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教你三步画山水
山水画中最难着力的,雨雪数第一。雨和雪虽然都是由云气所形成,却表现了两种极不相同的风貌。
画雨景和雪景,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雨雪的这两种精神。画雨景,要得凄迷蒙蒙得韵致;画雨霁,要得清明澄澈的印象;至于画雪景,则要得那粉饰银妆的美和莹洁沉静的幽。
如何画群山积雪
中国山水画,除了在极早期,曾用白色颜料描绘雪景,绝大多数只是以纸绢原有的白色表现。所以当我们说“画雪”的时候,其实只能讲是“留雪”,以画雪中较深色的林木、天空、川流和点景,来衬托出皑皑的白雪。
雪没有色彩,但是能随着环境而反映出不同的颜色。譬如青天之下,它会泛蓝;有彤霞的黄昏,会泛红;阴沉的天气,又可能泛紫。相对地,雪中的景物也被改变,不但在大雪后,许多东西被覆盖而隐藏了,尖锐的被软化了,道路分不清了,屋舍看来变矮了。而且更因为对比,使暗色的景物变得愈深,原本白色的云彩,显得泛灰;天空和溪水,更成了极暗的调子。画者必须掌握这一特色,表现出雪的莹洁、光亮与透明感。
第一阶段:用笔
以山马笔蘸淡墨,中锋勾画处前景两棵树的枝干。以山马笔蘸浓墨勾出前景山石轮廓,略加皴;并以破锋干笔,笔尖朝上点苔。苔点呈直立,表现由雪中穿出的草苔。由于雪花很轻,又是慢慢积起来,所以地上的残草,只要雪不深,都可能露头在外面。
第二阶段:染墨
以长流笔蘸淡墨,略略皴染前景的树干,使原先的浓墨笔触与白雪之间,能有个淡墨的色阶加以调谐,而不致造成太强烈的对比。以长流笔蘸淡墨,染前景的山石及缓坡。凡事靠上方覆雪且较受光的位置都留白,而仅染较阴暗处。
第三阶段:设色、题款、钤印
以长流笔调花青、藤黄及石绿,为极淡的亮绿色,染全图雪山的阴暗处,用笔的方向与原先的皴笔相同,偶然也在特别光亮处加皴几笔,使雪色显得更为丰富变化。如同在本图的介绍文字种所说,雪虽然没有色彩,但是却能随着周遭的环境而反映出各种色彩。
如何画溪山过雨
这张画是以“米点”组成,“米点”因为由北宋米芾(1051-1107年)创始而得名。它是横向发展的扁圆形点子,米点画出来的景物,自然有一种烟浓雨润的感觉,一方面因为它多半是湿点,一方面由于表现的是团簇树影的蒙蒙景色。
这张画是描绘雨过溪山的景象,淡墨遍染的天空和溪水,以及阴沉的山色,营造了浓重的雨意;房舍、渔舟和小草,在整张大调子的作品中,产生点化的效果;穿梭半山的云烟,在暗调子的画面里,成为明亮的呼吸处同时造成极佳的空间感,临习此画的人,除了对米点的掌握之外,更当注意光影和彩度的变化,才能创造最佳的气氛,并表现出米家山的水灵墨韵。
第一阶段:用笔
这一阶段全部以秃头的兰竹笔画成。整张画的用墨法,都是先将整支笔濡满淡墨,再用笔尖蘸深色墨画成。这样做,能在每一笔中表现由深至淡的色阶,对于极需水晕墨彰的“米氏云山”,这是最佳的调墨法。此外,画山之前,都先勾轮廓,而后略加几笔皴,那存笔通常都表现得甚圆厚,接近于披麻。剩下的工作,一半交给“点”去完成,一半留待“染”来表现。
第二阶段:染墨
以由上向下的大侧锋笔法染远山,但笔触到山腰处止住,留出一横条环山的云气,再染运下方的阴暗处。不能前述的墨干,接着以清水再云雾处晕染,使上下的墨色向云雾间湮开,造成雨的效果。
第三阶段:设色、题款、钤印
以赭墨勾染树的枝干,以长流笔蘸花青、藤黄、清墨调成的单暗绿色,在涂上所有加过墨点的地方,以侧锋“米点”的笔法染色。
题款:溪山过雨。丁卯新春画于白云堂。九十老人黄君璧。钤印:黄君璧印、君翁、白云堂。
如何画雨雪
雨是动的,雪是静的。不论细雨绵绵、小雨涓涓,或大雨滂沱,雨滴总是快速地坠下,落在水里,则激起涟漪;落在地上,则嗒嗒有声;打在芭蕉上,更点滴凄清;落在荷叶上,又如碎珠琉璃,所以雨不但有动势,而且具音响。
至于雪就全然不同了,它无声地慢慢飘降,在人们不知觉中,可以一下子染白大地。因为带有一种黏结性,可以层层贴附在枝干上。于是雪重了,就能压弯枝头;雪厚了,就能隐藏景物。如果再遇上气温不升,则冰封雪冻连月不开。我们可以说:雨是快速而喧哗地来,又迅速地消逝;雪则是悄悄悠悠地来,又慢慢地消融。
雨是透明的,雪是莹洁的,它们都不具有彩色,所以表达起来,全赖周遭景物的衬托。譬如画春雨江南,但作一片凄迷,远山隐隐、树叶稍垂,就已经有了雨意。若画风雨,则可以先用水墨,湿染出几条宽窄相间的雨线,再于有水墨处加上模糊的景物,树斜樯倾、水波激荡,自然一派疾风苦雨的感觉。还有画上的点景任务,或束帆敛桨、或闭户合窗、或撑伞急行、或檐下避雨,更能增加风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