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妻子不是你的亲人”,一个妈妈给儿子的忠告,很有道理

《物性论》里提到:孩子在黑暗中会发抖,并对每个东西都感到恐惧,就像我们在光亮之中也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一样。

“妈妈,陪我上厕所吧!”

相信各位家长都有大半夜被孩子叫起来陪他上厕所的经历,“妈妈,我太害怕了,我做不到自己一个人上厕所!”这是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太小,够不着厕所灯的开关,也就心甘情愿陪着孩子去。

但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甚至已经上小学了,还是依赖父母一起去上厕所,理由就是“我做不到”、“我害怕”、“我不行”等等的老借口。

孩子还小,害怕黑暗是正常的,有些事情的确没有能力做到,也是可以理解,并且需要父母的帮助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切勿让孩子一直放肆地依赖自己,其实有些事情孩子从未付诸行动,便一口咬定自己不行。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并且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而这时,面对孩子此类“妈妈,我做不到”的言语时,妈妈的第一反应尤为重要。

妈妈要深入了解孩子为何“做不到”

比如,当孩子在玩搭积木时,会很容易出现因为耐心消耗却依然搭不好的烦躁心理,甚至会大发脾气地否认自己不行。这时,妈妈千万不要听随孩子的脾气而让他放弃。

而应该是等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慢慢引导孩子,找出孩子为何做不到的原因,到底是哪里困住了孩子。这时,妈妈可以问孩子:“宝宝,积木太难了搭了是吗,能告诉妈妈你在哪一步没做好吗?”

或许这时候孩子的情绪还是没能很好地调整过来,可能会再次大哭。但慢慢地开导孩子,总比劝孩子放弃得好。妈妈只要耐心地安慰多几次就好了,然后孩子的不情绪也会逐渐被消化掉。并且,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孩子建立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放弃退缩。

那么,妈妈在知道孩子为何老是说“做不到”的原因时,就该指导下一步该如何做,这是至关重要的。妈妈要让孩子学会反思自我,从自身找原因并尝试解决困难。

也有人说,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数是靠别人的表扬建立的,但除了要多夸孩子之外,还能怎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到”转变为“做得到”呢?

除了多夸孩子,父母这样做,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1、为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

教育专家曾提出一种思维——成长型思维。这样的思维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型思维的心智模式。而面对挑战,固定型思维是由于害怕失败而选择逃避。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孩子突破这样的成长型思维,以为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代替为孩子“包办”一切的行为。

就比如孩子不敢自己一个人上厕所时,家长在一开始可以陪伴孩子去,但也要渐渐地放手让孩子尝试着自己上厕所。如若孩子坚持不敢去,做不到的想法,家长也要坚持自己的做法,不要心软。等到孩子实在憋不住时,便愿意踏出第一步尝试。

要知道,家长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学会的东西就会越少,所以要抓准时机,逼出孩子的潜能。

2、多肯定孩子,及时进行明确表扬

孩子其实是相当渴望得到父母认可的,当孩子突破自我,做到的那一刻,父母的第一反应也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行为无动于衷,当孩子做得到的时候,父母应第一时间对孩子给予表扬,肯定孩子。

并且,要明确具体地夸赞孩子,比如:“宝宝真厉害,这么难的事情你都能做到,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就避免常用的“你真棒”,“真聪明”等千篇一律,让孩子听起来有些许敷衍意味的夸赞词。

孩子总喜欢用“我做不到”,“我害怕”,“我不行”等等理由,来回避一些对于自己稍有难度的事情,期待别人去帮自己达成。这样的“不劳而获”不仅让孩子渐渐变得十分依赖父母,还会让孩子对自身的能力有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变得不自信。这样的状态和思想并不利于孩子成长。

因此,在孩子想要退缩与拒绝某个困难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显得尤为重要。

充分了解孩子为什么做不到,与孩子一起作分析,并教会孩子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面对困难时勇敢说出“我能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