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人,记大功!

时代造就英雄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成百上千农科人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

近期,江苏省给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作出杰出贡献,在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32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大功奖励。我院王才林、马代夫、赵密珍、孙玉东、郑子松等5位专家获得表彰。

“南粳”之父——王才林

近四十年如一日,王才林致力江苏优良食味品质稻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辛勤耕耘三十余载,他每年盛夏冒着酷暑到省内外40多个县市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足迹遍布苏、浙、沪、皖各地农村;每年春节,他都在南繁基地度过,争分夺秒加速育种进程;他全年无休,只要有手机、有网络,农民农户总能在“农技耘”APP、微信公众号、云课堂中得到他的指导。他带领科研团队,育成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增产稻谷280多万吨,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50多亿元,年推广面积占全省粳稻面积的40%。其中,“南粳46”屡屡亮相国家、省级优良食味大米品比,30多次获全国“金奖大米”“江苏省最好吃大米”称号;“南粳9108”年推广面积超过700万亩,已成为江苏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为了改变江苏“稻强米弱”的“痛点”,打造“水韵苏米”江苏区域公用品牌,助力乡村振兴,他每年开展技术培训40多场次,针对当地生产与气候特点提出“南粳”系列品种品质保优栽培技术建议。在他的努力下,江苏全省水稻三分之一以上的种植面积都是南粳系列,兴化等市县甚至超过了90%。省内各地打造的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和优质大米品牌,绝大多数都是南粳系列品种。在2020年评选出的30个“好吃苏米”获奖产品中,28个为“南粳46”和“南粳9108”。南粳系列稻谷价格每公斤一般要高出收购保护价0.2元以上,使老百姓实实在在增加了收益。

“让更多人吃上好吃的米饭”是他的初心,朴实无华却感动着无数人。

甘薯首席——马代夫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与甘薯打了四十多年交道。“一生专注于此,就是要让种植者致富、加工者发财、食用者长寿,让中国甘薯产业走在世界前列!”在他的报告里,常看到这句话。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甘薯病毒检测以及脱毒薯培育利用新技术,提高甘薯产量20%,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3400多万亩,取得巨大经济效益。他潜心种质创新,率先提出建立甘薯骨干亲本筛选程序,构建甘薯遗传改良计划,创建生物技术实验室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利用他筛选创制的骨干亲本育成33个甘薯新品种,累计推广利用面积达1.5亿亩,累计经济效益达120多亿元。目前全国甘薯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为我国自育品种,彻底打破我国甘薯生产用种由日本品种'冲绳百号’一统天下40余年的局面。

他不计名利、任劳任怨,常年奔波于全国125个甘薯示范县和25个国家级贫困县,打造了“一县一业”现代产业新模式,建立了“三区三州”对口扶贫工作泸水样板,编著了《甘薯产业精准扶贫实践与成效》……累计培训贫困地区农民5000余人次,推广示范新品种550余万亩,多个贫困地区农民种植甘薯产量翻番,效益翻番。他曾牵头组织“甘薯科技苏鲁豫皖行”等活动,亲自驾车5000多公里,每到一处,都开展技术讲座,深入田间地头解疑答惑,农民们饶有兴趣的围着他,惊奇地说“你这个司机不简单啊,还能讲课作报告”。

年近古稀,初心未改。如今,已是68岁高龄的马代夫仍然奋战在甘薯科研一线,小小的甘薯,让农民脱了贫,曾经的“救命粮”也变成了现如今脱贫攻坚的“好抓手”。马代夫的“甘薯梦”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他仍然坚守着一名农科人最崇高的情怀。

草莓“带头人”——赵密珍

工作三十多年来,赵密珍一直围绕服务“三农”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秉持“让草莓不再难种”的使命担当,将个人事业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任务紧密集合。她带头研发新品种、新技术,为富民提供科技保障与科技支持;不仅自我做表率,直接投入脱贫攻坚,还带动同事和身边人一起参与帮扶工作。

