执,并不是追求“公平”,不过是想要验证,他在父母的心中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有一天,姐姐去舅舅家做客了。弟弟发出一句感慨:今天姐姐不在,我说了算!爸爸妈妈都陪我。
作为日日跟在姐姐屁股后面的小“迷”弟,原来也会期待“专属时光”。爸爸妈妈都陪他玩儿,“天猫精灵”播放他喜欢的儿歌。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在孩子看来,父母的关注度就代表爱,而这个爱的浓度是他一切安全感的来源。
二胎家庭里,孩子心里容易会有爸爸妈妈宠爱谁多一点的嫉妒,毕竟每位儿女都希望自己是最被疼爱的那一个。
很多时候,在鸡飞狗跳打打闹闹的背后,孩子们争夺的,不过是“被偏爱”。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我们不妨跟女儿设立专属的“母女时光”,带她去逛逛书店、商场,买喜欢的书和亮晶晶的饰品;
不妨跟儿子设立专属的“绘本时间”,给他念一本“恐龙”起源的绘本,顺便再吃一小盒凉丝丝的冰淇淋。
父母会发现,给孩子足够的爱时,他们的竞争和争执就会减少;给孩子“专属”的“偏爱”时,他们的关系会一派和谐美好。
我们要相信,二胎家长的轻松和幸福,绝对不是凭空得来,一定是自己“争取”来的。
点个在看,愿你我一起,在日日磨练中,从过往经历中,不断总结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