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要孩子道歉?
所有的教育其实是自我教育
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
身为成人我们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
因此孩子可以教育他自己协调他自己的命运
——鲁道夫 施泰纳
鹦鹉飞走了……
我家养了鹦鹉,一直挂在凉亭上。
年深日久,笼子有些朽坏——但我不知情。
上周,有一天户外活动时,园里一男孩用手碰了笼子底,结果底子掉下来了,两只鹦鹉全都跑掉了。
那当下我刚好从外面回来,一进院子就被孩子们喊着去抓鹦鹉了。
鹦鹉如果跑掉是活不成的,已经是家养的鸟了。
所以,我急于救命,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喊啊叫啊并且一直告诉我是LD把它们放走的。
现场肯定是一片混乱,反正最终两只都被抓住了。看上去是多么地皆大欢喜。
(抓到后,印象中我还专门说只能看不能碰,这么说就是提醒孩子们尤其是提醒LD。)
但是,一位家长发现了LD的失落。
这时我也意识到,即便我是如此地懂孩子,我还是会忽略,还是容易被眼前的琐碎和喧闹带走。
看到这孩子尴尬着站在教室门口时,我赶紧去告诉他没关系,鸟儿都回来了。
当天晚上围在笼子旁的3只猫又搞开了笼子并且鸟儿被两只猫分别叼走。我们家院子里上演了我尖叫声中的“猫抓鸟、人追猫”大戏。全抓到后我研究笼子,这时我才清楚地知道,原来笼子早就坏了,只要一碰就会发生下午的事件。
同时,我也我意识到,尽管没有正面批评孩子,但心里还是误会了LD,当时真的就以为他是好奇打开笼子门放走了鸟儿。
我当时并没有逼着孩子道歉,尽管我误会了孩子。没有逼孩子道歉是因为我明白,在大家惊慌之中追鸟时,他一定已经很内疚甚至很恐惧了,尤其是最后看到孩子的脸色时,我都心疼——孩子的内在,已经生出了深深的歉意。
那么多孩子口口声声地告诉老师说“LD放走了鹦鹉”对他来说已经够让他难过的了。
不需要任何口头上的教育,孩子自己就能自动修正自己的行为,下次不会再碰鸟笼子,别的孩子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再去碰。
那天得知笼子本来就坏了以及看到站在教室门口的不知所措的孩子的表情时,我的心里,有点儿小内疚。
第二天早晨LD一到园门口,我就高兴地给他汇报,昨天笼子本来就是坏的,现在已经修好了。
孩子露出明媚的笑容。
为什么非要孩子道歉?
曾经带过不止一个这样的孩子:他会在玩耍中专门去打扰别人比如踩别人一脚,踩完立刻说声“对不起”。
看孩子的表现你会发现孩子其实特别单纯,他以为踩别人一脚后只要说声“对不起”就等于什么都没发生。
孩子在成人的教育之下认为无论何时打扰或伤害了别人只要说声“对不起”就一笔勾销权当什么都没发生了。
以我的经验,大概能预计到这是孩子的带养人过于强调“口头上的道歉”带来的结果。当事情发生时,没有真正去引导孩子去做该做的事,避免干扰或伤害再次发生,过于强调“道歉”的作用,这让孩子误以为说声“对不起”就抵销一切了。
首先,我想说真正的道歉一定源自于内里生出的深深的歉意——即便是成人,可能都是难以说出口的,甚至需要极大的勇气。
如果是随口可表达的,或者事情太小,或者真的没有歉意。
其次,我想说,小孩子是朝向未来的。当事情发生时,要将孩子引向对未来更有意义的行动之上,而不是朝向过去。比如,假设孩子抢了别人的东西,真正有意义的不是说什么,而是还给人家;孩子若是踩脏了别人的鞋子让孩子帮助擦干净更有意义。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比如三五岁之下,或者即便你的孩子很大了但很害羞,带孩子的成人就及时去表达歉意就可以了。
最后,我想说,如果不曾被搞混乱了,孩子如果做了不该做的或不小心伤害别人的事,孩子的内在一定是充满歉意的,甚至是慌乱恐惧不知所措的,不要相信说出来才有,孩子可能被吓坏了不会表达了或者孩子根本就说不清。孩子说没说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在那个当下如何处理的。
不要相信语言的教育作用,不要以为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见的才是真实存在的,往往无声的,才是最有力量的。
一个人的内心无比深邃,高得过天空,也宽得过海洋。语言算什么?语言还经常会破坏内在的这种感觉呢。
通常,语言一出口就是限制、就是评判断。
教育这件事儿,永远在悄无声息地不着痕迹地发生着。
像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你说了什么样的话更有意义!
阳光三月 2021年7月6日上午
一旦认同世界上所有的人的生命都是有意义的,
每个人对社会都有不同的贡献,
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那么,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就不仅仅是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了,
我们与孩子互相尊重、互相学习。
——Dr.Karl Koing
阳光三月 | 相关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