作为团队带头人,赵密珍主导育成极早熟、抗病、丰产草莓新品种'宁玉’,因其极早熟、产量高,在元旦前亩收入可达3万元,比一般品种增加50%以上,给种植户带来了较高经济效益,在江苏、河南、山东、上海、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内外草莓产区推广应用,推广面积居国内自主选育的草莓新品种之首,解决了我国草莓生产中长期使用国外品种的状况,改变了国外品种一统草莓产业的格局,对推动江苏乃至全国草莓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科技帮扶带头人,她带队深入“三区三州”之凉山州、临夏州开展技术帮扶、签订助农协议、建立合作基地,扎根江苏省重点帮扶县之睢宁县、涟水县,联合成立产业研究院、建立示范点,年均赴外技术服务80余天、田间指导或培训1100余人次,助力贫困地区亩均增收1.2万元。此外,还借助线上平台向全国莓农发布成果信息、交流种植技术、回答生产问题,远程帮扶湖北、云南、甘肃、河南等省份贫困地区莓农,从技术上保障了草莓生产效益,促进了草莓科技成果在农村落地生根,为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小糖丸”育成人——孙玉东

孙玉东先后主持育成西瓜新品种12个,其中苏梦系列西瓜是高品质西瓜的代表。苏梦6号西瓜,市场亲切称为“小糖丸”,因瓜形小且脆甜而闻名,被育种家誉为最好吃的西瓜之一。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的是跨越式发展,需要的是好项目、好产业。2017年起,孙玉东带着自己的成果苏梦6号,落户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淮安区苏嘴镇沙吉村,建立核心示范区,注册“酥嘴”品牌,对接广州、南京等地市场,当年实现亩增收1260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1.34万元。实实在在的效益打动了更多的农户参与。他还联系水果商合作开展订单式收购,与农业电商平台合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后来的三年里,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科技成果不断融合,“酥嘴”西瓜成为农产品名牌。2018年起,他在沙吉村示范推广“西瓜——水稻”轮作模式,建成示范基地270亩,引进南粳9108、淮香粳15等优质稻米品种,实现亩均效益7860.5元,与传统稻麦种植相比,每亩增收超过5000元。2019年,西瓜与水稻轮作两茬实现产值84万元,平均亩产值超过1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95.2万元,实现了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2020年,沙吉村西瓜产业规模超过1000亩,种植的'苏梦6号’被江苏省评为“瓜王”。

孙玉东并未止步于此,近两年,他又带领团队,进驻盱眙县马坝镇等地,以苏梦小西瓜优质化栽培模式作为技术支撑,继续探索“种植小西瓜,发展大产业”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模式。

西兰花院长——郑子松

郑子松,始终坚持到产业一线中服务,到农民急需处扶贫,富民效果显著。

聚焦响水一枝“花”,助力脱贫千万家。一心为了一枝“致富花”——西兰花,郑子松连续在响水挂职三年。研究形成响水西兰花产业研究报告;研究并推广轻简化栽培、连作障碍防治、周年高效茬口模式等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成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兰花产业研究院,持续发挥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响水西兰花发展注入科技动力;协助获得“中国西兰花之乡”称号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协助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协助争取国家产业强镇示范项目等。目前,响水西兰花稳定发展,带动2万名农民就业,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引导低收入户从事西兰花种植,精准帮扶省定经济薄弱村南河镇兴南村纪学海、王兵两户,通过全过程帮扶两家种植西兰花,当季纯收益均达1万元以上,实现脱贫目标。

集一所之力,助多方脱贫。郑子松的帮扶之路,从响水向省内各地不断延伸。他集聚全所成果和专家力量,每年在经济薄弱地区组织集中培训和田间实训,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深入东海县、灌云县等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引进我院甜瓜、辣椒、西瓜、番茄、豇豆等蔬菜新品种,指导应用嫁接苗和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蔬菜种植水平和产品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供稿:人事处(组织部)、院办公室、粮作所、

蔬菜所、果树所、徐州所、淮阴所

编辑:王澎、田瑞凡(实习)

(0)

相关推荐